「配图摄影 by 辉友Dora」
有一种挺危险的趋势:世界可能越来越公平,财富与思考的相关性会越来越强;但也会因此越来越不平等,因为人们的思考习惯存在巨大鸿沟,而且符合马太效应。会思考的人越来越从中受益,而不会思考的人越来越不习惯思考。
希望有更多的人认识到这一点,并且在寄希望于外界的改变之前,能主动改变自己,从思考中受益,从认知升级中受益。只要体验过一次,就能打造认知升级的闭环,从持续的思考和认知升级中成长进步。否则,会停留在一个「低洼地带」,习惯于做真正的井底之蛙,在黑暗中持续辛劳,看不到希望。
关于「认知升级闭环」,最近正好发生一件事,简述如下:
一天饭后和两个同事散步,暂且称为同事A和同事B。同事A谈到他对投资的认知。他说投资最重要的其实两件事,认知和心力,认知是你对世界本质的洞察,心力是基于洞察做决策并能坚持这种决策。听到这里,我甚为佩服,我说:这次散步「价值千万」。同事A说,「是的,只要尝过一次甜头,就会更加相信,并且会投入更多精力研究,也会投入更多资金」。所以说,投资,尤其是长期投资这件事,是「认知升级闭环」的最典型案例。
之前某天和朋友吃饭,谈到10年之后的职业。他说自己有一个不靠谱的想法:希望未来能靠二级市场的投资(即在股市上的投资)来生活。但是看到身边很多朋友在股市上巨亏,又觉得这件事不靠谱。
我说,投资这件事完全靠谱啊。我在大学有两个好朋友,我们三个人的群叫「三人行」,我们三人都笃信「投资」这件事,并且都从投资上获得巨大的回报。其中一个朋友已经全职在家,专心读书、带娃、投资。无论从社会价值创造的角度,还是从个人职业周期的角度看,投资都是一件值得去做的事情。
但是为什么大多数人会认为这件事不靠谱呢?我想了想自己的经历,其实多亏在34-35岁这一年的焦虑,被迫停下手头忙碌的工作,大量的阅读投资和心理学书籍。关于投资的核心认知,就是在那一年多的阅读、思考中建立的。但是很多人太忙,没有时间阅读、思考,但这不是问题的关键。
我阅读王慧文在清华大学的产品课讲义时,从中获得非常重要的启发:原来思考的ROI很奇特:思考,尤其是深度思考,是短期ROI极低,长期ROI极高的事情。为什么认知升级很难?因为升级认知在一定节点之前,是一个投入巨大,但收益接近于零的事情。认知升级的效果只会在一个节点之后体现,但大多数人等不到这一天。
当你无法持续从提升认知中获益时,那么偶然投资于认知提升,就是一个ROI很低甚至是负数的选择。这是一个很现实且可怕的认知,它解释了在对待认知这件事上,人和人为什么会产生极大的差异。也解释了为什么个体认知会产生类似于马太效应的规律。
我们太容易急于看到努力的结果,是陷于短期忙碌陷阱的一个心理因素。如果把努力分为三种,第一种努力,效果一周见效;第二种努力,效果半年后见效;第三种努力,效果三年后见效。那么大多数人习惯性地把每天的时间花在第一种努力上,这是陷阱。
陷于忙碌是一件很刺激、很上瘾的事情,但这是不对的。举个例子,如果10场面试,每场1小时,很容易上瘾。但更好的做法是花3小时研究如何更有效地面试,然后每场面试控制在30分钟内。这样只需要花8小时就可以高效完成,并且这种效果在后面所有的面试中依然发挥作用。
这个道理很容易讲通,但我们依然习惯于忙于每场1小时的面试,因为习惯于用过去的节奏忙碌是一件成瘾的事情。(写到这里,我立刻决定把自己每场面试时间控制在30分钟以内,并且立刻做出决定——重新设计面试结构。)
上面的分析解释了为什么大多数人愿意付出一切辛劳躲避思考。
其实回到每天的时间分配上,如果承认「10000小时定律」,就必须承认「注意力是战略资源」。所以人和人之间的差别不在于先天的智力体力,而在于「注意力的分配」。
如果我们能把上面提到的「三种努力」(短期见效、中期见效、长期见效)合理地安排在每一天,而不是每天沉迷于短期见效的努力,那么我们就能进入正向的循环 —— 一种能从认知升级中受益的循环。
而要想彻底解决「注意力分配」,找到使命、设立目标、建立反馈闭环,就成为必要条件。所以人和人最终的差别,就在于「注意力分配系统」的差别,这也是文末语音要和大家深入探讨的话题。
化繁为简:我屡次发现,冥想10分钟后工作30分钟的效果,远比忙碌60分钟效果好。这就是一篇在冥想20分钟后用30分钟快速写成的文章。大家都可以试试!
相关文章:总结:为何认知会突飞猛进?
上一篇:避免聪明人陷阱
今天分享的知识星球语音是「注意力管理」。
如果我们在意自己的人生结果,就要在意注意力管理。因为,注意力投在哪里,时间就投在哪里,时间投在哪里,会决定我们成为怎样的人。我也经常受困于注意力涣散,所以不断做自省,今天的这段语音,是一段自我的反省,也是经验的总结。希望大家能从中汲取营养,做出一些看似微小的改变。期待可以为你带来启发。
还是那句话,如果不实践,我们不会从思想中获得任何收益,别人的思想也无法成为我们自己的认知,期待大家行动起来,并分享你的心得。
收听方法:扫描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