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真爱,以爱育爱——2024学年第一学期家校联合共育研讨会

文摘   2025-01-12 14:17   浙江  

以爱育爱

基于真爱


为深化家校合作,合力探索基于真爱的共育之道,为孩子的成长道路搭建更加坚实的桥梁,在温馨而充满期待的氛围中,江北区育才实验学校于1月8日晚上举办了“基于真爱,以爱育爱”的共育研讨会暨第五次首席班主任工作室活动。



本次活动,学校有幸邀请到了宁波市班主任专业发展中心研究员、宁波市名班主任、宁波市班主任基本功大赛总教练张璐彦老师莅临指导,尝试以专家理念为引领,以现实问题为驱动,用开放式探讨解决真问题。



活动伊始,方学士校长以教育家李希贵先生的“教育学就是关系学”引入,深入剖析了家庭与学校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角色与责任,强调家长和老师要把“为孩子好”当作出发点,让学生体会到家长和老师的良苦用心,真正凸显真爱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真爱不仅仅是一份情感表达,更是一种教育理念,它要求我们在尊重孩子个性的基础上,给予他们无条件的爱与支持,帮助他们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人。

在自由提问环节中,家长们积极参与,与张璐彦老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大家围绕“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如何协调心理需求与学业发展的关系”,以及“如何用‘约定’守护孩子与手机之间的距离”等话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在张璐彦老师专业细致的引导下,与会老师和家长以全新的视角复盘育人问题,重构育人方略。在充满“魔力”的学习氛围中,每位学习者的思维都快速运转,每位学习者都学有所获。


活动结束后,老师们纷纷发表了对于本次活动的思考。

昨天的讲座让我体会最深刻的一点是,和学生进行有效沟通,可以多用提问式教育,让学生主动进行思考,避免老师单方面说教。  

 ——石玉玉老师

昨天的夜学让我对与孩子沟通有了新的认识,如何用积极的提问方式,来增强孩子的成功感和自信心。同时,我也明白了在日常生活中,与孩子共同制定规则和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是培养他们责任感和团队精神的重要方法。这些技巧让我在与孩子的互动中更加有效,也让我更加懂得如何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曹颖老师

昨天的讲座让我受益匪浅,学会说话真的是一门艺术。在表扬孩子进步的时候,可以通过询问孩子怎么做到的,引导他们回顾成功的过程,加深对自己能力的认识,同时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在和孩子意见发生冲突时,也不要权威地一口否决,而是要通过和孩子一起探讨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尽量避免和孩子对立争辩。

 ——邵佳老师

手机管理一直是学生的痛点、家校的难点以及社会的焦点。张校深入浅出的指导,使我们认识到手机管理最重要的一步就是给孩子的那一刻。在那一刻,我们是否采取了有效的方法来引导孩子思考在后续的自我管理中如何去克服困难,避免出现上瘾的情况,从而利用好手机,解决真实的学习问题,过真实的生活。

 ——夏江涛老师

昨天的夜学让我受益匪浅。在与学生的沟通中要注意语言的使用。少用选择性的提问,多用开放性的提问。让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经历思考、回顾、总结等一系列过程。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共同制定规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李丹妮老师

昨天的夜学讲座,让我感悟深刻。我明白了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感受,以平等的姿态交流。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如何给予积极反馈。用爱和耐心引导孩子成长,而非简单指责。同时讲座提醒我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方法,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共同探索成长之路,为孩子的未来奠定坚实基础。

 ——张白莲老师

昨天的夜学我学习到掌握平衡的重要性,比如关注和忽视,对于一些同学要给予适时适当的关注,有些时候可以忽视一会让他自己调整状态。学习到更有效的沟通方法:语言表达关心,与孩子站在同一边,以及抛回问题让孩子自己思考等。体会到将教育落实到细节处有时候只是一句话,我们特别要关注和学习有效的语言表达。

 ——张钰仙老师

昨天的夜学我深深感受到“话术”技巧,以及沟通的重要性。张老师从具体情境为家长和老师们解答了关于家庭手机管控、孩子如何鼓励表扬、班主任处理班级事务这几个问题。这几个简短的故事我感到老师和学生之间、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沟通是需要语言艺术的。一次有效的沟通应该是能拨动孩子心弦、寻找共鸣点、抓准事情解决关键的。

 ——陈子听老师

让我最为触动的是张老师讲到的表扬与批评的方式。无论是学习还是其他,我们都希望学生是积极主动的,像赶羊一样在后面拿着鞭子抽,双方都很痛苦。站在学生角度,相信他们都想获得成功,但是有些从来没体验过这种成功感…那么怎么帮助呢,张老师结合真实案例给了我启发。比如学生考试成绩进步了,教师,家长站在惯性思维上,要求他们加油,继续保持,说出话前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变相的压力,只要稍微转化下角度,将重点放在让孩子在进步中总结成功经验,回顾良好习惯,那一次次的重复强化后,会看到学生变得自主了,变得自信了。对于学生不对的地方,当然需要批评惩罚,不过应该是和学生站在一个战线解决问题,而不是由着情绪解决。       

 ——吕琪琦老师

通过张老师结合现场问题和真实案例的指导,我深刻认识到在教育中恰当的沟通方式至关重要。像“你满意吗”“你怎么做到的”这样的提问,能激发孩子的自主思考、经验总结。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我会更加注重与学生的日常沟通,多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不在孩子对立面,而是和孩子站在一起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孙益佳老师

昨晚的夜学让我又一次思考作为家长和班主任老师的我,在处理问题时,只是关注问题的本身,这太表面,也解决不彻底,张校说得太好了,把问题的本质找出来,就如考试成绩是学生自己的,考好的满意与总结、考差的难过与同理心,都需引导,让他们自己说和想,每个人都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我们要做的是把话讲好,挖掘它。

 ——杨玉凤老师

昨天的夜学让我认识到,和学生沟通是一门学问,说话的艺术其实就是关系发展的体现,以居高临下、批评者角度与学生沟通带来的往往是双方之间的对抗,站在学生的一边,为了学生自身的提高与发展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史蕾蕾老师

昨晚讲座对我收获最大的是张校长所说的“平衡”两字。如何在表扬与批评间平衡,如何在集体和个体中平衡,如何在关注和忽视里平衡,如何在出手与收手间平衡,这是教育的智慧,我想在这也体现了我们传统文化里的“中庸之道”。

 ——刘旦旦老师

昨晚的讲座收获最大的是张校长所提到的“让孩子掌握自己生活的主动权”,我们常提到的内驱力其实就是孩子有没有对自己的生活有主动权。张校长关于“养猫”和“吃饭”的两个案例让人耳目一新,教育是润物无声的,而不是说教和指责,也不是一味地纠错,站在孩子立场上,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重要。

 ——邱俊媛老师

昨天的夜学沙龙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一句话是“教育就是关系”。通过有效的家校沟通、良好的家校关系才能真正让教师和家长成为“站在一个战壕里的战友”。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师生良性沟通的前提和基础。不仅要优化师生关系,满足合理需要,还要尊重学生选择,明确学习责任,唤醒孩子的内驱力。       

 ——孔怡雯老师

站在孩子的角度打败问题,而不是站在问题的角度打败孩子,孰对孰错,在许多时候其实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当孩子有需求了,我们该考虑的应该是分清利害,全方位地思考问题,而不是一味地说不,这是我学到的思考问题的新的思考角度。通过这种方式,孩子才能由衷地对问题说yes or no,并且也能锻炼孩子处理问题的方式,在关系上也会更加和睦。

 ——王铧老师

昨晚的夜学令我受益匪浅,以下是其中两点收获:1.“教育是离开学校留下的东西。” 在知识之外,其实也应该思考作为班主任或者是任课教师,是否能给予学生一些具有启发思考,积极向上的一些能量。2.“你真棒!”换成“你是怎么做到的?” 前者是一句肯定,而后者则是在肯定的基础上,把焦点再转回到了孩子,既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成绩进步的重视,又在表述这一阶段所做的努力的过程中总结了成功的经验,这也为以后的学习增添了动力与经验!行有效沟通,可以多用提问式教育,让学生主动进行思考,避免老师单方面说教。         

 ——徐洪丙老师

昨晚的讲座带给我的一些思考:(1)在家校之间寻找平衡点,多站在家长和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2)有效的亲子沟通方法同样适用于师生对话。教育是对话和沟通的艺术,与其对孩子说一句“下次考试继续保持”,不如问问他们“能跟老师说说,你是怎么做到的吗?”把施加给他们的压力,转换为引导他们思考的动力,让他们在一来一回的对话里,不断思索,不断总结,不断成长。

 ——陈科颖老师

昨晚的夜学让我受益匪浅。良好的沟通技巧是很重要的,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与孩子共情,能更好地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让孩子能听进去并主动及时地纠正他的行为,进行更好的教育,让他们更好地成长。 

——叶晗冰老师

周三夜学最大的触动是建立良好沟通氛围的重要性。不仅仅在家庭中,在学校老师也应该创造一个平等、尊重的沟通环境。比如,当孩子想要表达自己的想法时,要耐心倾听,不要打断孩子。这种尊重能够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重视的。在班级中,也要努力去营造一个开放的沟通氛围。例如,在课堂上设置“畅所欲言”环节,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良好的沟通氛围能够让孩子更愿意表达自己,也能够促进信息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

在接受张老师指导的过程中,我也感受到了非语言沟通也很重要。比如,在和孩子沟通时,保持微笑、眼神交流等。这些非语言信号能够传递出友好和接纳的信息,让孩子在沟通中感到舒适和放松。

 ——胡佳旻老师

最大的一点收获:把事情还给孩子自己。

心理辅导的宗旨是“助人自助”——帮助来访者学会自我帮助,但惭愧的是,我常常没能做到这一点。当学生睁着迷茫的眼睛问我怎么办时,我很快投降,把我能想到的、我认为可行的办法统统告诉他,让他挖掘自身的资源就变成了我的说教。而这种辅导的结尾,往往伴随着我的总结“所以你回去后,要做的几件事是……一……二……”,便是我潜意识里对本次谈心疗效的担心。

每个人都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但很多时候,我们都喜欢偷懒,希望别人告诉我们行之有效的办法,而非自己一次次思考、尝试。前者虽便捷,却因办法大众化而疗效普通化;后者前期虽困难,但一旦找到合适自己的,效果便是靶向性且长久具有借鉴性。作为老师,我也应该不怕麻烦,耐心引导学生去发现和利用自己拥有的资源和能力。本次夜学,张校长示范的谈话技巧给了我很大启发。如何在谈话中,不露声色地把事情抛回给孩子自己,这些提问技巧,是我接下来要不断学习、思考、尝试的。

鼓励自我探索

通过提问和对话,引导学生自我探索他们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往往更具有说服力和实效性。

如何鼓励自我探索:

(1)开放式提问:避免简单的“是”或“否”回答的问题,鼓励学生深入思考。例如,“你认为这件事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2)引导思考:通过循序渐进的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思考。例如,“你觉得这次考试的难点在哪里?你之前有遇到类似的情况吗?”

(3)鼓励表达: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例如,“你可以详细说说这个想法吗?

 ——李欣老师

整整2小时左右的夜学,丝毫没觉得有些许疲惫感,我想这得益于方校长所倡导的这种学习模式,一种探讨式、敞开式,以现实中坦诚、真实问题驱动为导向,引发每一位学习者润物细无声地思考,随着不断地引导,不知不觉中,我们被卷入了具有“魔力”的学习场中,每一位学习者的思维齿轮高速地运转,现场几乎没人在看手机,这比起请一位专家讲座的效果真的要好太多,因为讲座几乎就是满堂灌,同样道理,我们的课堂、我们的班队课、我们在做学生集体教育时,摒弃一些满堂灌模式,适当采取此模式,席卷每一位学习者进入“学习场“,说不定会有些好效果。

 教师、家长、学校三方交融的学习会也非常创新,彼此的体谅与包容才是形成合力的关键,三方都有各自痛处,教师艰辛地付出、吃力不讨好、所受的委屈、学生不理解、被家长粗鲁对待等,家长们是无法感受到。做过了家长才知道原来做家长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有时我们做教育行业的家长未必比非教育行业的家长做得有多好,让我想起了以前语文沈欣老师说过的:“我自己有了孩子后,对学生就发生了很大的改观”,而学校所承担的安全责任、风险压力、教育质量等关乎到整个学校的未来方向,一般人也是难以捕捉到的。新时代背景下,新概念新事物不断产出,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更加受到考验,越具有挑战的问题,同样也具有很大的机遇,我们一起努力一起进步一起成长。

 ——李友兴老师


此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不仅加深了家校之间的了解与信任,也为老师和家长们更新、扩充了教育理念和育人经验。

我校将继续秉承“以爱育爱”的办学理念,不断探索家校合作的新模式、新方法,为孩子们的成长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文字|陈科颖

编辑|孙益佳

图片|李欣、胡佳旻

审核|政教处




宁波市江北区育才实验学校
宁波市江北区育才实验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