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霜降!养生注意“三防三宜”

健康   2024-10-23 17:32   湖南  

指导专家

湖南省名中医、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病科主任医师  朱莹



今天是霜降节气,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意味着秋季正式向冬季过渡。霜降时节,冷空气南下,导致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增大。


湖南省名中医、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病科主任医师朱莹教授介绍,此时养生需做好“三防三宜”。


霜降三防


1

防秋燥

霜降时节,天气渐凉,秋燥明显。《素问》曰:“燥胜则干”,燥邪侵犯人体最易损伤津液,故而出现各种干燥、涩滞的表现,如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皮肤干涩脱屑、小便少黄、大便干结等症状。

秋季防燥可多吃秋梨。梨能清热解毒、生津润燥、清心降火。咳嗽咳痰者,还可用秋梨与冰糖、金桔煮水同饮,能起到清热润肺、化痰止咳的作用。


此外,荸荠、蜂蜜、甘蔗、苹果等食物及麦冬、玉竹、山药、石斛等药食同源药材,都可以有效改善秋燥症状。


2

防秋郁

霜降时节,草木枯黄、落叶落果,自然界一派万物萧瑟之象,容易引人忧思,使人意志消沉、抑郁,产生悲伤之情。秋季与五脏中的肺相应,悲和忧尤易伤肺。


因此,深秋季节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宣泄积郁之情,可以选择天气晴好时约上亲朋好友一起出门运动、赏叶,能缓解压力、增强体质。


《黄帝内经》里提出,秋天宜“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睡乃顺应阴精的收藏,早起乃顺应阳气的舒展,因此,应尽量在晚上10点半前上床睡觉。此外,睡午觉对预防“秋郁”也有很大帮助。


3

防秋寒

俗语说,“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霜降时节是秋冬气候的转折点,也是阳气由收到藏的过渡期,昼夜温差大。因此,要及时添加衣物,特别注意头部、脚部和腹部的保暖,以免湿邪、寒邪入侵导致生病。


脚踝是三阴经交汇的地方,寒露时节尤其要避免露脚踝,以防足部或膝关节受凉。可以选择睡前用热水泡脚,有顺畅气血、助眠、排湿的作用。


霜降三宜


1

宜进补

俗话说“补冬不如补霜降”,霜降时节,天气越发寒冷,民间有“贴秋膘”的习俗。鸭肉不仅富含蛋白质,还可及时补充夏季的过度消耗,且鸭肉性凉,能滋阴养胃、健脾补虚,适合寒露时节食用。鸭肉的做法以煮食、煎汤或烧菜为宜。


另外,有“神仙之食”美名的山药,也是秋季进补的另一个选择。霜降后人体容易气血两虚,正是食用滋补山药的最佳时节,能健脾益胃、益气养阴。


2

宜运动

秋季山林空气新鲜,此时登高远眺,可舒畅肺气、愉悦身心。霜降时节也是秋菊盛开的时候,约上三五好友一同登高赏菊,也可陶冶情操、锻炼身体。


但是,霜降时节运动应适当,不宜过度劳累,不可经常大汗淋漓,谨防伤津耗液、正气亏虚,应以微微出汗为佳。在运动过程中若有出汗的现象,应解开部分衣扣,慢慢降低体温,切勿立即脱掉衣服或冲澡,以免寒湿之邪侵袭。


3

宜收敛

《素问》曰:“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处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所谓“养收”,就是要在秋季收敛好自己的精气神,避免脾气焦躁,减少精气耗散,保持心态平和,保养体内阳气,为即将到来的冬天做好准备。


秋气主收,肺主肃降,酸主收敛,有收敛封藏阳气之用,因此适当增酸可防止肺气过旺,达到补肝养肝的作用。在饮食上,可以多吃酸的水果,如葡萄、石榴等,或食用乌梅、山楂、五味子等中药。



END


朱莹:湖南省名中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导师。国家级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名中医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室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中医优秀临床人才,国家援鄂中医医疗队湖南队队长,国家重点专科脾胃病专业学术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副会长,湖南中医药和中西医学会脾胃病专委会名誉主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多省份基金科技评审专家,曾任脾胃病科主任、大内科主任和业务副院长等职。

从事临床工作40年,擅长应用中医药治疗脾胃疾病、内分泌失调、心脑血管疾病及疑难危急重症等。对胃痛、胃胀、返酸、泄泻、便秘、食欲不振、消渴、口疮、失眠、郁症、眩晕、头痛、胸痛、心悸、久咳、更年期综合征等疑难杂症的治疗具有独到之处。注重消化身心同治,特别善从脾胃论治亚健康、老年病、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其他内科疾病。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省厅级科研课题10余项,多次获得湖南省科技及教学成果奖,发表论文100余篇。荣获“卫生部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巾帼标兵”“中国好医生特别人物”“湖南最美科技工作者”“湖南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湖南省芙蓉百岗明星”等荣誉称号。

符佳:医学硕士,主治医师,主攻方向为中医药防治消化系统疾病,从事中医临床及教学工作近十年。现任湖南省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

擅长:消化系统常见疾病的规范中西医诊治,如急慢性胃肠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反流性食管炎、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胰腺炎、功能性胃肠病、肠易激综合征、便秘等。


供稿:符佳
图片:网络
编辑:王鑫
校对:陈双
审核:黄娟娟


湖南中医附一医院订阅号
卫生保健 专家信息 科室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