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值班:是为民服务还是作秀形式?
旅行
职场
2024-09-04 22:22
山西
近来,基层单位24小时轮班制度引发热议。这本是为应对突发情况设立的制度,但如今却在一些与民生关联不大的部门大行其道,引发基层干部们的集体"吐槽"。对于许多80、90后基层干部而言,24小时轮班无疑是个"甜蜜的负担"。他们多是独生子女,要照顾年迈的父母,抚养年幼的孩子,家庭琐事缠身。轮班导致工作和生活难以平衡,常常是刚到家还未来得及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就被单位的一个电话召回,疲于奔命。令人费解的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通讯不发达、联络不便,24小时值班不失为一种权宜之计。而如今手机、网络已然普及,信息传递触手可及,仍死守一部"只能查岗不能联络"的固定电话,实在难辞其咎。轮班期间空耗单位资源,低效又乏味。诚然,应急、医疗、警务等特殊部门,24小时轮班不可或缺。这些部门事关公众生命财产安全,必须随时待命。但将这一要求生搬硬套到所有基层单位,未免有失偏颇。基层同仁抱怨这是在"作秀",并非全无道理。文联、侨联、地方志等单位,下班后鲜有突发状况,人手本就捉襟见肘,频繁轮班无疑是雪上加霜;人社、银行等部门业务受理有固定时段,群众早已习惯,下班后无人问津,轮班徒增负担。面对24小时轮班这一"老大难",改革呼声日益高涨。出路何在?首先,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主管部门应深入基层调研,摸清各单位实际情况,制定差异化轮班制度,杜绝"一刀切"。轮班要明确人员职责权限、操作流程和应急预案,并强化培训,确保关键时刻发挥作用。其次,为一线人员提供必要保障。轮班场所应配备基本设施,如独立卫生间、休息室等,确保轮班人员的基本生活需求。同时合理安排轮班人员的调休,避免疲劳工作。条件允许的单位,还可考虑给予适当的津贴补助。24小时轮班折射出基层形式主义之殇。这一问题绝非孤例,文山会海、工作留痕等陋习同样困扰着基层。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复杂,既有传统观念的桎梏,也有改革创新的乏力。破除形式主义,基层干部们责无旁贷。我们要勇于直面问题,善于总结经验,在制度允许范围内,想方设法为基层"减负","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当为公仆应尽的本分。同时,也呼吁上级部门正视问题,倾听心声,优化完善顶层设计,赋予基层更多自主权。唯有鼓励基层大胆探索创新,才能激发内生动力。愿改革春风吹遍神州大地,愿形式主义浮云散尽,还基层一片朗朗晴空,还基层干部们一颗无忧的心。让我们携手共进,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阔步前行。感谢您的关注!喜欢本篇文章的朋友还请点亮点赞+在看!
觉得不错,点个‘在看
免责声明:本号对所有原创、转载文章陈述与观点均保持中立,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和交流。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更正或删除(文中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