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一些人认为大幅削减公务员和事业编制人员的收入,可以有效遏制"考公热"。然而,这个看似简单粗暴的"妙方",恐怕只会适得其反,带来一系列负面连锁反应。
公务员的薪酬水平,就像城市的"体温计",必须把握好度。高烧不退固然让人焦虑,但骤然降至冰点,体内循环也会衰竭。这个收入标准本就参考了地区经济状况和物价水平,大致相当于当地的中上等水平。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为了追求表面的"平等"而一降到底。
设想一下:如果薪酬远低于社会平均水平,还能指望政府部门招贤纳士、安定人心吗?人才向高处流动,资金向低处流淌。优秀人才如果只能拿到微薄薪水,必然会弃"公"投"商",择"金"而居。到头来,公务员队伍恐怕会沦为"二流部队"。
"清贫"是滋生腐败的温床。诚然,即便薪酬优厚,贪婪之徒也未必安分守己。但如果连基本生计都成问题,又有几人能坚守初心、永葆本色?到那时,职务违法犯罪恐怕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防不胜防。
不信?看看新闻就知道:一位贫困潦倒的副镇长,为了维持生计做网约车,却因此丢了乌纱帽;一名月入不到千元的辅警,只能靠对超载车视而不见来贴补家用……试问,如果生活入不敷出,谁还能无欲无求?
纵观历史,我们也能得到同样的警示:明朝官员俸禄极低,即便刑罚严苛如夺命桃,贪腐之风依旧盛行;九十年代基层公务员拿不到工资,于是滥用职权中饱私囊,和地痞流氓沆瀣一气……这无一不表明:如果薪酬待遇长期偏低,清廉奉公就如同海市蜃楼,再美好也只能是奢谈。
更何况,如果一纸文件下来,工资就被腰斩,后果不堪设想。首先会引发职务犯罪的井喷式爆发。到那时,行贿受贿无处不在——办个证得送烟,孩子考试想坐前排先得疏通关系,政府部门俨然沦为权钱交易的大卖场。
其次,精英弃船,蛀虫登堂入室。正直之士无法糊口,纷纷出走;贪婪之徒如鱼得水,趁火打劫。这场人才的"逆淘汰",无疑会让庸官污吏把持要津,体制内如同一潭死水,再无生机。
最后,贫富分化将进一步撕裂社会。寒门子弟不再报考公务员,因为捉襟见肘;富家子弟趋之若鹜,因为可以借机牟取暴利。官场异化成暴发户的聚宝盆,让人不寒而栗。
诚然,压缩财政开支、精简机构编制,是防范腐败的一剂良方。但单纯砍工资,无异于饮鸠止渴、缘木求鱼。就像计划经济时代,官员虽然收入不高,但在种种"灰色福利"的庇佑下,照样可以享受特权,过着养尊处优的日子。
因此,反腐倡廉的治本之策,绝非把官员们的"免疫力"拆个精光,而是疏通体制的堵点,健全法治、强化监管、优化绩效评估等长效机制。唯有如此,才能让权力的行使真正在阳光下运行,让每一分民脂民膏都花在刀刃上。
感谢您的关注!喜欢本篇文章的朋友还请点亮点赞+在看!
觉得不错,点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