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学历"遍地走",体制内还是"金饭碗"吗?
旅行
职场
2024-09-10 22:38
山西
曾几何时,"考公上编"几乎是无数寒门子弟理想的归宿。体制内工作收入稳定、福利优厚,被视为"金饭碗"。然而,近年来,随着硕士"遍地走",就连宿管员、环卫工都开始要求硕士学历,公务员、事业编制的岗位似乎也不再高枕无忧了。教育的意义,究竟是传授知识,还是筛选人才?笔者以为,高考之前,学校教育以传授知识为主;进入大学,尤其是研究生教育,更多的则是在为社会筛选人才。这些被筛选出的佼佼者,往往具备超群的智力、强大的自制力和不懈的进取心,获得名校文凭,无疑是对其综合素质的背书。然而,考验来了。国家不断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硕博学位像村口的路灯一样,几乎人人都有。教育部数据显示,1997年全国研究生招生仅5万余人,到2021年已暴增至110余万人,20多年间扩招了20多倍。学历之所以值钱,就在于其稀缺性。如今稀缺变为泛滥,含金量自然大打折扣,"高学历=高素质"的等式不再成立。与此同时,中国经济也在经历深刻变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各行各业涌现出大量就业机会,而体制内更是凭借垄断优势,提供了数量可观的"高净值岗位"。这些岗位技术含量不高,但收入十分可观。如此一来,进入体制内就成了"万金油",成了无数学子竞相追逐的目标。然而,随着人口红利的消退、经济增速的放缓,大量传统行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从银行到设计院,从IT大厂到房地产,裁员、缩编的消息屡见不鲜。高净值的职位被压缩,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研究生的队伍还在不断壮大。结构性就业矛盾由此显现:岗位在萎缩,学历在膨胀,物极必反。更重要的是,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时期。未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是实体经济,是先进制造业,是精密智造、现代农业等新兴产业。这些行业最需要的,不是能写一手好文案的文科硕士,也不是能推导复杂公式的理工博士,而是一大批具备过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型人才。遗憾的是,专注于"高大上"科研的学术型大学,培养的人才恰恰与市场需求严重错位。学历贬值绝非一日之寒,而是教育模式、经济形势交织影响的必然结果。面对这一现实,无论是个人、高校还是用人单位,都必须审时度势,未雨绸缪。感谢您的关注!喜欢本篇文章的朋友还请点亮点赞+在看!
觉得不错,点个‘在看
免责声明:本号对所有原创、转载文章陈述与观点均保持中立,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和交流。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更正或删除(文中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