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乐如何走向世界?北美华人音乐家协会成立给大家打了一个样

文化   2024-09-14 08:02   北京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当下的短视频时代奉行“流量为王”,无论是西方乐器还是中国民乐都在试图“破圈儿”,我们随处可以刷到一些古典音乐类的衍生搞笑短视频。


西南某音的钢琴老师D(男性)每每弹奏不到一分钟便站起来疯狂地甩他的长发;但老师的著名学生X(男性)似真似假地扮作“小白”在各地约课,以“一指禅”惊呆各位美女钢琴家教老师;王姐的某位女同学则戴起了短发假发套不停地扮演王姐谢幕时的招牌动作“俯冲式鞠躬”; 还有一些钢琴教师则拍起了“天价课费”的段子;“民乐”演奏家们则以古装演奏结合各地文旅软性植入各个景点旅游的广告......


这些视频对古典音乐圈究竟有无不良的影响呢?欢迎来评论区说一说。


想在这个时代也吃一波流量红利,实属正常。但是操作层面上,究竟应该如何去做呢,这就见仁见智了。


有的人认为可以扯下遮羞布,去迎合互联网上“审丑”的潮流,俘获大批下沉市场的粉丝;但也有人认为,拍短视频也要有底线,不能疯狂地追求娱乐效应,还是应该输出一些有益的知识。


打个比方:中国民乐如何走向世界?如果放在网络上,可能许多破圈儿的段子就脱颖而出了;但一群在北美扎根的游子们却依然选择了脚踏实地传播中国的民族音乐文化。


就在2024年金秋北美华人音乐家协会成立,算是给这个课题打了一个样。14日和15日,均有协会成立暨中秋音乐会演出,在北美的乐迷们可去现场看看。


北美华人音乐家协会是一个非赢利性组织,汇集了一批在古典音乐、民族音乐及现代音乐等领域内享有盛誉的专业艺术家。他们毕业于世界顶尖音乐院校,例如:柯蒂斯音乐学院、茱莉亚音乐学院、耶鲁大学、克利夫兰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这些音乐家活跃在全世界的音乐舞台上,许多在美国顶级交响乐团及音乐院校任职。他们走在一起,致力于促进东西方音乐文化等融合和交流、推动中国音乐在北美的传播和推广。


“格格古典”有幸采访到北美华人音乐家协会的一位琵琶演奏家——杨瑾,我们就民乐的发展与推广做了一些交流。


杨瑾




杨瑾:中央音乐学院琵琶硕士从附小考入一路读到研究生,整整14年)武汉音乐学院讲师,美国Kent State University访问学者中国音乐最高奖“金钟奖”获得者,登台卡内基音乐厅、林肯中心、肯尼迪中心、哈里斯剧院,马友友“丝路乐团”客席演奏家。特拉华大学“美国名家音乐节”特聘教师,伊斯曼音乐学院HummingBird国际音乐节暨“华乐杯”国际大赛评委,“敦煌杯”中国弹拨乐比赛评委,University of Central Oklahoma兼任教师。


2013年,当杨瑾放弃武汉音乐学院的教职举家迁往美国时,遭遇更多的则是不解:“你一个搞中国乐器的,国内有这么好的平台和机会,去美国做什么呢?”


琵琶和二胡、古筝一样,在大众心中已是资格的中国乐器。


如果非要追溯起来,这些乐器其实还不是土生土长的中国民族器乐,目前在老百姓心中的民乐,其实很多都是舶来品。比如二胡是中亚民族发明的,而唢呐、钹、琵琶从西域传入我国,随着一些脍炙人口的中国诗词和经典作品一起,牢牢打上了中国民乐的标签。


尤其是琵琶这个乐器,常常出现在诗词意象里。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记得小萍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在杨瑾去美国之前,她的师长吴蛮——也是一位用琵琶敲开西方音乐世界大门的杰出音乐家、格莱美奖获得者——曾邀请她参加了大师班,她学到了很多先进的理念。如今,她们因北美华人音乐家协会再次聚在了一起。


2013年,杨瑾的先生有一个契机去美国工作,而她也得到了在美国Kent State University做访问学者的机会,于是全家都去了。


那时,杨瑾的前辈们,比如国际著名作曲大师陈怡、周龙老师、国际著名琵琶大师吴蛮、巴德美中音乐研习院院长蔡金冬、美国世界音乐学院创院院长郭雅志、多伦多皇家音乐学院教授高韶青、MTSU中国音乐文化中心主任韩梅、加拿大明珠乐苑艺术总监刘桂莲、卡尔顿学院音乐总监高虹,他们大多在20世纪90年代就去到美国,致力于将我国的传统乐器介绍给西方,实现对传统音乐的"文化输出"。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吴蛮老师在和马友友先生等人的“丝路计划”中,尝试将传统乐器琵琶与西洋古典音乐、世界音乐融合,扩展了琵琶的艺术边界,为中国传统乐器琵琶带来了无限制的多边性。音乐作为世界通用的文化交流语言,吴蛮曾经将我国的陕西老腔、侗族大歌、古琴等音乐文化都带向了世界。


吴蛮老师在全球音乐家训练营教授即兴演奏


前辈们已经在北美开拓出了一条路,杨瑾只需沿着前辈的路往前走,继续传播中国音乐


即便如此,刚到美国的杨瑾也经历了一段茫然摸索的时期。那时,她人生地不熟,于是就到各种场合进行“义演”和讲座,比如社区中心、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图书馆、养老院、教堂以及各式文化节等。


没想到,不仅在美的华人热爱那些熟悉的中国旋律,美国人也常常为此痴迷。杨瑾就此打开局面。她在俄亥俄宾州马里兰州每年开专场音乐会,得到非常热烈的反响。



为了让美国人多多了解琵琶,杨瑾也是动了一番心思。在美国的社区活动中,杨瑾找到了切入点去推广我们的民乐。在一个小镇的几所小学举办的多元文化节上,杨瑾把家里的中国乐器全拿去了。


她会从北美人熟悉的音乐开始,先给小朋友们弹《玛丽有只小羊羔》《Baby Shark》、《哈利波特》、《星球大战》模仿生活中的声音,让他们感受到琵琶的神奇,再来介绍中国的传统音乐。


杨瑾也会利用教学的机会向美国孩子讲授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最近,一个在美国长大的9岁小朋友跟着杨瑾学习《高山流水》,她刚开始只知道“伯牙与子期”故事的表面含义。杨瑾就结合故事一个一个音地讲、磨,现在学生似乎已经理解到了其中的寓意,也懂得如何用音乐表达她心中的高山和流水,可以很自如地演奏了。这不仅仅是学习一门技艺,也是音乐、文化的输出。


特别有意思的是,杨瑾发现,不单是白人不了解中国音乐,甚至连我们的同胞对自己国家传统音乐的了解都非常有限。“有几次在中国社区演出,琵琶和古筝放在那里,居然还有国人问:这是什么琴啊?”她顿时觉得还是要继续花时间和功夫去做音乐的普及工作。


令人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当地作曲家关注到琵琶这个乐器,在室内乐中也做出了很多东西方融合的原创作品,比如把钢琴、琵琶、古典吉他以及打击乐结合在一起。



J4组合,杨瑾卡内基梅隆大学作曲吉他教授John Marcinizyn、杜肯大学爵士钢琴教授Joe Sheehan、全能型打击乐演奏家Jeff Berman在演出中


美国作曲家卢·哈里森创作了《琵琶与弦乐队协奏曲》,他在作品中大量运用了“无穷动”的单音写法,对琵琶演奏是极大的挑战,演奏者需要很强的耐力和感染力。第二乐章第二部分是琵琶、大提琴、低音大提琴的三重奏,是三样乐器模仿打击乐的对奏,非常有趣。第二乐章第三部分是纪念刘天华。



9月14日和15日,北美华人音乐家协会的成立暨中秋音乐会上,将呈现一出以民乐为主的中西结合的音乐盛宴,开场是中国特色的大鼓表演《夜深沉》的片段,整场曲目多是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比如《春江花雨夜》、《十面埋伏》等。


这次音乐会上如何选曲,北美华人音乐家协会的音乐家们也颇费了一番苦心:既要保留经典、又不能太老掉牙、得适当创新;还得照顾大家的接受程度,当代作品含量不能过高,否则观众在售票期就要被直接劝退。


当然还要考虑到当地西方观众的需求,于是女中音查丽娜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卡门》的一个唱段。同时也要兼顾创新,于是把谷建芬的《绿叶对根的情意》改编成爵士风格的歌曲。这两个声乐曲目,杨瑾老师也会参与伴奏,和普林斯顿大学的Vince教授一起来呈现。


上半场的压轴曲目是由杨瑾老师会带领自己的丝弦飞扬青少年乐团来呈现《十面埋伏》这个经典作品,相信会非常震撼。



下半场的三首作品都是室内乐。室内乐作品主打一个中西结合,由小提琴、大提琴和钢琴,加上琵琶、古筝、二胡,还特别加入了中阮和大阮,以及中国的竹笛、西方的打击乐等等。


下半场的第一首就是大家很熟悉的《梁祝》(何占豪作曲)最后“”化蝶“的那一段。


第二首就是《敦煌》,这首作品在国内上演频率很高,它采用了西域木卡姆的音阶,所以中国乐器全部需要单独做定弦:有升高的、有调低的。木卡姆跟平时听的十二平均律和我们中国的五声音阶都不同,第一声一出来,那个古筝的定弦就能马上把人带到那个神秘的西域,仿若进入茫茫戈壁。


下半场的第三首压轴作品《伊比利亚的幻想》是协会艺术总监王璐创作的当代作品。王璐表示,这首作品的两个主要想法出现在2009年夏天,当时他还是坦格伍德的一名研究员。他与其他作曲家合作,将莎士比亚的戏剧《一报还一报》改编成20世纪70年代的巴黎背景。导演要求有“吉普赛曲调”。在全球城市流行文化的包围下长大,经历了快速的经济和社会变革,王璐发现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让他的偶然音乐自然产生。随着北美华人音乐家协会的成立,他很高兴有机会为这个中西合奏重新编排这首曲子。


北美华人音乐家协会成立暨中秋音乐会节目单


最后衷心祝愿北美华人音乐家协会持续为世界带去中国声音、为我们民族音乐的发展添砖加瓦!


发现“分享”“在看”“赞”了吗,戳我看看吧


格格古典音乐札记
毕业于川音,资深媒体人,四川省作协会员。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