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9年进入公司实习开始,刚过一两年就有同批进来的同事陆陆续续获得了中心甚至是公司级的荣誉。“自己什么时候也能拿个奖呢?”那时的易敏第一次有了这样的念头。只是,事情总是事与愿违,一年又一年过去了,荣誉却不见一个。但是慢慢地,找易敏帮助解决问题的人却越来越多。
“易敏,你帮我看看这样行不行。”
“师傅,我评了今年的优秀见习生。”
……
多年后,被评为“南方工匠”的易敏说出了自己的理解:“工匠,在心里、在手上,在设备间、在零件中,唯独不在荣誉里。”
提及自己的转变,易敏说起了一个人——公司劳模、自己以前的线长郭维东。入职不久,易敏与郭维东就闹了不愉快。因为任务重,一批刚从别的单位转工过来的零件被分配给了易敏。彼时钳工出身的他拿到数控上岗证的时间并不算长,接到任务时便脱口而出:
“这个我没干过,我不行。”
几个字被郭维东听去更是不得了,“试都没试过你怎么就知道肯定不行?”郭维东严肃的语气让易敏一下子紧绷起来。加上郭维东对现场整洁度要求极高,检查时连操作工位的抽屉都会一一打开细致查看,年轻气盛的易敏常常觉得郭维东过于严格,甚至可以说是有点苛刻。慢慢地,深入接触后,易敏毅然决然否定了自己先前对郭维东的认识,发现这位劳模线长不仅工作上认真负责,对待同事更是十分用心。
“好像做了这么几年也没做出什么东西。”迷茫的时候,易敏找到了郭维东,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自己做的事情,自己要能看得到。”郭维东的一句话如同醍醐灌顶。
“对,沉下心来,一心一意搞好手上的工作。”此后,易敏给自己设定了工作要求:将规则牢记于心,认真对待每一次加工,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
“首件二检、三查三对”等规则被他铭记于心、践之于行,不仅如此,接到新的零件,他必定会仔细观察零件的外观构造,严格核对工艺上的每一个尺寸要求,让质量隐患消失在加工之前。工作至今,他坚持做到无废品、无超差品、无预先审理单。
态度是基本,精益求精才是进步的源泉。
从钳工转数控,易敏深知自己基础薄弱,只有花比别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达到相同的水平。喜爱看小说的他放下了手机,琢磨起了数控加工方面的专业书籍。除开找郭维东借的书、自己买的书,易敏也会看设备的“说明书”。
数控设备会配备编程的操作手册和参数手册,厚则几百页的“说明书”易敏原原本本、一页不落地看完后,原本看似熟悉、每天都见到的设备,在易敏眼中又焕发了新的“活力”。“手册零零散散看和系统看是完全不一样的,系统看就能更好融会贯通。”长时间的学习让他对编程有了自己的见解,也为之后的改进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因为排屑、干涉及刀具刚性的问题,一输出轴机匣的细长孔加工一直都是先通过数控铣的方式加工了一定深度的孔后,再转到下一工序进行电火花加工,直至孔完全打穿。平时加工完易敏也并没有再留意,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易敏发现自己的下工序竟然还要耗费2个班10多个小时的时间才能把5个孔打通。
“能不能直接在我这儿就完成呢?这样能省出许多时间。”想罢,他便开始琢磨改进的事情。刀具和编程参数上要想办法,还要明确加工路径,易敏结合自己的加工经验和学习所得,明确了方案,得到中心领导肯定后便开始着手用废品试验。一个多月的时间,5个细长孔的加工效率提升了超700%。
“自己多思考一步、多做一点,就能减轻其他人的工作量,也能为发动机的准时交付贡献一点微薄力量,这是一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易敏说道。时值2017年,也是令易敏印象深刻的一年。这一年他获评了公司优质岗位,此时,距离最初产生“拿奖”的想法已经过去了近十年。
慢慢淡忘这个想法的易敏沉浸在工作中,稳扎稳打。他巧制反面倒角刀具,用3分钟解决了钳工1小时的工作任务;细致分析加工过程,通过工序合并节省准备、加工、计量时间,解决了一输出轴加工周期长的问题,效率提高50%以上。
在中心数智化转型过程中,易敏对中心40多道工序进行了在线测量的自适应加工方法的应用,实现了过程无人工干预的单机自动化生产。一机匣零件通过应用此技术方法,合格率提升至99%,整体加工效率提高20%。
他将一颗“匠”心不仅用在了提升自我、难点攻克上,也花在了传道授业上,他像郭维东帮助自己那样,对徒弟严格要求又倾心以授,从机床的原理和操作方法等入手,放任他们“大胆施为”,帮助他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自我。
“自己做的事自己要记得。”这一句话让他用心铭记多年,始终把目光和精力聚焦在了工作中的每一件事情上。
从2017年拿到第一项荣誉后,易敏先后又获评了公司“报效航空感动南方”十大青年、成本工程先进个人、复合型技能人才、质量标兵、劳动模范。
风来帆自速,水到则渠成。在默默耕耘中,在热爱的事业上,易敏成为了大家眼中踏实靠谱的同事和徒弟心中值得信赖的师傅。
文图| 符文娅
美编| 曾扬帆
核稿| 张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