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经常会问医生:“这个药膏有什么作用?”医生一般会说:“可以帮助伤口愈合。”
那大家有没有思考过这么一个问题——药膏到底是怎么帮助伤口愈合的?
我们知道:抗生素能杀死细菌,因为有明确的作用靶点;肥料能促进植物生长是因为含有营养成分。
大部分的药膏里没有生长因子、没有营养成分,含有的抗菌成分也不能帮助皮肤生长。为啥一涂上去,伤口就愈合得快呢?
1
什么是油性药膏?
油性药膏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我放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说,这里先来说说成分。
所有药膏都由辅料和有效成分两部分构成。
油性药膏的辅料,也就是基质,是药膏的主要组成部分。
油性药膏,顾名思义,辅料是猪油、麻油等动植物油脂或者是石油的化合物,比如凡士林。
市面上出售的性状像麻油一样微黄色的透明药膏,基本都是油性药膏,特征是名字用“软膏”结尾。比如:外用应急软膏、龙珠软膏、湿润烫伤膏、红霉素软膏、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等等。
比较特别的是,莫匹罗星软膏并不是油性药膏,而是一种“凝胶”。
凝胶是胶水性状的透明药膏,辅料为水和甘油。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常见的药膏叫作“乳膏”,类似牙膏性状的白色药膏,辅料为水油结合的乳化剂成分。
凝胶和乳膏不是今天的主角,不展开讲,今天主要介绍油性药膏,也就是软膏。
很多医院都有自制的“神药”,一般都是黑色或者是棕色,也是油性药膏的一种。性状类似于潮湿的泥巴或者做菜用的猪油。这类药膏一般都是半固体的状态,类似于凝固状态的蜂蜜,之所以比市场上出售的非处方油性药膏要稠厚,我后文会详细说明原因。
药膏里除了辅料,还要加入有效成分,这也是各种药膏的主要区别所在。就像不同的饮料,虽然主要成分都是水,但是添加剂不同的话,口味和功效也会截然不同。
拿我们医院的自制药膏脱痂软膏举例,有效成分是:炉甘石、石膏、珍珠母、寒水石、冰片。其他医院的自制药膏成分也大部分都是相类似的中药药材。
其独特的成分是一代又一代的医学先贤们,通过反复尝试以及结合中医药材的特点,总结而来的宝贵经验,可以说是“神农尝百草”之后的硕果。在其他药物面对深度创面束手无策的时候,这类药膏往往有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因此代代相传。
2
油性药膏的作用原理
人类祖先很早就发现并熟练使用了“火”,几万年后才弄清楚了“火”的作用原理。
油性药膏也是一样,从古代就开始使用,但至今都很少有人能说清楚它的作用原理——为什么能愈合创面?
我今天和大家讨论一下可能的机制。
所有油性药膏的原理都大同小异
下面我来了详细解释一下上面这三句话的意思——
先说辅料的疗效。
深度创面会有一层坏死组织覆盖,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脱落,坏死组织是细菌滋生的良好培养基,非常容易痂下积脓。
这个时候,油脂的保湿作用能在创面上形成湿润的环境,促进痂皮的软化与脱落。
如果把创面比作一个上下游都有活水出入的池塘,那么油性药膏的策略就是把出水口堵上一部分,那么池塘里的水就会多起来,里面的动植物都欣欣向荣,旺盛地生长。
但是管理池塘,光靠堵是不行的。因为如果出水口被堵的时间长了,水就容易臭。类比创面,就是容易感染。养过鱼的朋友们都知道,如果不能经常换水,就要在鱼缸里加入一些硝化细菌之类的东西来净化水质。
同样的道理,油性药膏也需要在辅料中添加一些有效成分来抗感染。
现代药膏抗感染的策略是加入抗菌药物,比如红霉素、金霉素、左氧氟沙星等等。
传统中药材里没有抗生素,怎么实现抗感染的效果呢?
说中医博大精深是有道理的,中医把抗感染的功效称为“清热解毒”。靠的是通过在药物里加入强免疫原性的中药成分来刺激创面,招募免疫细胞。
所谓“强免疫原性”成分,指的是那些和人体细胞结构差得很远的物质,很多都是含有大量高浓度电解质的中草药,比如:紫草、黄连、当归等。还有一些甚至都不是有机物,比如石膏。这些物质会引起人体免疫系统的强烈攻击,所以叫“强免疫原性”。
有句话叫“是药三分毒”,指的就是中草药里的这些“强免疫原性”成分,多少带有一些毒性,那么这些成分是如何起到抗感染的作用呢?原理有两个——
一是利用强免疫原性刺激创面,招募免疫细胞。
在解释这句话之前,先要和大家科普一下创面愈合的正常过程:
很多人觉得:创面是自己慢慢长起来的。其实,创面是需要被刺激之后才能愈合的,就像一个人的成长总是需要大大小小的压力和挑战一样。试想,如果没有刺激,皮肤却自己增殖了,那就会形成肿瘤。
创面的第一次刺激是受伤后皮肤屏障被破坏,原本皮肤深层的细胞裸露了出来,接触到了空气,就会向身体报警——有损伤出现!随之而来的是伤口的肿胀,渗出,一般1-2天后消退。这个生理过程,目的是通过渗出的体液,把伤口冲洗一下,带走可能侵入机体的细菌,或者说,把细菌的含量大幅度降低,类似于关羽的“水淹七军”。
创面的第二次刺激是细菌引起的。从受伤那一刻开始,细菌就不可避免地会在创面上繁殖,一般到了伤后的4-7天,达到数量上的第一个高峰。这时候伤口周围产生炎症反应,也就是红肿热痛,这种生理现象的目的是招募更多的免疫细胞到创面上帮助愈合。有些朋友在这个阶段会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我用了药膏,反而伤口严重了,其实,这是免疫系统冲锋的号角。免疫细胞到了以后,一来可以对抗细菌的入侵,二来可以加速愈合的过程。顺利的话,后续愈合就会很快,所以大部分伤口在10天到2周内都会愈合。
说了那么多,终于轮到强免疫原性的药膏出场了,这也是一种对创面的第三次刺激。
强免疫原性的成分接触到创面上的细胞之后,身体的免疫系统开始干活,血管通透性随之发生变化,血管里的水分往细胞间隙流动;免疫细胞也跟着一起被招募到创面上,医学上叫作“免疫趋化”。这些免疫细胞主要包含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是溶解创面坏死组织的主要成分。这个过程相当于在化学清创,中医叫作“去腐”。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想到传统医学中的刮痧、拔火罐、针灸。是的,这些治疗方法的作用原理,也是通过刺激真皮层的毛细血管,造成轻微的损伤来招募血液中的免疫细胞,调节整个免疫系统。相当于时不时地整肃一下军纪,让免疫系统处于比较紧张的状态。
强免疫原性成分抗感染的第二个原理是利用其较高的渗透压,让创面上的肉芽组织脱水,也就是中医所说的“收敛”作用。
液体里的电解质成分越多,晶体渗透压就越高,水分会往渗透压高的地方流动。所以,肉芽组织里的水,会从细胞内渗出到细胞间隙,再流出到外敷料上。细菌的主要聚集场所就在细胞间隙里,所以这种从内向外的液体流向,比从外面用消毒液冲洗的方式,更能带走组织里的细菌。
高渗透压本身也能让细菌因为脱水而死亡,等于给创面来了一次化疗,正常人体细胞因为有血管的支持,可以有新的液体补充,能挺得过去。细菌没有根基,很容易因为无法适应高渗环境而死亡。
此外,脱水后的肉芽组织更加平整,有利于创周上皮细胞的爬行与覆盖。也许,“往伤口上撒盐”并不一定是坏事,前提是要控制好盐的浓度。
两种原理的共同特点是通过“自身冲洗”的过程,把组织间隙的细菌带走到外敷料上,起到抗感染的作用。
现在临床上使用的负压引流装置,也是利用了相似的原理——通过负压使细胞脱水,增加创面的自身冲洗作用。只不过负压利用了物理原理,油性药膏更多的是使用化学作用。
顺便说个冷知识,古代传说中的“金疮药”,其实也和现在的油性药膏有着相似的成分——油性基质加强免疫原性的辅料,可以说是现代油性药膏的鼻祖。
不同之处在于,金疮药一般都是粉剂,是把油脂晒干之后烘烤研磨而成。之所以要做成粉剂而不是膏剂,一是粉剂更容易保存,不容易变质,携带方便;二是因为古代战乱不断,医疗条件也有限,药物更多地需要被用于早期的伤口。粉剂的优点在于可以增加创面表面水分蒸发的表面积,使伤口快速干燥。可以说,金疮药是油性药膏牺牲了保湿效果,向急性伤口妥协的一种产物。
再提个问题考考大家——
既然强免疫原性的有效成分那么好,为啥不直接用石膏粉撒在创面上,而是要用温和的油脂作为基质,小心地添加少量的有效成分呢?
因为任何事都有个度,过了度,就会适得其反。强免疫原性的成分加得太多了,容易引起创面细胞坏死。当药物渗透压高了以后,创面刺激性也会增大,如果用在早期创面,疼痛感会很强。
这就好比家长适当的批评能激发孩子的斗志,但如果是一直在骂,就容易让孩子消沉、自卑,甚至抑郁。
3
如何使用?
油性药膏需要外敷料的配合,也就是外用纱布或者其他敷料覆盖在药膏外面。
用法是先把药膏均匀地涂抹在外敷料上,然后翻过来覆盖创面,最后用绷带或者胶布固定。
之所以要这么做,而不是直接把药膏挤在伤口上,什么都不盖,敞着“透气”,有以下三个原因:
①创面上分泌物的有形成分,比如细菌和蛋白,是无法自然风干的。水分蒸发之后,这些物质就形成了干痂,从而中断了湿性愈合。所以需要通过更换外敷料来去除渗液里的有形成分,避免痂皮下感染。
②伤口表面一般会比较滑,如果直接把药膏涂在伤口上,药膏不容易涂抹地很均匀,而且容易滑动,甚至掉下来。这时候,需要外用敷料来固定这些药膏。此外,直接在伤口上涂药膏,会刺激伤口,引起疼痛。
③油性药膏和凝胶不同,不容易风干后成膜,经常涂了几个小时后,还是湿哒哒的。人体又是要不断运动的,这就导致如果外面不覆盖敷料,药膏会被蹭得到处都是,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不同类型的伤口,需要涂抹不同厚薄的药膏。
比较深的伤口,往往有坏死组织覆盖,需要涂抹得厚一些;
比较浅的伤口,只有真皮浅层暴露的,可以涂抹得薄一些。
这回答了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个问题——为什么很多医院自制的药膏都是厚厚的膏状固体剂型,而外面卖的非处方药膏,往往都是比较稀薄的液体性状?
因为医院里处理的都是比较重的伤口,有坏死组织的覆盖;而药店里的非处方药一般用在轻的伤口上,况且还要兼顾到那些刚受伤就要使用药膏的情况,如果做得太厚,不但容易刺激伤口,还可能会引起感染。
还是用前面那个池塘的类比,如果发现池塘里的水很浑浊,那就把堵住出水口的石头搬掉一点,疏通一些水流;如果水很清,那就多堵一点,让水位高一些。创面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用药的厚薄。
总结一下:油性药膏解决了创面保湿的问题,有利于上皮的生长,但是无法同时兼顾引流,只是在保湿和引流之间取了一个平衡点。油性药膏的厚薄就是用来调节这个平衡点的。
多久换药一次?
换药的频率是根据创面的感染情况而定的。就像给鱼缸换水,频率是根据水质的浑浊程度而定。所谓创面的感染情况,指的是创周的红肿热痛,以及创面上分泌物的量和质地,还有病人的一般情况。
油性药膏的缺点是引流不畅,创面在湿润的环境下,特别容易滋生细菌,所以换药频率会比用其他剂型的敷料要勤快一些。
油性药膏推荐至少一天换药一次,有感染的发生的时候,可以一天换药几次。
4
适应症与禁忌症
✅ 轻度的伤口,一般不会感染
薄层的油性药膏可以使创面暂时封闭,减轻疼痛,同时也不容易黏连外敷料。轻伤可以一直用到愈合。但不推荐早期使用质地很厚的油性药膏。
❌ 比较深的创面,早期不适合使用
因为深度伤口的早期本来渗出液就多,再用强免疫原性的成分刺激伤口,会造成疼痛,甚至会加深创面。这时候,需要使用能吸收大量渗液的敷料来覆盖,比如泡沫敷料,藻酸盐敷料。
❌ 已经感染的创面
虽然前文说了,油性药膏可以通过强免疫原性成分来起到抗感染的效果,但是起效需要一段时间,而且比较温和。如果创面已经感染了,创面上的细菌可以引起足够的免疫应答了,不需要额外的刺激。况且,油性敷料会干扰引流,这个时候使用,只会加重创面的感染程度。
✅ 有坏死组织覆盖的深度创面,后期可以使用
油性药膏最强的适应症就是有坏死组织覆盖且无感染的后期创面。所以我院的自制油性药膏叫作“脱痂软膏”,主要作用是使痂皮脱落。油性辅料提供湿性环境,强免疫原性成分动员免疫细胞分解腐肉,去腐生肌的效果非常好。
❌ 大面积创面
大面积创面一般采用保痂或者手术治疗,如果需要使用油性药膏,也是局部小面积使用,使用面积一般不超过一个肢体。因为坏死组织的分解产物会引起强烈的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如果全身很多创面同时溶痂,会对机体形成很大的负担。大面积烧伤患者的免疫系统本就已经应接不暇,局部如果再引流不畅的话,容易引起创面脓毒症。
❌ 窦道,空腔不适合使用。
这类伤口的特点是口小体大,类似烧瓶。这种解剖结构对引流的要求很高,如果使用油性药膏,不仅会影响小口的引流速度,还容易把药膏黏连在腔体的内壁上,难以脱落更换。久而久之,这些无法去除的药膏,会成为细菌的良好培养基。
所以,窦道、空腔类型的伤口,推荐使用固体敷料,不建议使用药膏。
✅ 坏死组织脱落之后的肉芽创面
上海九院的油性药膏叫作“长皮膏”,看名字就知道这种药物对于肉芽组织创面具有良好的效果。长皮膏通过在油性辅料中加入紫草、当归等相对不那么强的植物免疫原性成分,温和地刺激并调节伤口局部的免疫环境,同时为上皮的生长提供湿润的环境。其较高的渗透压可以促进肉芽组织的脱水,使上皮更容易爬行。
最后再说一下,使用油性药膏一段时间后,会有两个并发症。
强免疫原性的成分容易引起过敏,油性成分容易引起湿疹,反应到伤口周围的皮肤上,都表现为红色的疹子或者斑块。有些时候,腿上用了药膏,疹子会分布在其他肢体或者面颈部的皮肤上。这时候需要停用几天药膏并且多清洗伤口,就能使症状好转。
5
总 结
如果把创面看成是一个孩子,油性成分的辅料就是慈母,呵护着他避免受伤害;强免疫原性的成分就是严父,激励他发愤图强。在两者的共同努力下,孩子才能快速健康地成长。
孩子在不同的时期,需要不一样的引导。比如在婴幼儿阶段,母亲的疼爱需要的多一些;在青少年时期,父亲的教导更多一些。
对于创面而言,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伤口,油性药膏的取舍也是不同的,加多强的免疫原性成分,油性辅料做得多厚,都是对保湿-引流平衡的一种调节。
这都需要依靠医生的经验去判断、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