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重组,周末一练

文摘   2024-11-29 22:45   广东  

       

     某山区Y村早年间收入主要依赖当地木材、药材、石材等资源。近年来,Y村发展足球训练项目,承办足球赛事、集训等,人气持续增长。在县政府推动下,该地还建设了自行车赛道、攀岩、溯溪等户外运动项目,初步建成宜居宜游的新型体育运动小镇。完成下面小题。

1.影响Y村产业转型的主导因素是A.资金

B.原材料

C.政策

D.劳动力

2.该地建设新型体育运动小镇的优势条件有

①山地运动资源丰富 ②基础设施完善 ③消费市场广大 ④文体氛围浓厚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为实现高质量发展,今后Y村最可能融合的产业是

A.实木家具制造

B.特色药材加工

C.订单石雕生产

D.保健康养旅居

参考答案

1.C    2.D    3.D

试题分析

1.结合材料信息可知,Y村发展足球训练项目,人气持续增长。在县政府推动下,该地还建设了自行车赛道、攀岩、溯溪等户外运动项目,初步建成宜居宜游的新型体育运动小镇,实现产业由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型,主要影响因素在于政府政策的支持,C正确;材料中未有反映出资金和劳动力对其影响,原材料对于该地发展第三产业影响较小,排除ABD。故选C。

2.结合材料信息可知,Y村位于山区,山地运动资源丰富,为开展自行车,攀岩,溯溪等户外运动项目提供了场地,①正确;该地位于山区基础设施并不完善,并不能反映消费市场广大,②③错误;该地发展足球训练项目举办足球赛事集训等,人气持续增长,文体氛围较为浓厚,吸引运动项目在此布局,④正确。故选D。

3.结合材料信息可知,Y村产业发展实现了转型,由第一产业转型为第三产业,该地区为山区,环境优美,因此因地制宜带动保健康养旅居等产业的发展,D正确;该地区不再以木材、石材、药材为主导产业,因此,发展实木家具、石雕生产、特色药材不符合当地发展,排除ABC。故选D。

       上海作为中国近现代城市化最为显著的城市之一,城市格局与空间范围变化巨大,下图为通过收集不同时期上海城市建成区信息,绘制的城市重心迁移图。完成下面小题。

4.获取不同时期上海城市建成区信息源的主要手段有

①人工测绘 ②遥感影像 ③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④地理信息系统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5.上海城市重心迁移的特点是

A.重心点位置均在黄浦江以西,苏州河以南       

B.位置重心一直呈现向南迁移的趋势

C.1820—2020年重心位置迁移距离共计为4km     

D.新中国成立后的迁移距离大于之前的迁移距离

6.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城市重心迁移的主要原因有

①地形平坦  ②政策驱动  ③交通发展  ④产业集聚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

4.A    5.D    6.D

试题分析

4.早期上海城市建成区信息主要靠人工测绘获得,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用到遥感技术获取建成区信息,①②正确;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主要用于获取某一个点的相关信息,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来分析处理信息,均不是获取不同时期上海城市建成区信息源的主要手段,③④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5.据图看出1965年重心位于苏州河以北,A错误;1965年之前呈现向北迁移的趋势,之后呈现向南迁移的趋势,B错误;结合比例尺,量取1820年与2020年重心,应超过4km,C错误;新中国成立前,重心点分布密集,迁移距离短,之后,重心点分布稀疏,迁移距离长,D正确。故选D。

6.改革开放以来,地形变化较小,对上海城市重心迁移的影响较小,①错误;受政策驱动、交通发展、产业集聚等的影响,上海市城市格局与空间范围变化巨大,影响了上海城市重心的迁移,②③④正确。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故选D。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转型,老年人口迁移已逐渐成为人口迁移流动的重要组成。根据老年人口迁入和迁出情况将人口迁移类型由上到下划分为Ⅰ、Ⅱ、Ⅲ、Ⅳ四种。图为1995年至2020年我国各省(不含港澳台)老年人口迁移分型及变化情况。完成下面小题。

7.维持老年人口迁移Ⅲ型的省份,在空间分布上呈现

A.均衡性

B.分散性

C.临近性

D.集中性

8.与1995年相比,2020年老年人口迁移分型向上的省份,多数

A.空间位置邻近

B.经济发展模式相似

C.产业部门接近

D.位于中西部地区

9.影响云南、贵州、陕西、甘肃等省份老年人口迁移分型的主要原因是

①自然环境优美 

②地理条件的限制 

③基础设施条件好

 ④社会经济发展基础薄弱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参考答案

7.D    8.D    9.C

试题分析

.维持老年人口迁移Ⅲ型省份的占比最高,包含山西、福建、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等12个省区,主要且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在空间分布上呈现集中性,D选项正确,ABC错。故选D。

8.与1995年相比,2020年老年人口迁移分型向上的省份为Ⅱ型→I型的宁夏、Ⅲ型→I型的浙江和海南、IV型→I型的重庆、Ⅳ型→Ⅲ型的江西、IV型→Ⅱ型的内蒙古,六个省区中有宁夏、重庆和内蒙古位于西部地区,江西位于中部地区,因此多数位于中西部地区,D选项正确;六省区在空间位置上相距很大,A选项错误;六省区中有东部经济发展程度高的浙江省,也有西部落后省区,经济发展模式差异大,产业部门往往也不相同,B、C选项错误。故选D。

9.云南、贵州、陕西、甘肃等省份老年人口迁移分型属于Ⅲ型,也就是老年人口迁移的活跃度低,四省分别位于云贵高原和西北地区,距中东部地理位置较偏远,地形复杂,影响人口迁入和迁出,②正确;四省区社会经济发展基础薄弱,老年人收入水平低,没有条件进行外迁,④正确;若当地的自然环境优美、基础设施条件好,就会吸引大量外来老年人迁入,与现状不符,①和③错误。故选C。

下图为某河段洪水过程水位与流量变化图。据此完成10~11题。

10.造成P点和Q点水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河床宽度

B.河床高度

C.河流流量

D.河流流速

11.若此次洪水泥沙冲於以侵蚀为主,则

A.P点水位回落,流速较慢

B.P点水位回落,流速较快

C.Q点水位回落,流速较慢

D.Q点水位回落,流速较快

参考答案

10.B 11.C 

试题分析 

第10题

洪水过程前后的水位变化取决于河床泥沙冲於强度。当河段泥沙侵蚀强于泥沙淤积时,洪水过程中河床高度整体呈下降趋势;当河段泥沙淤积强于泥沙侵蚀时,洪水过程中河床高度整体呈上升趋势,故水位主要与河床高度有关,B正确;洪水发生前后河床宽度变化小,故河床宽度对河水水位的影响较小,A错误;Q处流量高于P处流量,假如河水流量是主要因素,Q处水位将高于P处,与实际相反,故河水流量不是该河段水位差异的主要因素,C错误;河水流速对水位变化影响较小,不是主要影响因素,D错误。第11题

此次洪水以河流侵蚀为主,说明河流对河床的侵蚀作用更强,河床高度整体下降,引起水位整体下降,故洪水过程由P点到Q点呈顺时针转动,Q点水位回落;洪水过程中,涨水过程流速较快,落水过程流速较慢,所以Q点流速更慢,C正确,A、B、D错误。

      卡帕多西亚位于土耳其中部,地质历史时期火山大规模爆发,厚厚的火山灰散落在地表,层层堆积固结形成凝灰岩。凝灰岩内部存在岩性差异,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塔状的“精灵烟囱”地貌景观。图2为“精灵烟囱”地貌演变过程图。据此完成12~14题。

12.凝灰岩属于
A.侵入岩  
B.喷出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l3.根据③阶段“精灵烟囱”的形态判断
A.a岩层岩性坚硬,对b岩层起保护作用
B.a岩层岩性松软,外力侵蚀速度快
C.b岩层岩性坚硬,对a岩层起支撑作用
D.b岩层岩性松软,内力断裂成塔状
14.阶段④侵蚀速度急剧加快的主导因素是
A.河水流速  
B.重力崩塌  
C.岩性差异  
D.人为破坏

参考答案:

12~4CAC

解析:

本题以精灵烟囱地貌演变过程为材料,涉及岩石性质及地貌的形成过程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程度。

12.由材料可知,凝灰岩是火山大规模爆发形成的火山灰层层堆积固结形成的,故为沉积岩,A项正确,BCD项错误。故选A

13.由题干信息可知,凝灰岩内部存在岩性差异,且图中可以看出,上部的a层岩石形态保存较好,说明岩性坚硬;下部的b层岩石形态变化较大,说明岩性松软,外力侵蚀速度快。上层岩石可对下层岩石起保护作用。综上,C项对,ABD项错。故选C

14.④阶段顶部的a岩层已经被侵蚀完了,对下层岩石没有保护作用,故侵蚀速度会加快,这是由上下两层的岩性差异造成的,C项正确,ABC项错误。故选C

       恢复效率是指河流某河段的河床泥沙冲淤量(冲淤量=淤积量-侵蚀量)与来沙量之比,用来表示河流中悬移质泥沙在流动过程中恢复的程度。受水土保持工程的不断实施、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以及三峡等干支流水库运行的影响,位于三峡库区下游的荆江河段悬移质输沙量持续降低。下图为荆江段细沙、粗沙恢复效率变化曲线图。据此,完成以下小题。


15.三峡水库运行前后,荆江河段A.运行前,以淤积为主,河床不断淤高

B.运行前,以侵蚀为主,河床不断加深

C.运行后,以侵蚀为主,河床不断加深

D.运行后,以淤积为主,河床不断淤高

16.三峡水库运行后恢复效率绝对值细沙小于粗沙的原因

A.河床中细沙占比大,淤积量大B.河床中细沙占比小,侵蚀量小C.河床中粗沙占比小,侵蚀量小D.河床中粗沙占比大,淤积量大

参考答案

15.C    16.B

试题分析

15.三峡水库运行前,细沙、粗沙的恢复效率均接近零,说明河床总体接近冲淤平衡状态,河床变化小,A和B错误;三峡水库运行后,细沙的恢复系数接近0,说明细沙的淤积量与侵蚀量接近平衡状态,对河床影响很小,而粗沙恢复系数为负值,说明该河段粗沙的侵蚀量大于淤积量,河床以侵蚀为主,不断加深,D错误,C正确;故选C。

16.三峡水库运行后,河床以侵蚀为主,河床沉积物颗粒粗化,细沙占比小,A错误,粗沙占比大,C错误;但此时的粗沙以被侵蚀为主,D错误;此时河床中细沙淤积量与侵蚀量均很小,且处于冲淤平衡状态,B正确。故选B。长江流域的地貌以山区、峡谷、平原为主,植被覆盖率高,水土保持能力强,而且全程很少流经土质疏松区(金沙江是例外),因此粗细泥沙来源少,年均输沙量远低于黄河。修建三峡等梯级水库就是为了保障荆江的防控安全,事实证明效果也确实显著。但另一方面,入库泥沙的减少也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荆江河段的“凸冲凹淤”和河岸崩塌。

下图为2009年北京市10 月31日18:00至11月1日17:00时的气象数据统计图。完成下面小题。

17.北京市近地面空气运动最为稳定的时间是

A.10月31日19:00
B.10月31日21:00
C.11月1日1:00
D.11月1日6:00
18.11月1日1:00气温垂直变化的原因是
A.地面辐射加强
B.高空水汽凝结释热
C.大气逆辐射减弱
D.天气转晴、光照加强
19.0℃层高度的变化
A.导致降水减少
B.有利于降雪出现
C.造成逆温加强
D.导致地表蒸发增强
参考答案
17.C    18.B    19.B
试题分析
17.由图可知,11月1日1:00北京市气温随海拔升高大致呈上升趋势,出现逆温现象,大气较稳定。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8.由上题分析可知,11月1日1:00气温垂直出现逆温现象,地面辐射增强,近地面气温高于高空,不会出现逆温,A错误;由于随海拔升高,相对温度增大,水汽容易凝结释放热量,使高空的大气增温,从而形成逆温现象,B正确;此时,北京市相对湿度大,出现降雨,大气逆辐射增强,CD错误;故选B。19.由图可知,10月31日18:00至11月1日14:00零度层高度呈下降趋势,降水的形式由降雨转变为降雪,说明0℃层高度的变化利于降雪出现,B正确;只是降水的形式发生变化,降水量并不减少,A错误;由图可知,0℃层高度的变造成逆温减弱,C错误;地表蒸发强弱取决于地表温度和地表水分,与零度层高度的变化关系较小,D错误,ACD错误。故选B。影响大气“体温”的因素非常多,主要有纬度位置、大气自身条件(大气环流、天气状况、大气透明度等)、下垫面(海陆位置、洋流、地势的高低及山脉的走向和坡向。

丹霞地貌是在红色沉积地层的基础上侵蚀形成的地貌。陕北丹霞地貌具有显著的地域特色,如多发育在风成红色地层、有黄土覆盖等,其形成过程及景观如下表、下图所示。完成下面小题。

20.陕北红色地层的岩石类型主要是

A.砂岩

B.页岩

C.石灰岩

D.花岗岩

21.早白垩纪—新近纪,陕北构造运动的大背景是

A.先持续性抬升,后坳陷

B.先坳陷,后间歇性抬升

C.先间歇性抬升,后坳陷

D.先坳陷,后持续性抬升

22.图示黄土层下覆面形成及丹霞地貌出露的主要外力作用

A.分别为侵蚀、堆积

B.均为堆积

C.分别为堆积、侵蚀

D.均为侵蚀

参考答案

20.A    21.B    22.D

试题分析

20.根据图表信息可知,丹霞地貌是在红色沉积地层的基础上侵蚀形成的地貌,陕北早白垩纪时期堆积形成红色地层,因此红色底层属沉积岩,主要是砂岩或砾岩,A正确。页岩是由黏土物质硬化形成的微小颗粒易裂碎的岩石,多呈黑色、灰色等,B错误。花岗岩为侵入型岩浆岩,D错误。石灰岩由镁石灰岩与碳酸钙复合构成,其质地细密纯白,C错误。故选A。

21.砂岩属河湖相沉积,以及根据表格“早白垩纪堆积形成红色地层”可知,这一时期陕北地区发生坳陷。晚白垩纪到新近纪发育了多级河流阶地,可推测这期时期地壳间歇性抬升,因此早白垩纪—新近纪,陕北构造运动的大背景是先坳陷,后间歇性抬升,ACD错误,B正确。故选B。

22.白垩纪时期在陕北形成了大型风成红色砂岩堆积地层,随着地壳抬升,流水侵蚀砂岩形成众多沟谷。之后在第四纪,陕北被黄土所覆盖,砂岩侵蚀地貌发育受到限制。直到陕北地区缓慢抬升,地表水对黄土冲刷,在沟谷处被流水剥蚀,丹霞地貌出露。因此黄土层下覆面的形成及丹霞地貌出露的主要外力作用均是侵蚀,ABC错误,D正确。故选D。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属库布齐沙漠东段,土壤以风沙土为主。某研究小组在该地依据建植年代和植被演替进程把样地划分为演替初期、演替中期、演替后期和成熟期四个阶段,对不同土层深度的土壤含水量变化进行研究,结果如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与其他样地相比,演替初期样地0—120cm内含水量明显较高的主要原因为

①植被盖度低  ②土壤质地疏松    

③年降水量大④地下水上升补充    ⑤降水入渗量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⑤

24.由图可知,在干旱区治沙过程中应该营造的最优植被为A.乔木

B.灌木

C.草本植物

D.混合型群落

参考答案

23.D    24.D

试题分析

23.固沙植被建植、演替之初为流动沙地,植被盖度低,生长耗水少,且土壤质地疏松,有利于降水入渗补给,①②⑤正确;区域内的降水量和地下水较为稳定,没有明显差异,③④错误。①②⑤正确,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4.不同植被种群的根系发育程度不同,适应于不同深度处的土壤含水量,因此,混合型群落更有利于提升植被成活率,达到固沙的目的,且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的根系深度和密度不同,混合种植可固定不同深度的沙土,D正确,ABC错误,故选D。防治风沙活动,减少土地沙漠化的治理措施主要有治理沙源,防治土地沙漠化;植树种草,提高植被覆盖率;植树造林,修建防护林体系;修建沙障,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等。

都市区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空间组织形式,表示一个拥有特定人口规模的核心城市及与其有着紧密社会经济联系的周边邻接地域组成的区域。下图示意中美两国典型都市区不同圈层结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5.与中国相比,美国都市区不同圈层结构的主要特征表现在

A.高收入群体主要分布于城区

B.主要通勤方向为内向通勤

C.远郊与城区的联系更加紧密

D.郊区生产生活独立性更强

26.中美两国都市区圈层结构出现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城市规模大小

B.城市发展阶段

C.城市基础设施

D.城市地域结构

参考答案

25.D   26 .B

试题分析

25.如图所示,与中国相比,美国都市区不同圈层结构的主要特征表现在高收入群体主要分布于郊区,A错误;内向通勤不是美国都市区主要通勤方向,B错误;中国的远郊与城区的联系更加紧密,C错误;如图所示,美国的远郊与城区的联系不紧密,说明郊区生产生活独立性更强,D正确。故选D。

26.中国为发展中国家,为城镇化发展的中期加速阶段,表现为郊区城镇化;美国为发达国家,为城镇化发展的后期缓慢停滞阶段,出现逆城镇化现象,B正确;与城市规模、基础设施和城市地域结构关系不大,ACD错误。故选B。

离岸流是大量海水冲向海岸时,遇阻溃散,寻找回流到海里的路径,而后续海浪持续推挤,只能先沿着与海岸平行的方向移动,最终在波浪较小的地方汇集起来,形成一股射束似的狭窄而强劲的水流,以垂直或接近垂直于海岸的方向向外回流,又被称为回落流。下图为某校地理实践小组在闽南某海滩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时绘制的离岸流形成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7.站在海岸沙滩可观察到M处海水

A.海浪起伏

B.清澈透明

C.浑浊偏黄

D.流速较快

28.与深水区相比,浅滩区更易形成离岸流的原因是

A.洋流势力较强

B.海底摩擦力较大

C.海面更加平静

D.受台风影响较大

29.若在M处游泳时遇离岸流,最科学的逃生线路是

A.随波逐流等沿岸流消失

B.尽全力逆流游回岸边

C.下潜到水底再走回岸边

D.平行于海岸向两边游

参考答案

27.C    28.B    29.D

试题分析

27.由材料“离岸流是大量海水冲向海岸时,遇阻溃散,寻找回流到海里的路径,而后续海浪持续推挤,只能先沿着与海岸平行的方向移动,最终在波浪较小的地方汇集起来,形成一股射束似的狭窄而强劲的水流”可知,离岸流发生时,海水聚集会使底层沙质搅动,使海水浑浊,颜色偏黄,C正确,B错误;离岸流发生时,海面风平浪静,底层海水扰动,不会出现浪花翻卷,A正确;离岸流速度快但表面平静,不易被观察到,D错误。故选C。

28.读图可知,当风浪传播到浅滩区时,受水下沙坝影响,波高加大,且由于海底摩擦阻力增大,波浪会翻卷破碎,从而形成明显的破裂带,在这个过程中,波浪会带着大量海水冲击海岸,海水达到最高位置时,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只能穿过破裂带回流到海中,B正确;深水区摩擦力小,洋流势力强,A错误;海面平静不利于离岸流的形成,C错误;无论是在浅滩区还是在深水区,都会受到台风影响,D错误。故选B。

29.由材料可知,海滩离岸流“以垂直或接近垂直于海岸的方向向外回流,又被称为回落流”,所以在海滩不幸遇到离岸流,最科学的逃生路线是平行于海岸向两边游,以避开急流区,D正确;海滩离岸流速度快,水流较强劲,随波逐流随时可能会遇到危险,A错误;离岸流水流急,尽全力逆流游回岸边和下潜到水底再走回岸边均是不可能实现的,BC错误。故选D。

    晴朗天气,太阳即将升起前的几分钟内,蓝色天空穹顶与地平线之间会浮现出金色至红色的光泽,地平线与地面景物已可清晰看见。太阳中心点在地平线下 6 度时,被称为“民用晨光始”(如左图所示)。一摄影爱好者某天 6:40 在成都(30.5°N,104°E)拍下的民用晨光始的照片(右图)。完成下面小题。

30.该摄影者的相机镜头朝向
A.东北       B.正东

 C.东南       D.西南
31.这一天,成都的昼长为
A.9 小时 52 分 

B.12 小时 

C.12 小时 56 分 

D.14 小时 8 分

参考答案

30.A    31.B

试题分析

30.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拍摄者在成都拍摄民用晨光始的照片时为日出之前几分钟,此时为北京时间6:40,当地地方时为6:40-(120°E-104°E)×4=5:36,根据图示和材料信息可知,民用晨光始为太阳中心点在地平线下6度时,即为日出之前24分钟,即当地日出为6:00,日出正东,成都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太阳视运动轨迹应呈顺时针运动,拍摄民用晨光始为日出之前几分钟,相机镜头应朝向东北,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

31.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该日成都日出时间为地方时6:00,所以该地昼长为(12-6)×2=12小时,B正确,ACD错误。所以选B。





墨迹古韵地理视角
高考地理视角(相关内容仅作学习研究交流之用);书法临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