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自然资源模拟训练三例

文摘   2024-11-23 22:25   广东  
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晋陕蒙接壤地区分布着世界罕见的特大煤田,被称为“乌金三角”,是我国优质动力煤生产和输出基地。近年来,鄂尔多斯市为扭转煤炭产业带来的不利影响,一方面大力发展光伏发电,另一方面重视对露天开采区的土地复垦。

     材料二:下左图为“乌金三角”及周边区域简图,下右图为鄂尔多斯市某循环经济园产业链示意图,下表为鄂尔多斯市煤炭露天开采区复垦土地利用类型规划表。


土地利用类型

面积(km2)

占比(%)

林地

8.76

13.02

人工草地

56.72

84.28

农田水利用地

0.61

0.91

田坎

1.21

1.8

合计

67.30

100.00



(1)说明鄂尔多斯煤炭资源丰富却大力发展光伏发电的原因。

(2)归纳鄂尔多斯市煤炭露天开采区复垦土地利用类型特点,并分析规划的依据。

(3)阐述图示循环经济园建设所体现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参考答案
(1)煤炭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开采煤炭和火力发电会加重环境问题;该地太阳能资源丰富且清洁、无污染;政策支持。    
(2)特点:复垦土地用于农业生产;大部分用来建设牧草地,少部分用于林地,其他农用地面积狭小。依据:有利于土壤肥力恢复,快速修复土地;气候干旱,适宜草类生长,不利于林木生长;建设人工草地投资少、效益高。    
(3)循环工业园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浪费;相关产业集聚,减少运费,发挥集聚效益;延长产业链,增加就业机会;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减轻环境污染。

附:本主题课程标准学习要求:

1、地理实践力

通过案例分析、数据采集、实地调查等方式,比较、归纳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
2、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根据不同类型区域的发展条件和现状,分类思考和分析区域发展问题及原因。
3、人地协调观

从人地协调的角度,对不同类型区域的发展路径作出简要解释。

本主题教学方法

可按情景创设一案例分析一迁移拓展一新情景训练" 的方法展开。

1、案例分析法

依托课本案例如山西能源基地建设及振兴等,学会梳理分析不同类型问题的思路,注意因地制宜地发挥当地自然资源优势,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2、知识迁移法。强化不同区域发展的案例练习。

3、问题探究法。要深化、细化问题的探究,全方位调动地理区位理论及各地理因素分析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措施。例如山西以煤炭为原料的工业要建立煤→电→有色金属冶炼→机械、建材工业→拉动相关第二、三产业发展→构建产业链,各产业发展区位条件要学会分析和表述。

4、教材现成案例一般不会出现于试题中,因些要结合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的不同地域特征去训练分析能力。要做到活学活用,着重学习分析思路,学习提取图文材料信息的方法,培养综合思维能力,不能只死记课材内容。

5、我们所要调动的因素包括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自然地理因素包据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地质状况、水文、土壤、植被、自然灾害、生态环镜、自然资源等。人文因素包括原料,动力、市场、交通、技术、劳动力、地租、政策、信息、基础设施、协作条件、文化环境、生态环境等。


相关概念与必备知识
能源分类
A按形成周期划分
可再生能源(举例: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地热能 生物能);
非可再生能源(举例: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和核能)。
B按来源划分
来自太阳辐射的能源;来自地球内部的能源;潮汐能。
C按能源的转换划分
一次能源;二次能源。
案例分析与表达训练
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
①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
②市场广阔:一是我国对能源的需求进一步增加;二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改变 。
③位置适中:输煤输电距离近。
④交通比较便利:北中南三条运煤铁路分别是大秦线 、 神黄线、 焦日线 。
山西能源基地的现状和发展措施
⑴面临挑战:
①人均资源量少;
②人均能源消耗量低;
③单位产值能耗高;
④以煤炭为主能源消费结构;
⑤能源安全受到威胁。
⑵采取措施:
①扩大煤炭开采量;
② 提高晋煤外运能力,以 铁路 为主, 公路为辅;
③提高技术水平,延长产业链。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一是建设坑口电站,变输煤为输电;二是发展炼焦业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④实施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
⑤保护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实施区域可持续发展。
能源的综合利用
⑴变革原因:
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下、生态环境问题严重。
⑵变革模式:
结合铁矿、铝土矿等资源优势,构建三条产业链:煤电铝 、煤铁钢、煤焦化 。
⑶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
①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
②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对策
⑴提高煤的利用技术:推动以洁净煤 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
⑵调整产业结构:以 重化工业 为主的产业结构是生态环境问题根源所在,①对原有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产品向 深加工 、高附加值 方向发展;②大力发展 农业 、轻纺工业、 高技术产业和旅游业。
⑶ “三废”的治理:①废渣:回收再利用 ;②废气:消烟除尘,营造防风林带;③废水:沉淀净化 。


例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我国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加大温室气体控制力度。常规能源短缺的福建省,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大力发展风电产业。福清市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以生产大型海上风电设备为主,满足沿海地区风能开发对风电设备的需求。兴化湾年内风向多变、风力强劲,目前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海上风电设备试验场。

       材料二:下图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位置及海上风电场景观。



(1)分析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临海布局的原因。

(2)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相比,分析东南沿海开发风电的市场优势。

(3)从能源消费结构角度简析福建省开发海上风电对控制碳排放的作用。

参考答案

(1)我国海岸线长,可开发的海上风能资源丰富;沿海地区常规能源短缺;海上风能开发对大型风电设备需求量大;靠近港口,海上交通运输便利,便于大型风电设备运输。

(2)东南沿海接近东部消费市场,输电距离较近,输电成本较低;东南沿海经济发达,电力需求量大,市场规模大。

(3)风电是清洁能源;风电开发可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降低化石燃料使用比例,增加清洁能源比例,控制二氧化碳排放。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工业区位因素、风电开发的条件和影响等相关知识点。

(1)注意题干关键词“临海布局”。首先,我国海岸线长,可开发的海,上风能资源十分丰富。其次,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常规能源短缺,对能源的市场需求大。最后,风能开发需要大型的风电设备,其运输需求大,读图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区域多港口,海上交通运输便利,便于大型风电设备的运输。

(2)注意“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相比”和“市场优势”两个关键信息。首先,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靠近东部能源消费市场,其输电的距离更近,损耗更小,输电成本更低,而西北内陆地区距离我国东部能源消费市场遥远,输电距离长,能源损耗大,输电成本高。其次,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对能源需求量大,市场广阔,西部地区需求少。

(3)碳排放主要是传统能源利用之后的结果,风电属于清洁能源,海上风电的发展增加了清洁能源的比重,从而降低了传统化石燃料的燃烧比重,控制二氧化碳排放。

例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西江梧州站多年平均径流量居全国第二位;多年平均输沙量5570万吨/年,居全国第三位。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2017年梧州站输沙量减少至2500万吨/年。图一为广西境内西江流域主要水库和甘蔗主产区分布示意图。图二为梧州站径流量、输沙量及南宁市降水量年内占比统计图。

        材料二    目前,广西是我国最大的甘蔗生产省区。下表为2000年至2017年广西森林覆盖率和农业生产相关统计数据表。


(1)说出西江输沙量的年内分布特征,并分析其输沙量大的自然条件。

(2)简述西江流域输沙量显著减少的主要原因。

(3)简析广西主产区甘蔗种植的土地资源优势。从生产角度,说出2000年来广西甘蔗总产量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

参考答案

(1)特征:年内分布不均,集中在6-8月。条件:降水量丰富,径流量大;年内降水集中;流域内以山地丘陵为主,土壤侵蚀强。

(2)水库大量拦蓄河流泥沙;植被覆盖率显著提高。

(3)优势:河谷平原面积较广,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原因:种植面积扩大;单产提高;水利设施改善;农业科技等投入增加。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西江输沙量的分布特征、影响输沙量的因素及影响甘蔗种植的区位因素,同时考查了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

(1)西江输沙量的年内分布据图2分析可知,输沙量最大的月份是6-8月份,其他月份较少,年内分布不均。影响输沙量分布的因素主要是降水量及其季节分配、地形等因素。图中该地降水量较大,集中于5-8月份,年内降水集中,径流量大;西江流经地区多低山丘陵,河流流速快,侵蚀力强,因此导致输沙量大。

(2)据图1分析可知,西江干支流修建了大量水库,水库拦水拦沙,减少了输沙量;据表分析,2000年至2017年,该地区森林覆盖率由37.9%大幅度提高到62.3%,森林保持水土,减少了输沙量。

(3)从土地资源角度分析,结合图1可知,广西河流众多,河谷平原面积较大,地形平坦,河流沉积了深厚的土壤,土壤肥沃。2000年广西甘蔗总产量快速增长,从表中数据看,种植面积从50.9万公顷增加到93.5万公顷,种植面积扩大;甘蔗单产由57.8吨/公顷提高到81.4吨/公顷。图1中大量水库修建,水利设施得到完善,水源供应充足、稳定;农业科技等投入增加,农业技术进步较快。




墨迹古韵地理视角
高考地理视角(相关内容仅作学习研究交流之用);书法临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