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中国高考报告学术委员会文章,仅供理论学习研究之用)
新高考十分重视学科学习中的关键能力培养,注重学科素养的考查。其中,主体是关键能力,核心是地理品格和价值观。因此新高考地理学科命题的方向是“能力立意,素养导向”。也就是通过能力素养的测量来评价学科素养水平。学科素养与能力素养是相互嵌套的关系,高考评价体系对学科素养和能力素养的分类是重合的,都分为学习掌握、实践操作和思维认知三个大类。从考生答题的过程和要素来看,涉及的能力主要包括信息的获取与解读能力、知识的调动与运用能力、地理事象的描述与阐释能力、地理问题的论证和探讨能力、结果的组织与表达能力。信息的获取与解读能力主要属于学习掌握能力群;知识的调动和运用能力、地理事象的描
述与阐释能力、地理问题的论证和探讨能力主要属于思维认知能力群,可进一步分解为模型建构、逻辑推理、科学论证、综合思维、区域认知、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等能力;结果的组织与表达能力主要属于实践操作能力群,语言的组织与表达能力是高考的重点,图表表达能力考查较少。
A·信息的获取与解读能力
在解答高考试题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给出一定信息,隐藏部分信息,设置具有不良结构的问题情境是地理试题考查该能力的主要途径。地理试题的情境主要通过文字、地理图形、统计表格等方式呈现,这样的情境创设方式加大了试题信息的广度、容量以及不同地理信息形式之间的融合,重视考查学生从多种形式呈现的材料中筛选、分类、归纳、整合关键信息,提取有效信息并运用信息的能力。在信息的获取与解读过程中,能够读取关键信息并解读出隐含的信息是关键。掌握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基本方法是提升地理实践力的基础。试题突出对地理信息挖掘、整理和分析的考查。
B·模型建构能力
模型建构能力其实就是组织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模型可以通俗地理解为有组织、有结构的知识和方法。教材中的知识是零散的、浅显的,难以应对高考试题,只有将其形成一定的组织和结构并渗透严密的思维,才有意义,才可以解决问题,这就是模型建构。模型建构是知识与解决问题之间的纽带和桥梁。例如运用水量平衡模型分析水循环的过程和特征是地理试题经常考查的能力。
C·逻辑推理与科学论证能力
信息的获取、解读和逻辑推理过程是统一、连续的。逻辑推理的具体形式包括归纳、演绎、类比、因果等,关键是要能够从证据中得出正确的结论。逻辑推理一般由前提(条件或假设)、证据(数据、文献、史料、理论观点等)、逻辑关系(归纳、演绎、因果、类比等)和结论(观点或主张)四个部分构成。大部分地理试题属于阐释因果、过程或影响。阐释类试题一般是给出条件,要求阐释结果,过程或影响,或者给出结果、过程或影响,要求阐释条件或原因,属于逻辑推理、论证或论述的低层次要求。完整的论证不仅需要给出结论和观点,还要提供论据,需要对条件和结论进行完整的阐释,此类试题数量较少,正处在探索与发展阶段。
D·综合思维与区域认知能力
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和区域性两大特性。整体性与关联性是世界存在的本质特征,是各学科研究对象的基本特点之一。区域性是地理环境的本质特征,从区域的角度认知地理环境是分析地理问题的重要方法。因此,综合思维和比较思维是高考中考查最频繁的思维方式。
a综合思维能力
综合思维是地理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也是高考试题考查的重点。综合思维是指人们运用综合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综合思维习惯的养成有助于人们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综合思维有助于解决答题角度不全的问题。综合思维的考查维度一般包括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和地方综合三个方面。综合思维的一般路径是“先分解,再综合”,也就是首先将研究的对象从要素、时空、地方等角度进行分解,然后再对各角度进行全面、系统、动态分析。因此,“分”是手段,“合”是目的。
b区域认知能力
区域认知是地理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指人们运用空间一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多种多样,将其划分成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区域加以认识,是人们认识地理环境复杂性的基本方法。“区域认知”素养的养成有助于人们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绝大部分高考试题都是以区域情境为载体,考查地理事象的共性和特性,有利于甄别考生的能力层级。明确高考命题对区域认知的考查维度,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的视角和能力,是提高备考水平的关键途径。在对考生的“区域认知”素养进行考查时,高考命题的主要角度包括地理位置、时空尺度、区域差异、要素联系、区际联系、区域动态和区域决策,从以上角度逐步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的意识、角度和能力是必要且可行的途径。
E.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能力
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属于商阶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前提和基础,创新思维是批判性思维的目标之一。信息化时代,网络媒体各种信息铺天盖地,真假掺杂,因此辨别各种信息的真伪就显得特别重要。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求真的思维,以质疑和提出问题为起点,以获取证据、进行分析推理为过程,以得出有说服力的结论为结果。批判性思维在地理试题中的考查非常广泛。将选择题选项的真伪进行甄别、判断就是批判性思维的过程,综合题中往往也会提出某个观点,要求考生对其评价并得出自己的观点,这个过程也需要批判性思维。地理试题通过精心设问,突出试题的辩证性与开放性,在多因素交织并且动态变化的真实情境中考查学生全面、辩证地看待和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指人们革旧布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要求人们运用开放性、批判性和发散性思维,提出新问题、创建新设想、发现新方法、得出新观点,创新思维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本质要求。开放性的试题利于考查创新思维,但目前的地理试题开放性程度还比较低,仅有少部分试题能考查到创新思维,比如提出自己对某问题的认识或观点,给出相关的建议和措施。2017年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增强地理试题的开放性,从地理学科多年的命题轨迹来看,开放性试题将会出现,但过程会是比较长的。
多年以来,地理半开放性试题的探索已经形成了固定模式,其设问方式大概有两类:一是给出两种观点,要求考生选择其一给出支持的理由;二是选择部分题目作答。开放性试题可以更好地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结构,但因为受评价标准难以把握等因素的影响,地理科试题的开放性还处在稳步推进、逐步探索的过程中,现在仅仅属于“有限的开放”。近年来,新出现了一种类似地理科研步骤的“寻找理论依据”的开放性试题,即“初步研究一提出假说一寻找理论依据一实施研究一证明假说”。
F.语言的组织与表达能力
目前,考生在这一能力上普遍的问题是表达不清晰或者术语使用不准确。地理非选择题主要包括特征类、过程类和联系类三大类,三大类试题答案的表达都需要能够准确地使用术语(或关键词),并能用逻辑、因果、过程、影响等将术语(或关健词)进行合理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