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坐标曲线题型的判读(自然地理)

文摘   2024-11-11 19:51   广东  

       硬叶常绿阔叶林是我国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特有的植被类型。中新世后青藏高原大规模隆起,原有森林大幅消退,数量稀少的硬叶常绿阔叶林存活并繁衍,成为该地区优势植被。川滇高山栎是其建群种,河谷至雪线均有分布,极低温下仍终年常绿。图示意川滇高山栎平均高度与海拔的关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青藏高原大规模隆起前,其东南边缘的优势植被最可能为

A.落叶阔叶林

B.常绿针叶林

C.常绿阔叶林

D.常绿硬叶林

2.影响海拔3200m以下地区川滇高山栎植株高度的主要因素是

A.人类干扰

B.热量条件

C.河谷风速

D.水分条件

【答案】

1.C 2.A

【1题详解】结合材料分析,青藏高原未大规模隆起抬升时,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地区地形落差较小,青藏高原隆起抬升后,这些地区海拔升高,气温下降,气候较原先冷干,原有森林因无法适应环境变化而衰退,意味着原来的建群种不耐寒耐旱,结合以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地区的经纬度位置,该地纬度不高,且受季风的影响较强,水热条件较高,可推测东南边缘的优势种群应为常绿阔叶林,C正确。在青藏高原大规模隆起前,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分布的纬度应较其东南边缘纬度更高,常绿硬叶林主要分布在地中海气候区,我国没有地中海气候分布,ABD错误。故选C。

【2题详解】读图,3.2km处为高山栎平均植株高度最高处,3.2km以下植株高度快速下降,3.1km处植株最低。植被的性状会因环境的胁迫而变化,根据材料,高山栎分布最低临近河谷,说明并非因为热量不足、水分不足而导致植株矮小,BD错误;低海拔的河谷地带虽然可能因为狭管效应出现风力较大的情况,但由于山谷地形阻挡,大风日数与风速不如高海拔地区,但图中高海拔地区的植株仍高于3.1km处,说明风力并非主要因素,C错误;青藏高原气候寒冷,人类聚落多选择分布于温暖的低海拔地带,同时因取暖生活需要,樵采行为重,人类樵采极大阻碍了植株的生长,导致植株高度剧烈下降,A正确,故选A。

      乌鲁木齐市地处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市内海拔高度落差近3000m,受不同地形的影响,雾日(能见度<1km)的时空分布差异明显。图6示意1961—2018年乌鲁木齐四个不同海拔高度地形区的月平均雾日天数变化。据此回答3~4题。

3.图中序号与其所代表的地形区相匹配的是

A.①—谷地

B.②—平原

C.③一中山带

D.④—高山带

4.③地形区全年少雾的主要原因是A.受狹管效应影响,风速大

B.海拔较低,冬季气温高于0℃

C.大气中尘埃少,缺凝结核

D.全球变暖,近地面相对湿度低

试题分析

3.D读图6可知,①雾日数多,且集中在冬季,应为多辐射雾的平原地形;②夏季出现较少的雾日,应为中山带;③全年少雾,应为谷地;④夏季雾日最多,应为海拔更高的高山带,由于夏季气温低,易形成雾。因此D选项正确。

4.A③为谷地,冬季干燥的偏北风进入谷地,并受狭管效应影响,风速大,不利于雾的形成;夏季谷地海拔较低,气温高,也不易形成雾。因此A选项正确。

      不同的植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对水分的需求不同。植被覆盖度对水分的变化较为敏感。图为秦岭陕西段某地区南、北坡植被覆盖度与干湿度相关性随海拔变化范围,该区域内最高峰海拔为3767.2m。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据图可知,秦岭南坡植被覆盖度与干湿度相关性

A.海拔700m以下最高

B.海拔900~1200m最低

C.总体随海拔变化先增后减

D.海拔2500m以上波动上升

6.秦岭南坡,北坡海拔500m以下植被受干湿度影响较小的主要原因是

A.植被耐旱

B.蒸发量小

C.降水变率小

D.人类干扰强

7.研究区域北坡3500m以上植被类型最可能是

A.高山草甸

B.积雪冰川带

C.高山针叶林

D.落叶阔叶林

5.C6.D7.A

试题分析

5.由材料可知,秦岭南坡海拔700m以下植被覆盖度与干湿度的相关性持续降低,A错误;秦岭南坡海拔900~1200m植被覆盖度与干湿度的相关性较高,B错误;秦岭南坡植被覆盖度与干湿度的相关性总体随海拔呈先增后减的趋势,C正确;秦岭南坡海拔2500m以上植被覆盖度与干湿度的相关性大致呈波动下降,D错误。故选C。

6.由材料可知,秦岭南、北坡海拔500以下植被覆盖度与干湿度的相关性非常小。秦岭以北为渭河平原,以南为汉水谷地,为农业生产区,植被为人工植被,受农业生产排灌影响,土壤水分含量保持在适当水平,干湿度变化不大,因此植被生长对大环境下的干湿度变化不敏感,D正确;植被是否耐旱与植被对干湿度是否敏感无关,A错误;海拔低,气温高,蒸发量大,B错误;秦岭南、北两坡均为季风气候区,降水变率大,C错误。故选D。

7.从图中可知,海拔3500m以上植被覆盖度与干湿度相关性小,主要植被为高山草甸,草类植被对水分需求小,且该处海拔高,气温低,干湿度变化小,因此两者相关性小,A正确。秦岭纬度不高,图中秦岭最高海拔为3767.2m,不可能有积雪带,B错误;从秦岭南北坡来看,山麓地带南坡为常绿阔叶林,北坡为落叶阔叶林,因此海拔3500m以上不可能为落叶阔叶林,D错误;根据垂直地域分异规律,落叶阔叶林带以上为针叶林,因此海拔3500以上不可能为针叶林,C错误;故选A。

8.高原鼠兔多穴居于植被低矮的高山草甸地区,因啃食植物曾被看作是引起高山草向退化的有害动物而被大量灭杀。土壤全氮含量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通常土壤肥力越高,植被生长越好,生态系统抗退化能力越强。下图示意青藏高原某典型区域高原鼠兔有效洞口(有鼠兔活动)密度与土壤全氮含量的关系。

分析高原鼠兔密度对高山草甸退化的影响,并提出防控高原鼠兔的策略。

参考答案

8.合适的高原鼠兔密度,能够维系土壤肥力,促进高山草甸生长,使之不易退化;密度过大时,大量啃食植被,土壤肥力下降,引起高山草甸退化;密度过小时,高原鼠兔对维持高山草甸的氮循环贡献小,土壤肥力较低,高山草甸易退化。把高原鼠兔数量(密度)控制在合适范围之内,而不是全面灭杀。

试题分析

①该题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地图信息的能力。读图可知土壤全氮含量随有效洞口密度呈单峰变化,由此可以三个方面来进行答题:密度过小、密度过大、密度适宜。

②先注意审题,该问题包括两个分析,先分析高原鼠兔密度对高山草甸退化的影响,再提出对策。读图可知,青藏高原某典型区域高原鼠兔有效洞口密度与土壤全氮含量的关系是:先随着高原鼠兔密度增加土壤全氮含量也增加,当高原鼠兔有效洞口密度达到760后,高原鼠兔密度继续增加后,土壤全氮含量随着开始下降。即密度过大时,土壤肥力下降,引起高山草甸退化;密度过小时,高原鼠兔对维持高山草甸的氮循环贡献小,土壤肥力较低,高山草甸易退化;而合适的高原鼠兔密度,能够维系土壤肥力,有利于促进高山草甸生长。

③根据上面结论:合适高原鼠兔密度,能够维系土壤肥力,促进高山草甸生长。所以防控高原鼠兔的策略是把高原鼠兔数量(密度)控制在合适范围之内,而不是全面灭杀,高原鼠兔过多过少都不行。在合适范围之内,使得土壤全氮含量处于较高的水平,刚好能够维系土壤肥力。

      边滩是由于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与河岸相连的泥沙质堆积体。三峡水库运行后,长江中游边滩整体呈萎缩态势。研究表明,长江中游某段河道河床泥沙起动流速在0.25~0.50m/s之间。图3示意该段河道某断面在不同流量时的流速与水深情况。图4示意该河道流量超过15000m³/s的持续天数与边滩面积关系。据此完成9-10题。


9.由图3可知,当流量从14278m³/s降至6888m³/s时,该河段

A.侵蚀主要发生在深槽区,边滩体扩大

B.侵蚀主要发生在边滩体,深槽区缩小

C.侵蚀主要发生在边滩体,深槽区扩大

D.侵蚀主要发生在深槽区,边滩体缩小

10.根据图4,近年来长江中游边滩整体萎缩的原因除侵蚀作用外,还可能是

A.河道来沙量减少

B.河道的水位升高

C.河岸护坡工程建设

D.河道洪峰流量增加

参考答案

9A 10A

     河流泥沙的淤积量与冲刷量之间的差值一般称为冲淤量(为正值,代表淤积大于冲刷;为负值,代表冲刷大于淤积)。下图示意长江口不同水深、不同时间段冲淤量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2002~2010年,长江口冲淤量显著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A.流域内植被覆盖减少

B.入海径流量大幅减少

C.枯水期输沙能力减弱

D.三峡等库坝拦蓄泥沙

12.以5m的水深为界,长江口河段

A.近岸侵蚀,远岸侵蚀

B.近岸堆积,远岸堆积

C.近岸堆积,远岸侵蚀

D.近岸侵蚀,远岸堆积

13.未来,-5m的水深线可能会A.向陆地方向移动B.向南岸方向移动C.向海洋方向移动D.向北岸方向移动

【答案】11.D12.C13.A

【解析】11.流域内植被覆盖减少,那么河流携带的泥沙会更多,冲淤量会更大,入海径流量减少会使得河流携带进入海洋的泥沙量减少,冲淤量减少,但是2002-2010年间并没有发生大的气候改变,入海径流量不有会大幅度的减少,题中所问的是2002-2010年间不是单单是枯水期和丰水期的区别,三峡等库坝拦蓄泥沙使入海泥沙量减少,正确,故选D。

12.从图中可知,小于五米的水深冲淤量为正值,大于五米的水深,冲淤量为负值,所以结论是近岸堆积,远岸侵蚀,故选C。

13.未来由于5米以下水深的地方淤积,五米以上水深的地方侵蚀,导致近岸堆积,远岸侵蚀,所以近海的水变浅了,远岸的水变深了,会使得5米的等深线向陆地移动,故选A。


下图为黄河兰州至入海口河段径流量、年径流总量、含沙量及海拔变化图。读图完成13~14题。



13.河口镇至旧孟津段河流含沙量明显增加,主要原因是该河段①水土流失加剧      ②支流汇入较多

③水分蒸发较弱  ④降水量较少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4.旧孟津至利津段年径流总量不断降低,主要原因是

A.用水量增加

B.降水量减少

C.蒸发量增加

D.流域面积减小

参考答案

13.A 14.D

第13题,河口镇至旧孟津段位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加剧,导致河流含沙量增加,①正确;由图可知,该河段径流量和年径流总量明显增加,可推测该区域降水量较多,支流汇入较多,支流流经黄土高原,挟带泥沙量大,②正确、④错误;由河口镇至旧孟津段,纬度降低,水分蒸发加强,且地处北方,晴天多,光照强,蒸发较强,③错误。故选A。

第14题,旧孟津至利津段为黄河下游,黄河下游形成了地上河,几乎无支流汇入,流域面积减小,汇水面积小,再加上沿途水分蒸发和下渗,导致河流年径流总量不断降低。故选D。

读山东省径流量趋势变化图,完成15~16题。



15.影响山东省径流量年际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气温

B.降水

C.流域面积

D.用水量

16.根据图中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964年,山东省洪涝灾害严重

B.1977年,山东省径流量达到最大值

C.1961—1977年,山东省径流量持续增加

D.1977—2015年,山东省径流量持续减少

15.B 16.A

第15题,山东省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为降水。季风气候不稳定,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大,径流量年际变化大,主要的影响因素为降水。故选B。

第16题,从图中可知,1964年,山东省径流量累积距平增长快,河流径流量达到最大值,说明降水量大,洪涝灾害严重,A正确、B错误。从流量累积距平线可知,1961—1977年,流量累积距平线有下降段,说明有负累积,表明山东省径流量未呈现持续增加,C错误。1977—2015年,流量累积距平线有上升段,说明有正累积,表明山东省径流量没有持续减少,D错误。故选A。

湖水透明度是指湖水的透光程度,其影响因素主要有浮游生物量、泥沙含量、水体运动、入射光线等。图示意2016~2019年鄱阳湖湖水透明度季节变化。据此完成17~18题。



17.在鄱阳湖湖水透明度最高的季节,该湖泊处于
A.枯水期       
B.丰水期       
C.平水期       
D.不能确定
18.冬季鄱阳湖湖水透明度低的原因是
A.风速大,湖水运动强       
B.气温低,浮游生物量大
C.植被少,入湖泥沙多       
D.晴天多,光线入射角大
参考答案
17.B    18.A

径流深为径流总量和流域面积之比,径流深又分为地表径流深和地下径流深。下图示意我国西南地区某小流域多年平均月降水量与径流深,该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约1 334 mm,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约920 mm,地表和地下多年平均径流深合计约为757 mm。据此完成19~21题。



19.该流域5月较4月降水量明显增加,而径流深增加缓慢,与此不相关的是

A.3、4月地表较为干燥

B.流域内植被茂盛,水流汇聚速度慢

C.4、5月农业用水较多

D.前期地下溶孔裂隙处于非饱和状态

20.若不考虑人类因素,下列有关该流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该流域水资源总量减少

B.有流域外地表径流汇入

C.有流域外地下径流汇入

D.流域内地表水下渗严重

21.地下水矿化度是指单位体积地下水中可溶性盐类的质量,浅层地下水矿化度与农业生产和植被状态等方面密切相关。调查发现,当地秋季地下水矿化度最低,水质最好。有关这一现象最合理的解释是

A.植被生长旺盛,消耗土壤矿物质最多

B.作物大多已成熟,化学肥料使用量少

C.秋季降水量大,雨水淋溶作用较强

D.河流径流较大,流水溶蚀作用较强

19_21BCB

19题,5月较4月降水量明显增加,径流深增加缓慢,是因为春季气温回升快,大风天气多,气候干旱,地表较为干燥,同时前期降水少,地下溶孔裂隙处于非饱和状态,吸纳大量降水,春季作物返青,工农业需水量大,选B

20题,不考虑人类因素,即没有工农业用水以及生活用水和浪费的影响,因此该流域水资源总量不会减少,没有人类活动干扰,没有流域外地表径流汇入,但是地下含水层是相通的,因此会有流域外地下径流汇入,流域内地表水下渗严重除了地形的因素之外,人类活动比如铺设砾石会拦截地表径流增加下渗,植树种草也会增加下渗等,选C

21题,当地秋季地下水矿化度最低,说明单位体积地下水中可溶性盐类的质量少,水质最好,同时浅层地下水矿化度与农业生产和植被状态等方面密切相关,秋季作物大多已成熟,浅层地下水中和化学肥料使用量相关,矿化度最低,化学肥料使用量少,选B

渤海湾沿岸由于东临渤海且水汽足,在海陆环流影响下大雾天气频发。某科研人员选取沿海塘沽站和塘沽站以东近海海洋站点P平台进行观测。2016年12月4日2时塘沽站地面温度为-1℃,该日该区域经历了一次雾的过程。下面两幅图分别示意该日2:00—19:00塘沽站和P平台气温(甲图)和相对湿度(乙图)变化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该日塘沽站14:00气温低于2:00,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太阳辐射大部分被削弱            B.地面辐射散失得快     

C.冷空气入侵盛行偏北风            D.经历持续降雪天气

23.据图推测2016年12月4日6时该区域    

A.塘沽站没有出现逆温现象             B.塘沽站吹向岸风    

C.塘沽站气压高于P平台               D.P平台附近形成大雾

24.2016年2:00—19:00渤海湾海岸带天气变化情况最可能是    

A.形成海雾,未进入陆地消失   

B.形成海雾,进入陆地后消失    C.形成陆雾,未进入海洋消失        

D.形成陆雾,进入海洋后消失

参考答案

22.A    23.C   24.D

试题分析

22.读图乙可知该日塘沽站14:00空气相对湿度达100%,据此可判断塘沽站此时正经历大雾天气,近地面大气中水汽和尘埃众多,削弱了太阳辐射,导致此刻气温较低,A正确;近地面大气增温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地面辐射散失到大气中,会使大气温度升高,B错误;该区域经历了一次雾的过程,D错误;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塘沽站气温低于P平台,气压高于P平台,风从塘沽站吹向P平台,是偏西风,C错误;故选A。

2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逆温是近地面大气温度低于其上部大气温度的现象,下冷上热,塘沽站6:00前后,近地面气温骤降,浓雾形成,有可能出现逆温现象,A错误;根据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可知,6:00前后近海海洋站点Р平台温度明显高于塘沽站,可能形成海陆风环流,塘沽站气温低,气流下沉﹐吹离岸风,B错误;塘沽站气压高于P平台,C正确;根据乙图可知,6:00前后近海Р平台相对湿度小于100%,不可能出现大雾天气,D错误;故选C。

24.结合图文材料可知,该日塘沽站2:00 至8:00,气温不断下降,相对湿度不断上升,同一时刻近海温度较高,形成海陆风环流,海洋水汽从高空输送到陆地上空,气流下沉,导致陆地水汽进一步增多,相对湿度达到100%后,陆地上会形成雾,AB错误。根据乙图可知,9:00前后塘沽站相对湿度达到100%,出现雾天,一直到18:00前后雾才逐渐消散,而塘沽站位于海岸带上,其临近海洋也会有雾,但海洋温度较高,空气湿度相对较低,雾持续时间很短。综合以上信息可判断,2016年2:00—19:00渤海海岸带附近形成陆雾﹐进入海洋后逐渐减弱并消失,C错误,D正确。故选D。



墨迹古韵地理视角
高考地理视角(相关内容仅作学习研究交流之用);书法临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