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逻辑推理与论证

文摘   2024-11-22 20:09   广东  

  

一、什么是逻辑推理与论证?

         逻辑推理与论证是指从已知的事实或理论(前提、条件或假设)出发,利用充分、有效的信息,建立完整的证据链,形成严密的逻辑链,推导出合理结论的思维过程。逻辑推理与论证一般是由前提(条件或假设)十证据(理论、事实、数据)十逻辑关系(演绎、归纳等)十结论(观点和主张)四个部分构成。

二、地理教学设计应选取新情景案例,创设系列问题,在不同层次的系列问题中设置问题的因果逻辑路径,让学生根据信息提示,采用原理十信息十推理→问题结论的方法,在不断的阅读中提升解读信息的能力,在运用信息中罗列推理过程中,获取问题证据或阐明观点。

      地理逻辑推理与论证能力是新高考命题体现的关键能力之一。中国高考已经进入“无思维,不命题”的新时期,高考试题越来越重视对关键能力的考查。特别是逻辑推理能力和论证能力是地理考试的核心能力要求。课堂复习教学应在充分理解地理概念和地理一般规律的基础上,设计更高层次的能力培养方案,努力提高学生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三、 提升学生逻辑推理与论证能力一般方法

①深刻理解地理概念,把握地理概念的内涵和本质,这有助于提高阅读理解图文材料的速度和准确性;例如:气团→锋→冷锋→冷锋过境天气;再如“化学元素→矿物→岩石岩层→地壳→岩石圈→六大板块→水平运动→挤压抬升或张裂断裂→内力作用→地质作用”是一条概念链。

②构建地理主题的知识体系,通过地理概念间及地理要素之间关系的推导,建立逻辑推理与论证过程的思维链条,这有助于快速调动知识,并使论证更有逻辑性、严密性和完整性。

例如:降水或冰雪融水→地表径流→湖泊(水库、湿地)→入湖水量→蒸发十下渗十断裂带或地下河湖下泄十植物蒸腾十人类活动用水调水→若入湖水量小于出湖水量→水位下降→水域面积缩小→湖岸线变短→湖泊调节气候功能减弱→云量、湿度、降水量减少;湖泊蓄水量减少→生物栖息地变小→食物链变短→生物多样性减少。

再如:间冰期→气温升高→高山及高纬度冰川融化→地表冰水量增多→冰蚀加强→冰川末端冰碛物厚度大→冰碛地形下移→高山融冰区岩石裸露→蒸发加强→温差变大→风化作用增强→土壤形成→先锋植物演化→土壤有机质增多→植物演替变化→自然生态环境演化;例三:温带森林带→枯枝落叶多且蒸发弱,气温低→微生物分解有机质弱→有机质积累量大于分解量,若加上地形平坦低洼→风蚀、水蚀弱、降尘带来有机养分、人类施用绿肥及合理耕作→土壤肥力高。

③強化新情境问题思维训练和表达

选题训练多用高考真题,多用原创的新地理情境问题来训练,以提高思维过程的训练效果,读懂新地理情境材料所反映的普遍规律,同时揭示材料中的特殊性及形成特殊现象的地理因素。

例如:选取反映中国西南区为背景材料试题。则自然地理方面在推理和表达方面的共性内容是:板块交界→地壳运动剧烈→断裂发育→岩石破碎→若地层抬升→坡度变陡→某季节水量增大→流速加快→风化及侵蚀加强→下蚀,溯源侵蚀,侧蚀等强度增大→河床加深加宽,源头加长→软性岩石侵蚀崩落→易产生河流袭夺,河流改道。→或使沙源更足,搬运作用加强→河流含沙量大;粿粒大;磨圆度好→下游河口区泥沙堆积更明显→三角洲扩大→海岸线向外海推进。

④试题新情境模型化。建立情境模型可使抽象问题具象化,其时间和空间演变过程更加直观化,利于推理和论证过程形成时间顺序性,有较強的方位感,把握事物三维空间分布和变变情形,同时把握问题的时空尺度,寻求解决问题的影响因素。

例如自然地理可建立坡地模型。坡地模型可综合等高线、水循环环节、径流水文特征及变化、流水地貌、土壤结构成份及演变、坡地不同坡向及坡度下的植坡生长条件、坡地生态生态问题及滑坡地质灾害影响因素等。坡地与农业耕作条件分析、坡地交通工程建设问题等。再如:人文地理可建立工业区生产链、公司经营模型等,将各种人文因素有机融合,依据问题寻求正确因果关系的观点表达出来。

再如:要建立本土乡村或城市聚落发展模型,使流动变化的人文要素直观化,这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目前热点问题是中国城镇化过程中产业转移与升级问题;旧城改造与村镇规划布局问题;城市就业与住房问题;城巿及农村排水工程与防洪减灾问题;土地开发利问题;未来城市收缩或衰落问题;乡村空心化改造及土地利用的规划;特色产业村镇的高质量发展模式。

⑤地理情境生活化。

身边处处是地理。能观察生活,参与实践话动,又能在活动中开展系列问题的探究,对身边的地理现象及演变趋势有思考和预测,这有益于巩固基础知识,熟练调动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达到提升地理素养的目的。

例如:某时段某产品或能源矿产的供需状况是消费量大于生产量,则市场潜力大,产品价格偏高。世界能源市场的波动会危及国家能源安全。再如:工业化城市化使土地商品化加剧。产业升级过程使人口迁移率及流向发生改变。而人口的迁移变化会影响城市郊区化速度、土地开发状况、房地产发展状况。

⑥逻辑推理与论证思路要依据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人文地理的论证要符合区域特征和地理条件,因地制宜,把握各种人文因素和要素的变动,遵循可持续发展观,符合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例如:地壳水平或升降运动→地势落差变大→地貌变化。暴雨→地表径流量的突增→流速加快→流水侵蚀加强→河道排水不畅→洪涝灾害→滑坡、泥石流突发→地貌演变。西北干旱区春、夏季日温差大→内流河流量有日变化大的现象。再如:.全球变暖→极地冰川消融→水面扩大,水温上升→蒸发加强→大气湿度云量增多→保温作用增强→气温上升→冰川消融加速→反射率减小→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多→大气升温→放大效应产生。牢记各个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是必须的。分析问题立足于地理要素之间的辩证关系即整体性。地理环境或地理现象的差异性在于不同区域气候、地貌等最主要自然特征的不同。审题要审出主题的时间空间探究范围和主题的“特殊性”,例如地方性、局部时空范围、超越自然规律的非规律性等,只有把握主题的特殊性和特殊情景,才能感受命题者的意图,这是获得高考高分的灵魂之处。


四、例题分析

1示意北美东南部沿海冲积平原某区城1890年以来海岸线的变化。读图1,完成1 ~ 2题。

图1

1. 在图示区域海岸线变化最快的时段,该区域可能经历了

A.强烈的地震 

B.剧烈的海啸

C.频发的飓风

 D.汹涌的洪水

2. 判断甲水域是湖泊而非海湾的依据是①甲水域北岸岸线基本稳定 ②百年来变动的海岸线近似平直③甲水域有河流汇入 ④甲水域呈半圆形形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参考答案:

1.C  2.A

【试题分析】

       本组试题以北美中低纬度大陆东南沿海局部区域为载体,在定位及解读海岸线时空变化的基础上,考查学生对于某种自然地理现象产生原因及变化过程的逻揖推理能力。此类选择题综合性强,可采用排除法。阐析如下:

第1题:

      据图和材料可知,图示为北美东南部沿海冲积平原某区域海岸线,由1890年到2010年逐渐向陆地退缩,说明受海水侵蚀作用强烈。

       其中1950到1970年间,海岸线退缩范围最广,变化最快,海水侵蚀作用最强。地震属内力作用,通常会引起地表形态起伏更大,对海岸线退缩的直接影响较小,并且在北美东南岸属于大板块内部,地震机率小,排除A项。

       海啸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海底滑坡等形成的破坏性海浪,会产生海水侵蚀,但其形成的频率也较低,不是该海域海岸线退缩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

        汹涌的洪水会在陆上带来大量泥沙,在沿海特别是河口区附近产生沉积作用,使海岸向外推进,与图示信息不符合,并且在图中看出海岸线的走向是很平直的,没有河口区与非河口区的差别,故D项是首先要排除的-项。

        结合经纬度,该地位于北大西洋较低纬度地区,靠近热带海域,每年会发生多次飓风,飓风形成风暴潮,对海岸线产生强烈的侵蚀作用,因其频率较高,使海岸线退缩范围广,变化快,故C项正确。

第2题:

      百年来海岸线不断退缩,甲水域北岸岸线基本稳定,推导其与外海并未直接连通,而是受海岸线与海岸沙漠隔离,使其几乎没有受到海浪的侵蚀,①正确。

        百年来,变动的海岸线近似平直,而甲水域岸线弯曲,进一步推导出甲水域长期受海岸和海岸沙漠的隔离,与外海分隔开来,形成陆地上的一个湖泊,②正确。                  据所学知识可知,海湾是三面环陆一面连接海域的海洋,湖泊是地表相对封闭的天然洼池(湖盆)及其承纳的水体,故甲水域有无河流注入、水域形态与其是湖泊还是海湾关系不大。作为因果关系,有河流注入的不-定是湖泊。甲水域呈半圆形的也不一定是湖泊。排除③④项。故选A。







墨迹古韵地理视角
高考地理视角(相关内容仅作学习研究交流之用);书法临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