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视角:区域典型地貌分析二例

文摘   2024-11-21 16:31   广东  


例一: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苏宏图盆地位于阿拉善高原东北部,在晚第四纪期间形成了统一的古大湖水系,随着气候变化,湖水退去,留下沙地和盐结壳。盆地海拔低于750米处发育多座黏土沙丘,由黏土、砂粒和粉粒组成,单体规模较小。黏土沙丘中的黏土和含盐物质具有较强的吸湿能力,吸水时软化恢复塑性(塑性指在一定的外力作用下,固体物质具有抵抗变形的能力)。受气候干湿交替影响,黏土沙丘表面冲沟发育,改变了沙丘垂直方向上的粒分布。观测表明,多年来苏宏图盆地黏土沙丘的位置和形态保持相对稳定。下图示意苏宏图盆地黏土沙丘的分布。



(1)简述晚第四纪古大湖对黏土沙丘发育的作用。

(2)苏宏图盆地黏土沙丘单体规模较小,试从沙源角度作出合理解释。(3)分析受气候干湿交替影响,黏土沙丘表面冲沟的形成过程。

(4)说明冲沟对黏土沙丘粒径分布的影响。

(5)简述多年来苏宏图盆地黏土沙丘位置相对稳定的原因。

参考答案

(1)干涸的湖底沉积物经风化作用为沙丘提供沙源;平缓的湖盆为沙丘发育提供了空间。

(2)黏土沙丘位于盆地底部,沙源范围有限;盐结壳封存了湖底大量松散沉积物,沙丘形成过程中的活跃沙源较少。

(3)干旱时期地表易开裂;湿润时期沙丘表层黏土被雨水浸润,从而使黏土软化恢复塑性,阻碍水流下渗;在降雨量大于下渗量时,很容易在沙丘表层形成径流冲刷,形成冲沟。

(4)沙粒易被冲刷,沿冲沟下移,导致下部平均粒径增大;破坏风力和重力的分选,使得(停积地段)粒径混杂;(黏性较强的)黏粒留在丘顶,上部平均粒径减小。

(5)强烈的蒸发作用使易溶性盐分在地表集聚,形成盐结壳,保护沙丘;黏土颗粒黏重,起沙难度大;沙丘位于起伏较大的盆地底部,难以向上推移。

试题分析

本题以苏宏图盆地黏土沙丘为材料,设置5道小题,涉及沙丘物质的来源、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流水作用对沙丘粒径的影响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1)古大湖对沙丘发育的作用,可以从沙丘发育所需的物质条件和堆积空间角度分析。湖水退去前,湖泊底部堆积了大量泥沙;后湖泊干涸,湖底沉积物裸露,经风化作用为沙丘提供沙源;曾经的古湖面积大,湖泊干涸后,裸露的湖盆平坦开阔,平缓的湖盆为沙丘发育提供了空间。

(2)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苏宏图盆地黏土沙丘的沙源来自于湖底的泥沙,沙源范围有限;湖水退去,留下了沙地和盐结壳,盐结壳封存了湖底大量松散沉积物,不利于风沙活动,导致沙丘形成过程中的活跃沙源较少。因此苏宏图盆地黏土沙丘单体规模较小。

(3)干旱时期由于地表水强烈蒸发,导致土地干涸,地表开裂;湿润时期沙丘表层黏土被雨水浸润,在雨水的浸泡下土层变得松软,黏土粘性强,软化后恢复塑性,阻碍水流下渗;在降雨量大于下渗量时,由于下渗受阻,降水大多转换为地表径流,很容易对沙丘表层形成径流冲刷,形成冲沟。

(4)根据上题分析可知,地表径流很容易对沙丘表层形成径流冲刷,形成冲沟。沙粒在径流的侵蚀搬运作用下沿冲沟下移,导致下部平均粒径增大;径流的冲刷破坏了之前沙丘形成过程中风力和重力的分选,使得风力堆积物和径流堆积物混杂在一起,使粒径混杂;黏性较强的黏粒抗侵蚀能力强,留在丘顶,因此丘顶上部平均粒径减小。(5)由于气候干旱,降水量总体小于蒸发量,导致土壤盐分逐渐在地表集聚,形成盐结壳,盐结壳封存了湖底大量松散沉积物,不利于风沙活动,保护了沙丘;黏土颗粒黏重,抗侵蚀能力强,起沙难度大;湖盆周围地势较高,沙丘位于盆地底部,难以向上推移,因此盆地黏土沙丘位置相对稳定。


例二.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长江出三峡后,流速放缓,在荆江河段形成“九曲回肠”的独特河流地貌,该区域洪涝灾害多发。地处湖北省境内的天鹅洲,是长江中游故道群中的一个湖泊。下图为长江中游故道群湿地分布图。  

        材料二:天鹅洲故道区域拥有两个国家自然保护区,为珍稀濒危物种提供生态用水及栖息地环境,常现"豚游湖底,鹿驰洲滩"的景象。人类、江豚和麋鹿因水资源、食物资源和栖息地等一直存在矛盾。下图为天鹅洲故道区域的地理事物分布图。  


(1)描述天鹅洲的形成过程。

(2)指出荆江河段洪涝灾害多发的主要自然原因。

(3)从整体性角度,说明降水异常偏少对该地区人类、江豚和麋鹿的影响。

参考答案

(1)平原地区,长期的流水作用使河道发生弯曲;洪水期,河水冲破曲流颈,裁弯取直,形成牛轭湖。

(2)受夏季风影响,降水量大且集中;河道弯曲;地势平缓,排水不畅。

(3)人类取水抗旱,牛轭湖水量减少;湖水水位下降,江豚可活动的水域空间减小;麋鹿栖息的洲滩面积增加,食物来源增加。

试题分析

本大题以“长江中游故道群湿地分布和天鹅洲故道区域的地理事物分布”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天鹅洲的形成过程、荆江河段洪涝灾害多发的主要自然原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的地理核心素养。

笫(1)题

天鹅洲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长期的流水侧蚀作用使河道变得弯曲,形成曲流;洪水期,由于水量增加,侵蚀作用增强,河水冲破曲流颈,通过裁弯取直,形成牛轭湖,天鹅洲自此形成。

第(2)题

荆江段属于季风气候,降水多且集中,夏季多暴雨,且南北支流汇入多,汇水速度快;荆江河段位于长江中游平原地区,地势低平,且荆江段的河道弯曲,排水不畅,易发生洪涝灾害。

第(3)题

当该地降水异常偏少时,人类从湖中取水抗旱,使得牛轭湖水量减少;降水异常偏少时,牛轭湖的湖水水位下降,面积减小,江豚的活动范围减小;降水异常偏少时,牛轭湖的湖水水位下降,麋鹿栖息的洲滩面积增加,导致其食物来源增加。


墨迹古韵地理视角
高考地理视角(相关内容仅作学习研究交流之用);书法临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