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育于云南省临沧市某处半山腰的硝洞是一个石灰岩溶洞,洞内有较厚的夹杂石灰岩砾石块的粉砂质黏土沉积物,其表层有约2m厚的文化层(含有古人类活动遗留物的沉积层)。图2为硝洞剖面示意图;图3为自洞内望向洞口方向的景观照片。据此完成1~2题。
1.参与该溶洞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包括
①化学溶蚀 ②重力崩塌
③冰川刨蚀 ④风力吹蚀
⑤流水侵蚀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①④⑤
D.③④⑤
审题:中心词溶洞,参与形成的外力。
信息与推理:
云南临沧市→丶加上溶洞地貌,排除③风力吹蚀。
山地半山腰→海拔较低→无冰川作用→排
除③
石灰岩砾石块→由于地形陡,重力参与产性崩塌,故选B
2.可推断,该溶洞内的粉砂质黏土沉积物主要源自
A.洞顶的滴水化学淀积物
B.人类活动遗留的堆填物
C.洞内石灰岩崩塌堆积物
D.地质时期的流水搬运物
参改答案D
审题:粉砂质黏土沉积场质来源。
基本知识调动:常见的沉积物颗粒大小排序包括:粘土、粉砂、沙和砾石。其中,粘土是最细的颗粒,砾石是最粗的颗粒。这种排序基于颗粒的大小和直径,反映了沉积物从细到粗的不同类型。
文化层,亦称“文化地层”,特指遗址中人为活动所形成的土层堆积。在考古田野调查中,文化层是判定遗址最重要的要件。这些土层中包含人工遗迹和遗物,因此被称之为“文化层”。这一概念相对于遗址堆积层中自然营力堆积层而言。文化层的存在揭示了人类活动对遗址的影响和改变。
信息: 对于图例信息,既要关注时间顺序,也要关注空间位置关系,从静态的图中看到动态的形成过程。根据题干的粉砂质黏土首先进行排除,C项崩塌堆积物颗粒较大,显然不符合题干设问,且图示文化层在粉砂质黏土之上,根据时间顺序排除B项;剩下的A,D项则需充分利用图示信息,根据“溪流的存在大致跟粉砂质黏土高度一致”这一信息,推测两者可能存在联系,即使在考场上难以准确推测其形成过程,利用空间推理也更倾向选择D项。
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2亿年前,云贵高原还是一片汪洋大海,在石炭纪时开始形成陆地。后在当地自然演化下逐渐形成溶洞、天坑、峰林等喀斯特地貌奇观(尤以贵州兴义最为典型)。下图为某喀斯特溶洞断面示意图,该溶洞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结构,在不同高度分布着三层水平溶洞,溶洞存在规模差异。随着压强和温度的改变,溶洞顶部钙质析出形成钙华石钟乳。化学反应式如下:
(1)简述适合该地区喀斯特地貌奇观形成的气候、水文条件。
(2)推测喀斯特地貌奇观的形成过程。
(3)试推断目前三层溶洞中,规模可能继续扩大的一层并说出理由。说明该层溶洞形成过程。
(4)说出图中P处石钟乳的形成所需外部条件的变化。
【参考答案】
1.(1)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降水量大,水循环活跃,流水作用强。
(2)早期海洋环境下沉积作用为主形成石灰岩,后期地壳抬升石灰岩露出水面,流水长期溶蚀侵蚀。
(3)③层,紧邻地下暗河。第②层溶洞形成后,地壳抬升,水分下渗,地下河水位下降,水平方向发生流水溶蚀和流水侵蚀,形成新的地下水道;后地壳继续抬升,地下水位将随河流下切而降低,洞穴转变为溶洞。
(4)温度升高、压力减小、水分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