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散文|村子里的老寿星(有声)

文摘   2024-10-23 09:00   安徽  




江山文学


Jiangshan




每当我想起头把婆,心中就会涌起一股暖流。她那瘦小的身影,在我的脑海中愈发清晰。她拄着拐杖,在村子里缓缓前行的画面,仿佛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她的笑容,如同春日的阳光,温暖着每一个人的心。



村子里的老寿星|安子川 


每次回老家,总能看到一位满头白发、身材瘦小的耄耋老人,她或是拄着那根略显斑驳的拐杖在村子里慢悠悠地转悠,拐杖轻轻点地的声音,在寂静的村道上发出有节奏的“笃笃”声,恰如“竹杖芒鞋轻胜马”(出自宋代苏轼诗句),自在悠然;或是在自家门前的小菜园里辛勤地拔草、浇水。菜园虽不大,却被她打理得井井有条,仿佛被呵护着一个个宝贝。又或是坐在自家门前,和比她小的老人们,聊那些永远也聊不完的有趣话题。她脸上的每一道皱纹都似乎藏着一个故事,那微微眯起的眼睛里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她就是我们村的老寿星——头把婆。
  头把婆,一位走过了95个春秋的老奶奶。
  我一直弄不明白,人们为何称她为头把婆。是因为早年去世的老伴小名叫“头把”吧?还是因为“头把”本身就有着排行序列的含义。总之,从我记事时起,我就这么叫她,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已过花甲之年的我,依然这么叫她,只是现在的我,叫她时不再有“头把”两个字,一声拖着长长尾音的“婆——”,便饱含了我对这位历经沧桑的老人的深深敬意。
  在我很小的时候,头把婆的勤快、干练、健谈和乐观就已经深深地印在了脑海里。那时,人们的日子过得都很紧巴,头把婆家更是如此,五个儿子,五张嘴,天天要吃饭,人人要穿衣,少一顿就挨饿,缺一件都不行。而这些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全靠起早贪黑挣工分来实现。
  在那个异常贫困的年代,头把婆和全村的男女社员一样,白天全身心地投入到劳动中,努力挣取工分,为家庭的生计奔波忙碌。夜晚加班加点地纺线、织布、拉鞋底、缝衣服。那时候,繁重的劳作如同沉重的枷锁,每天都让人累得腰酸腿疼,似乎连直起身子都成了一种奢望。然而,头把婆却一点也不悲观,她总是乐呵呵的,脸上洋溢着温暖的笑容,仿佛永远不知道疲倦是什么。她那坚定的眼神中总是透露出不屈的意志,无论生活给予她怎样的磨难,她都能坦然面对,硬是凭借着自己勤劳的双手,一针一线、一纱一缕,含辛茹苦地把孩子们一个个养大。她和头把爷一起,共同面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一起撑起了这个有着七口人的大家庭,用爱与责任,为孩子们筑起了一个温暖的港湾,让他们在艰难的岁月里感受到家的温馨与力量。
  夜晚的小屋里,昏黄的灯光下,头把婆坐在简陋的纺车前,一手轻轻摇动着纺车把手,一手熟练地拉扯着棉花线。那纺车发出“嗡嗡”的声音,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她的眼神专注而坚定,每一根线都仿佛是她对生活的希望。织布的时候,她的双手在织布机上忙碌地穿梭着,那“咔嗒咔嗒”的声音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拉鞋底时,她一针一线都格外认真,那密密麻麻的针脚里藏着她对家人的爱。缝衣服时,她会仔细地挑选布料,把每一个补丁都缝得整整齐齐,仿佛在创作一件艺术品。
  后来,孩子们陆续长大成人。先是大儿子招工去了城里,二儿子当兵去了部队,家里紧巴的日子总算松弛了一些。可紧接着,几个儿子的婚事又像潮水一般涌来。别说没人说媒,就算真有人上门提亲,彩礼也是让人头疼的一个问题。换做别人,早就愁得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可头把婆却像没事人一样,她说:“愁有啥用?愁儿子的媳妇就有了?”她依然起早贪黑地操持着家里,依然有说有笑。只是在她心里,无时无刻不在琢磨着儿子的终身大事。只要有一丁点机会,她都会紧紧地抓住。
  记得上世纪70年代中期的一个秋季,一个看似平淡无奇却又毫无吉祥征兆的中午,一对母女俩慢悠悠从村外的泥土路上向村子走来。她们衣衫褴褛,面容疲惫,眼神中透露出历经沧桑的无奈与渴望。她们声称自己是从河南逃荒过来的,一路上历经千辛万苦,只为在这边寻得一个好人家,把姑娘嫁了,也好有个安身之所。
  那年月,村子里时常会出现一些外地逃荒而来的母女,她们无一不是用着同样的说法,希望能为自己的女儿找到一个合适的归宿。渐渐地,人们对这样的真实性深信不疑,因为那背后的苦难与无奈是如此真实地呈现在眼前。
  这对母女的到来,无疑像是平静湖面上泛起的涟漪,给这个原本平淡的村子带来了一件好事、喜事。于是,热心的村民们赶紧将她们领到了头把婆家。头把婆听闻此事,自然是满心欢喜。她那饱经风霜的脸上露出了和蔼的笑容,仿佛看到了新的希望。在耐心地询问了这对母女的详细情况后,头把婆心生怜悯,毫不犹豫地决定让这对母女住了下来。那简陋却温暖的屋子,在那一刻成了这对母女暂时的避风港。
  头把婆好吃好喝地伺候了这对母女一周,婚事总算定了下来。按照风俗,母女俩得先回去一趟,安顿好家里的事,再回来完婚。就在头把婆和三儿子去信用社办理了彩礼汇款手续,并买了车票,满心欢喜地把那对母女俩送上汽车,抬脚往回走的一刹那,突然觉得哪里有点不对劲。这样无凭无据地把彩礼汇给人家,又毫无把握地放人家走,万一不回来咋办?头把婆就像被一根银针扎在了头上,猛然清醒过来。她赶紧折身跑回信用社,急忙把事情的经过说了一遍,工作人员一听此话,也非常惊讶,连声说道:“这一听就是骗子,幸好您老反应快,要不然,对方一收到款,想追都追不回来了。”
  这件事如一阵狂风,迅速吹遍了整个村子,人们一方面敬佩头把婆在处理这件事情时头脑清醒,能够在复杂的情况中迅速做出正确的判断。同时,也赞叹头把婆的聪明能干,她以自己的智慧和果断,成功地避免了一场可能的危机。另一方面,人们也从这件事情中深深吸取了教训,提高了自身的防范意识,明白了在面对陌生人时,不能仅仅凭借一时的同情而失去理智,必须保持警惕,谨慎对待。
  在此后的几十年里,村子里再也没有出现过类似的情况。而头把婆的几个儿子,也随着农村的不断改革,迎来了新的机遇和发展。他们凭借着自己的勤劳和努力,不但个个娶上了温柔贤淑的媳妇,还分了家,盖上了新房。日子如同芝麻开花一般,越过越红火。
  再后来,我就一直生活在城里,很少回去,对头把婆以及家里的情况不再清楚。只知道十几年前头把爷去世了。三年前头把婆的大儿子因突发疾病离开了人世。二儿子因脑梗住进了医院。三儿子也因身体不适隔三差五去医院检查。唯有头把婆身体一直健朗,耳不聋,眼不花,拄着个拐杖,整天在村子的街道上转悠,不是夸夸这家媳妇勤快、孝顺,就是逗逗那家孙子孙女听话,长得让人心疼。尤其是对我这个不常回家的晚辈,每次见了,都要说句“我娃真乖,没事了常回来,这里就是你的根,你的家。”而我每次听到这句话,心里就暖暖的,如三月的春风。
  有一次,我从城里回家。刚进村口,就看到头把婆那熟悉的身影,正拄着拐杖,慢慢地向我走来。我急忙迎上去,甜甜地叫了一声“婆——”。这才发现她手里拿了一把从自家地里挖出的新鲜蔬菜。头把婆微笑着把蔬菜递给我,说:“这是自家种的,新鲜着呢,带回去吃。”那一刻,我的心中充满了感动。这哪里是一把普通的蔬菜,这分明是头把婆对我的深深爱意啊!
  头把婆,她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宝贝,更是全村人的宝贝。她的健康长寿,让我们看到了村子的民风淳朴,看到了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美好画面,也看到了乡村振兴的和谐发展。她就像一棵历经沧桑的大树,见证了岁月的变迁,见证了村子的兴衰。她的存在,给了我们一种心灵的慰藉,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有了一个可以回归的港湾。
  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里,我们常常忙碌于工作和生活,忽略了那些曾经温暖过我们的人和事。头把婆的故事,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让我明白,无论我们走多远,无论我们变得多么强大,那个小小的村庄,那些善良的人们,永远是我们心灵的寄托。
  头把婆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艰辛,但她始终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她的勤劳、善良、智慧,深深地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坚韧不拔,什么是无私奉献。她的故事,就像一首悠扬的乡村民谣,在岁月的长河中久久回荡。
  每当我想起头把婆,心中就会涌起一股暖流。她那瘦小的身影,在我的脑海中愈发清晰。她拄着拐杖,在村子里缓缓前行的画面,仿佛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她的笑容,如同春日的阳光,温暖着每一个人的心。
  愿头把婆健康长寿,也愿我们的乡村,在像头把婆这样的老人的见证下,变得更加美丽、和谐、繁荣。
  二○二四年九月一日

wenxue

【编者按】这是一篇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的散文。作者围绕村子里的老寿星头把婆展开,通过回忆头把婆的一生,展现了她的勤劳、善良、乐观、智慧等品质,以及她对家庭和村子的贡献。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头把婆的深深敬意和对乡村生活的怀念与热爱,主题明确且深刻。在结构布局上, 开篇通过对头把婆在村子里的日常活动的描写,引出了这位老寿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接着讲述了头把婆的身世和年轻时的经历,包括她在贫困年代的辛勤劳作和面对生活磨难的乐观态度。然后叙述了头把婆为儿子婚事操心的故事,以及她成功避免一场骗局的经历,凸显了她的聪明能干。 再后来描述了头把婆晚年的生活状态和她对作者的关爱,进一步展现了她的善良和温暖。结尾部分,作者对头把婆进行了高度评价,表达了美好的祝愿,升华了主题;在叙述描写上, 对人物的描写生动形象,如“她脸上的每一道皱纹都似乎藏着一个故事,那微微眯起的眼睛里闪烁着智慧的光芒”,通过对皱纹和眼睛的描写,展现了头把婆的沧桑和智慧。对场景的描写也富有画面感,如“夜晚的小屋里,昏黄的灯光下,头把婆坐在简陋的纺车前,一手轻轻摇动着纺车把手,一手熟练地拉扯着棉花线。那纺车发出‘嗡嗡’的声音,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在语言特色上,文章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菜园虽不大,却被她打理得井井有条,仿佛被呵护着一个个宝贝”“头把婆就像一棵历经沧桑的大树,见证了岁月的变迁,见证了村子的兴衰”,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同时语言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如“她的故事,就像一首悠扬的乡村民谣,在岁月的长河中久久回荡”,读起来朗朗上口;在情感表达上,文中流露出对头把婆的深深敬意和爱戴之情,以及对乡村生活的怀念和对乡村振兴的美好祝愿,情感真挚,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总之,作者以细腻的描写、优美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展现了一位乡村老寿星的平凡而伟大的一生,同时也反映了乡村的变迁和发展。推荐欣赏。【编辑:纳兰睿王】

作者:安子川

张积会(笔名安子川),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铁路文联作家分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在铁路系统一直从事宣传工作,担任过工会主席、报社副总编,现任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融媒体中心副主任,高级政工师。曾发表新闻、评论作品1000余篇,其中《迟到的婚礼》获全国企业报新闻二等奖,发表散文、小说、诗歌500余篇,出版散文集《燃烧的黄土坡》、《老家不远》、《圣地寻魂》三部;长篇小说《王叔与王婶》、《铁路魂》在江山文学网连载。

主播:阿檀

声音爱好者,直爽热情的东北人。机缘使我走近了有声演播,打开了生活的另一扇窗子,也使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希望通过声音结交更多的朋友。

江山文学网

江山文学网是国内最大的综合文学网,是创作群体最为广泛的文学原创网站。

开设栏目有:长篇频道、短篇频道、情感小说、传奇小说、散文、杂文随笔、影视戏曲、电影剧本等。

其中江山“萌芽”是全国中小学生习作园地,专门选拔优秀编辑指导,以最快的速度提高孩子的写作能力。

社团简介

社团: 丹枫诗雨     

社长: 安子川    

成立于:2017-11-23

副社长:徐向东  副社长:箫音依依  社团总编:梦锁孤音社团顾问:丘八  社长助理:静数秋天  小说主编:秋粮  剧本主编:箫音依依  散文主编:吴宏萍  微信推广部长:金华烟雨  微信推广部长:万丈红尘  评论部长:陆屿璠  督察组长:读行匣  社长助理:小崟子妈妈  常务社长:瓦工

编辑: 梦锁孤音  金源  箫音依依  曲径幽通  安子川  红飘带  张振军  静数秋天  西安时光  瓦工  纳兰睿王  

评论员: 梦锁孤音  陆屿璠  铁禾  箫音依依  金华烟雨  黄河岸边  波涛  丘八  田禾  葬心  

宗旨: 善待文字,以文字打造精神乐园,学会淡然,用真情守护高雅殿堂!文友群:260574808

论坛: 诚邀志同道合者、管理者、编辑、作者加入,共同打造社团美好之明天。另:即日起,非原创首发文章不予推荐精

制作:依是幽兰

江山微信推广团队

(图片源于网络)


长按二维码关注


江山文学
致力于传播、传承、发展中华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