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前陈毅已是华野司令员,刘邓为何又请他兼任中野副司令?

文化   2024-11-02 20:15   山东  

一、中央军委决策刘邓经略中原

1948年初,刘伯承、邓小平指挥的中原野战军,陈毅、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以及陈赓、谢富治指挥的以晋冀鲁豫野战军4纵、9纵等为主力的陈谢兵团三路大军已完成在中原地区的展开,使关内解放战争的主动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解放军把战争引向了国民党统治的核心区域,这使得蒋介石反动政府惊恐万状,遂于1948年初对其在湖北、河南、安徽、江苏几省的军事部署作重大调整:

第一,以陇海线、平汉线作为依托,将中原战场划分为8个绥靖区,另外组建了由邱清泉第5军、胡琏第18军、孙元良第47军等主力部队组成的6个机动兵团,分路防御解放军的进攻;

第二,以国防部长白崇禧兼任九江指挥所主任,协同武汉行辕主任程潜对处于大别山区的刘邓大军进行重点“围剿”,企图使我军在大别山不能稳固立足,以巩固其长江防线,确保国民党在江南地区的统治。

第三,以陆军总司令顾祝同兼任徐州司令部司令官,对位于豫鲁交界地带的华东野战军第1、4、6纵队和鲁中的山东兵团进行重点进攻,防范华野与刘邓大军会师。

此时,国民党部署在中原战场的总兵力为86个旅,66万多人,对我军而言在数量上仍处于优势。

而刘邓大军已在大别山区坚持半年有余,但山区环境艰苦,群众生活条件很差,部队的人员、弹药消耗之后没法及时补充,压力很大。

鉴于这些实际情况,1948年1月中央军委调整部署,计划由粟裕指挥三个纵队,经3个月休整之后南渡长江,以吸引蒋介石20-30个旅的兵力回防,分担刘邓的压力。

刘邓首长在解放战争中

同时,刘邓主力东出大别山,到淮河、沙河之间休整,并统一指挥陈谢兵团、陈(士榘)唐(亮)兵团(即华野第3、8、10纵)在陇海线、津浦线之间机动,打烂国民党的中原防御体系。

3月初,蒋介石判断陈谢兵团和刘邓大军可能会合,遂急调张轸兵团南下阜阳,命孙元良、胡琏、裴昌会三个兵团沿陇海线展开,企图断绝刘邓与陈谢的南北联系。

蒋介石虽用“铁桶阵”严防死守,其实他的兵力安排已经到了极限,1948年3月1日,彭德怀司令员指挥西北野战军在宜川战役中取得大胜,几乎全歼了国民党29军3万多人,这使得西安震动。

胡宗南为了弥补关中兵力不足,急忙抽调防守潼关到洛阳一线的裴昌会兵团入陕增援,这一下使得豫西空虚,国民党在郑州以西的400公里铁路线无兵可守。

趁敌人收缩兵力之机,3月7日,陈唐、陈谢两大兵团集中了28个团的兵力向洛阳发起进攻,到3月14日第一次解放洛阳,全歼了守军国民党青年军第206师,俘虏了敌师长邱行湘。

但在这一次战役中,陈谢兵团和陈唐兵团的一些协调问题却尖锐地暴露出来。

当时,陈士榘、唐亮的华野部队兵精粮足,各纵队一水的重炮,而陈谢兵团却没有重炮,只能靠将士们用云梯攻城,在攻坚过程中伤亡较大。

是陈谢兵团前两年没有缴获大炮?也不是的,主要是他们根据中央军委的命令长期在陕西、河南、山西转战,携带重装备不便。

在1947年9月灵陕战役中,陈赓就一次性缴获了16门榴弹炮和野战炮,11月底打漯河又缴获了12门105mm榴弹炮,但随后为了保证部队的机动性,这些装备就被陈赓送给了华野特纵(即炮兵纵队)。

而华野当时也回赠了6门57mm战防炮,但这些轻型火炮和后来缴获的野炮在手里还没捂热就被陈赓又转交给了需要攻坚火力的徐帅,后来在临汾战役中立了大功。

解放战争期间陈赓(左)与陈士榘(右)合影

这是属于中原野战军序列的陈谢兵团和属于华东野战军序列的陈唐兵团第一次合作,从中已可看出一些不协的端倪。

随后,由于胡琏、孙元良两敌合兵向洛阳逼近,我军暂时撤离,直至4月上旬再次解放洛阳。

二、刘邓致电中央“要人”

1948年1月22日,刘伯承、邓小平收到了一份粟裕发来的十分机密的电报。也即是著名的“子养电”。

这封电报大胆地拒绝了中央军委要求华野3个纵队下江南的意见,并提出“集中刘邓、陈谢及华野主力,依托后方作战,在雨季和夏收之前在中原地区打几个较大的歼灭战……”

刘邓认为粟裕的电报反映出华野目前渡江南下准备尚不充分,并无十足把握,但目前他们在大别山也很难支撑,便在26日回电:

“粟养电悉,改变中原形势的关键在于打几个歼灭战。我们目前情况是部队极不充实,弹药亦渐感困难……改变此不利状态,有赖于友军之协助和新兵的到来。”

去年8月刘邓率12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千里南下大别山,和国民党数十万追兵一路缠斗,又在大别山区和白崇禧33个旅死磕了4个月,此时麾下部队只剩下6万多人,尚不及粟兵团的一半。

要打大规模的歼灭战,目前只能靠粟裕的华野主力,单靠刘邓确实力有不逮,这也是事实。

粟裕的这份电报除了刘邓,当然也发到了西柏坡的中央军委。毛主席、周总理等人和刚到西柏坡不久的陈毅经过商量,考虑到刘邓的实际困难情况,决定仍然坚持粟兵团的南下计划。

但粟裕也是一个意志十分坚定的人,他一旦作出的决定不会轻易改变,于是1月31日他再次致电中央,建议三路大军集中打大仗,实际上坚持了自己暂不南下的意见。

只是,这一次粟裕的意见依然没有得到采纳,毛主席给他的回复还是要求他率7-8万人渡江南下,只不过可以推迟到5月份。

解放战争时期的粟裕(左)与华野副参谋长张震(中)

2月底,粟裕指挥华野西集团南下濮阳,4月初,当陈毅赶到濮阳与粟裕会合,并打算确定渡江南下的时间时,粟裕却提出要求暂缓渡江。

对于粟裕来说,陈毅是他一向敬重的老首长、老同事,从新四军时期开始他们就并肩作战,打了许多漂亮仗。而且陈老总代表的是中央的意见,但这一次他没有让步。

陈毅也在思考,他认为粟裕列举的困难都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实际上中央要华野下江南,第一个战略目的就是分担刘邓的压力,如果下江南之后不能吸引敌人回援,那可就是“扁担没扎,两头打塌”了。

最后,陈毅对粟裕说:“如果你实在坚持,那就给中央再反映一次。”

1948年4月初,刘邓大军进入豫西,并于4月16日接到中央军委新的任务,即威逼南阳,进入鄂西北,收拾国民党分散在当地的一些小股正规军和地方部队。

也就在这一天,他们再次收到了粟裕发来的关于华野暂缓南下计划的电报。电报说得很客气,最后甚至用“国军”的习惯用词写道“请钧座予指正”。

刘伯承、邓小平经过审慎考虑,以极大的牺牲精神和魄力决定支持粟裕的方案。他们在2天后回复:

“如果粟部迟出,加入中原作战,争取在半后方作战情况下多歼些敌人,尔后再出,亦属稳妥,亦可打开中原战局。”

这已经是明告粟裕:你在中原放心干,南线战局我们再苦也会顶住!

4月30日,陈毅、粟裕来到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向中央军委当面报告了暂不渡江,在黄河、淮河之间打大仗的计划。

同时粟裕向毛主席立下了“军令状”,即4个月内歼敌10万,这差不多相当于当时粟裕所指挥的华野部队的总数。

粟裕大将:独立思考、实事求是

为了配合粟裕在陇海线东段的作战行动,中央军委命令刘邓及所属的华野10纵(宋时轮)等部在平汉线南段发起攻势,牵制胡琏兵团使其不能东进。

也就是在陈、粟动身前往城南庄之前,刘、邓联名向中央致电“要人”,他们的意见主要有三条:

第一,目前中原局涉及地域广大,部队众多,三路大军及地方部队将近50万人,急需统一指挥及后勤保障;

第二,为落实上述事宜,建议由陈毅担任中原局第一副书记,并组建中原军区;

第三,由陈毅担任新的中原军区副司令员兼中原野战军司令员,或任中原军区兼中原野战军第二政委;或任中原军区第二政委兼中原野战军政委。

电报最后强调:“无论哪种形式,陈毅同志华野职务不变。”

这相当于刘伯承让了中原野战军司令员,邓小平让了野战军政委。

细品这份电报的内容就会发现,它实际上展现了刘伯承、邓小平在政治上、军事上极高的智慧。

第一点,是刘邓早已预见到未来中原野战军与华东野战军在中原协同作战的困难:只不过是前期10万人规模的洛阳战役,就已经闹得中野和华野心生芥蒂,如果以后组织30万、40万人的大战役,那还不搞得两军鸡飞狗跳?

伤了感情还是小事,耽误中央军委的作战部署的责任可是谁也担不起!

中野兵力少,装备差,以后有很大可能是给华野打配合,因此,急需一个在华野、中野两头都镇得住的人物到中野坐镇,在新四军系统内享有崇高威望的陈毅当然是不二人选。

需要注意的是:刘邓这样安排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华野“照顾”中野,而是要让中野认真给华野打配合!

第二点,是刘邓实际上给粟裕得以统一事权打了“助攻”。在中央军委最终同意粟裕暂不南下之后,实际上这一实际需要已经很明显了。

解放战争中的邓小平(左)张际春(中)与刘伯承(右)

如果陈毅以华野司令员兼政委的身份留在华野,粟裕就会处于一个尴尬的位置,把陈毅请到中野来,将使粟裕的指挥权得以统一,也有利于他协调华野系统内的各纵队实施大规模战役。

实际上,这不是刘邓,而是毛主席要面对的问题,刘邓向中央伸手“要人”,请陈毅出山去中野,等于帮助毛主席把这个棘手的问题给解决了。

第三点,刘邓最后的一句“无论哪种形式,陈毅同志华野职务不变”尤其是画龙点睛之笔,既考虑到陈毅的感受,也为陈毅今后协调两军做了充分的铺垫。

不得不说,这样的智慧实在是高明至极!

三、陈毅走马上任,粟裕决胜淮海

5月3日,中央军委开会决定同意先按粟裕的意见在江北打4至8个月。5月5日,刘邓再次致电中央“催人”。

他们除了重申中原局面太大,情况复杂,现在中原局的能力实难胜任之外,还提出了新的人事建议,即希望请彭真同志任中原局第一书记,陈、邓分任第二、第三书记,陈毅兼军区第二司令员兼野战军司令员。

这一次,邓小平又让了中原局第一书记。对于共产党员而言,个人的得失荣辱在事关解放战争全局的大事面前算不了什么。

总而言之一句话:请陈毅同志快来!

实际上这个时候毛主席对两大野战军的人事调整心里已经做出了决策,只不过粟裕还不知道。

5月7日,毛主席当面对粟裕说:“陈毅同志不回华野去了,今后华野由你来搞。”

这让粟裕感到十分震惊,他当即表示:“华野离不开陈军长。”在毛主席再三鼓励后他终于说:“实际工作我来做,但请保留陈毅同志在华野的职务。”

这也为不久之后淮海战役发动前夕粟裕致电中央军委“请陈军长、邓政委统一指挥”埋下了伏笔。

集结在濮阳的华东野战军

5月9日,中央军委决定:

1、中原局以邓小平为第一书记,陈毅为第二书记,邓子恢为第三书记;

2、刘伯承为中原军区及中原野战军司令员,邓小平为政委,陈毅为军区及野战军第一副司令员,李先念为军区及野战军第二副司令员;

3、陈毅仍兼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及政委,其在华东野战军的司令员、政委、前委书记职务由粟裕代理。

这个安排相当于毛主席把华野的党、政、军全权交给了粟裕。纵观当时解放军各大战区的指挥架构,党政军一把抓的除了西北的彭德怀,再就是粟裕了。

6月初,陈唐兵团重新划归华野序列,由粟裕统一指挥,这意味着华野的大动作马上就要开始了。

6月16日,华野围攻开封,豫东战役打响,在20天内粟裕指挥所部先后和黄百韬、邱清泉、区寿年三个兵团交手,第一次解放开封,共歼敌9万余人。

虽然蒋介石为了挽回颜面,严令胡琏、杨干才、吴绍周等三个兵团沿平汉线救援开封,企图夹击华野,但遭到中野和华野10纵顽强阻击,直到战役结束始终无所作为。

此时,陈毅已经于6月14日抵达河南省宝丰县皂角树村中原野战军驻地,随即召开了中原野战军团以上干部会议,在会上,陈毅传达了中央军委关于把战争打到国统区的战略部署。

“刘、邓不出击,山东的部队也不能够出来,敌人仍在解放区打……我们的解放区一定要垮……不是敌人厉害,而是没有饭吃。”

陈毅在解放战争期间

陈毅的讲话,使中原野战军中高层干部的思想意识有了很大提高,大半年之前他们不要后方,不要重装备挺进大别山,确实吃了不少苦头,但听了报告之后大家都觉得,和全国革命形势的收获相比,自己吃苦值得!

1948年9月16日,华东野战军发起济南战役,经过近8天的激战,于9月24日黄昏时分解放济南,歼灭和改编了国民党守军10万余人。

由于济南战役的失败证明了国民党仅以一个兵团左右的兵力已经无法固守大型城市,10月初,蒋介石决定放弃郑州、开封,将守军陆续撤往徐州。

至此,国民党在黄河以南、长江以北的战略重点只剩下了徐州,而且济南解放之后,徐州最后的屏障也被撤除了。

9月25日,粟裕向中央军委致电,提出实施淮海战役,消灭淮阴、淮安及连云港一线之敌,为下一步解放徐州做准备。

11月1日,中央军委根据粟裕的建议,决定淮海战役由邓小平、陈毅统一指挥,此时投入淮海战场的华东野战军兵力约36万余人,中原野战军兵力约15万人,连同地方部队共计60万人。

11月6日,中原野战军在商丘市张公店地区歼灭了国民党第4绥靖区所属第181师,淮海战役正式打响。

5天之后,华东野战军将国民党黄百韬兵团包围于碾庄,徐州“剿总”命令邱清泉第2兵团、李弥第13兵团从徐州前往救援,而命令孙元良第16兵团由宿县北上徐州,加强防御力量。

本来按照徐州“剿总”的计划,孙元良撤出宿县之后是由李延年第6兵团和刘汝明第8兵团来接替防守的,没想到11月16日刘伯承指挥的中原野战军就卡在这个当口攻占了宿县。

黄百韬还没救出来,宿县先丢了,这就使得淮海战役第二阶段的核心围绕着宿县的攻防展开。

人多势众,装备精良的黄维第12兵团成了与中原野战军争夺宿县的主力。

为了挡住和最终歼灭黄维,刘伯承向各纵队司令员、政委做了动员:“同志们要向广大指战员讲清楚,我们决不放过12兵团这个老冤家!狭路相逢勇者胜!”

国民党军的坦克部队

这时,坐镇在中野指挥部宿县临涣村的陈毅在中原野战军截歼黄维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中野同时要应付黄维、李延年、刘汝明3个兵团从2个方向的夹击,情况十分严峻,但邓小平对陈毅坦然地说:中野就算是全部打光了,全国各路野战军也可以取得全国胜利,这代价也是值得的!

这样的胸襟和魄力,让陈毅深受感动。

可以说,如果没有背后陈毅所代表的华野的支援,中野最多能做到阻击黄维就不错了,至于包围并且歼灭之,那将是十分困难的。

在总前委中,陈毅被刘邓戏称为“腰缠万贯”的常委,因为他在中野进攻宿县之前就表示:“只要中野需要,要人有人,要炮有炮”。

有了陈毅的加入,华野、中野从之前兵团级别的战役配合质变为野战军级别的配合,这就是邓小平所预想的“中野与华野不是简单的1加1等于2,而是1加1大于2”的效果。

11月23日,黄维兵团已进至距离宿县不到20公里的南坪集,而黄百韬兵团已于11月22日全军覆没,终于到了对黄维下手的时候。

这一天,刘邓陈联名致电中央军委:

“我们决心放弃南坪集,在浍河以北布置袋形阵地,诱敌深入,聚歼黄维兵团。并请粟裕、陈士榘以二三个纵队对李、刘防御,至少以四个纵队加入歼黄维作战。”

为此,陈毅一个电话打到华野总部,陆续落实了华野3纵、13纵、特纵(炮纵)参与围歼黄维的战斗。

对黄维发动总攻之前,陈毅专门叮嘱华野3纵司令员孙继先、政委丁秋生:你们要首先打进去,同时虚心向兄弟部队学习,主动搞好团结;缴获的战利品不论大小都要交给兄弟部队,不准任何人“打埋伏”。

他还找了特纵司令员陈锐霆,提醒他中野进大别山前把重炮全都丢了,这次总攻开始后特纵的所有重炮全都要拉上去打,而且“黄维的全部装备都要留给中野”。

双堆集战场

这个命令他不仅对陈锐霆下过,对奉命指挥总攻南集团的华野参谋长陈士榘也下过,于是华野“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打垮黄维,连黄维兵团的一门炮也没缴到。

尾声

1949年1月10日,随着在陈官庄的杜聿明集团全部被歼灭,淮海战役以人民解放军获得全胜而告终,至此,蒋介石赖以打内战的嫡系部队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人民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指日可待了。

可以说,在淮海战役的全过程中,陈毅在总前委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没有他统一协调、指挥甚至督促华野众将,刘邓的中原野战军会付出更大的代价,而且也不可能取得那么大的战果。

然而能料事在先,提前大半年请陈毅到中野,为了协调两大野战军的关系置自己的荣辱得失如鸿毛,同时也体现了刘伯承、邓小平二位开国元勋坚强的党性和超凡的智慧。

共产党人一切从大局出发,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这也是为什么毛主席领导的中国共产党能够战胜看似强大的国民党反动派,建立新中国的重要原因。

进军大西南后的刘邓首长


史源历史专栏
《开国将帅风云录》作者,全网粉丝200万+。百度匠心作者奖获得者,百家榜上榜作者,今日头条青云奖获得者,360星势力上榜作者,网易达人加薪计划创作者,搜狐星图上榜作者,百家讲堂签约作家,SFA创始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