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定要去做拍电影这样一件要妥协的事情呢?

文化   2024-12-27 11:02   北京  

马克·卡曾斯,一位危险而魅力四射的英国宝藏影评人。



他是电影的狂热分子,阅片量惊人,如同一座喷发的电影知识火山,曾以一部15小时纵横影史的纪录片巨制《电影史话》惊艳世人,是“影迷必看”的经典之作。



该片曾获皮博迪奖(被称为全球广播电视媒体界“普利策奖”),而后他又创作了《女性电影人:一部贯穿电影史的新公路影片》,被称为一次浏览女性电影历史的“欢乐旅程”,2021年拍摄的《电影史话:新生代》入围了戛纳电影节金眼睛奖,作为下一代影迷盛世的备忘录。




他是行动主义者,与蒂尔达·斯文顿共同创立“8½基金会”,一同发起穿越苏格兰高地的流动电影节,将重达33.5吨的移动电影院安装在一辆大卡车上,翻山越岭行驶到各处播放电影。



也曾与张曼玉合作中国影展,向英国观众推介他钟爱的影片。



身兼BBC文化类节目主持人与纪录片创作者,采访、拍片也是他传播电影奇迹的方式,曾走访各大洲,用镜头记录影史。斯皮尔伯格接受过他的采访后,称其为“人生采访”。



他的文章态度鲜明,绝不趋炎附势,不管你是大呼过瘾,还是想与之争辩,都会得到一些启发。他总能在诸如《小丑》《冰雪奇缘》这样截然不同的电影间找到联系,这或许正是影评的更高境界。



更重要的是,他的文字,能够唤起观众对电影的好奇和向往。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也许我们可以跟随《宽银幕》这本书,一起潜入电影的世界,解除戒备,让神经舒展开来,再次发现电影的魅力,体验做影迷的幸福。



“我生性浪漫而不善谋略,总处在倾情赞美和严厉痛斥的两个极端之一。我想要让那些被遗忘的电影更多地被人感知,想要挑战标准,拓宽已知和上映的边界……生发出组织力量的零星火花。”



75篇毫不妥协的硬核文章

每篇都是一次挑战公论的思想实验


观看——

在CGI时代,对电影媒介的18次匆匆一撇


人物——

英雄与无赖的画廊


真实——

电影接近真实世界的时刻


别处——

去他的西方中心,放眼看看世界吧!


穿透表象,叩问真相

为不甘“受骗”却无暇深究的观众提供新鲜的视野


敏锐地捕捉到了现代电影中易变的社会潮流和审美意蕴,并以睿智又不失激情的文字加以见证和记录。


电影如何治愈我们的创伤?


电影在政治正确的博弈中究竟发挥什么作用?

电影节除了充当文旅噱头,还有别的意义吗?


戈达尔会如何看待其迷弟昆汀的《杀死比尔》呢?


摄影机和枪天生就亲密共舞?


……


为什么一定要成为电影创作者而不是批评家呢?当大部分电影都被市场的力量所左右(事实上因为电影的高制作成本,这种情况尤为突出)的时候,为什么有人会想去摄制电影,而不是写点和电影有关的东西,获得相对的自由呢?如果可以从事更纯粹的工作(写电影批评几乎和拍电影同样重要,而且批评家还可以看很多的电影,简直是红利),为什么一定要去做拍电影这样一件要妥协的事情呢?


电影人会回应说,那创作的快感完全值得为之呕心沥血。但我认识的创作者里真正快乐或者能从创作上得到满足的屈指可数。如果他们足够幸运,每隔几年就能拍出新的片子,他们就可以畅所欲言。而我呢,我最少每周就有一次机会得以畅所欲言:那是一种为一个点子赋予形式,创造出一个实在事物的美妙感觉。


——《宽银幕:观看·真实·人物·别处》

后浪
~先读书,后浪~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