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一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数学游戏分享

教育   2024-08-29 20:44   江苏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TEACHER'S DAY

综合实践:数学游戏分享

这部分内容属于综合与实践领域的主题活动,主要引导学生回顾在幼儿园和日常生活中经历的与数学有关的游戏,在分享游戏、开展游戏的活动中唤起对数学学习的感性经验,激发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消除刚刚入学的紧张感、陌生感,帮助学生更好 地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并为接下来的数学学习提供必要的支持。 
教科书安排的游戏活动大体可以分为五个板块一是引导学生介绍自己和自己的幼儿园,以及在幼儿园玩过的玩具和自己最喜欢的数学游戏,并邀请同学一起做这些游 戏,初步感受数学与数和形有关,数和形是数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二是引导学生做“数数比比”的游戏活动,初步感受数和物的对应关系,知道数量是有多少的,数是有大小的;三是引导学生做“搭搭拼拼”的游戏活动,初步感受体和面的形状,知道用不同形状的积木可以搭成熟悉的物体,用不同形状的彩纸可以拼成漂亮的图画;四是引导学生做“围 ‘草地’”的游戏活动,初步感受面是有大小的,线是有长短的,知道可以借助数数比较面的大小,借助操作比较线的长短;五是引导学生做“理物品”的游戏活动,初步感受分 类的意义,知道可以选择合适的标准对生活中的物品进行分类,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这部分活动内容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充分经历相关的游戏活动过程,能主动向 同学介绍自己熟悉的数学游戏,并积极地与同学开展游戏活动,能比较清晰地描述数学游戏的内容、要求或规则,获得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 语言相对准确地表达对数量多少、物体形状、图形大小以及分类过程的认识,养成良好的倾听、操作、表达、合作习惯,获得愉快的数学学习体验,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顺利过渡。

part1


我和我的幼儿园


这部分活动内容主要引导学生通过用“数”介绍自己、自己熟悉的幼儿园、在幼儿园玩过的玩具,并与同学一起做一些数学游戏,认识新同学,融入新集体,初步感受数学的 主要研究对象——数和形。这部分活动内容可以用1课时进行教学。
用“数”介绍自己这是学生入学后第一次上数学课,同学之间还不熟悉,因此安排 介绍自己这样的活动不仅十分自然,而且有助于学生消除紧张感、陌生感,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并对数学学习产生亲切感。教科书先呈现了一幅欢迎新同学的情境图,教师和 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交流。同时,提出要求:“能用‘数’介绍你自己吗?”图中 一个小朋友回应说:“我今年6岁。”另一个小朋友回应说:“我的生日是7月8日。”这样设 计意在引导学生在介绍自己的过程中有意识地使用一些简单的数,体会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可以通过“数”来表达,“数”在表达信息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用“数”介绍自己的幼儿园学生刚刚离开幼儿园进入小学,他们对幼儿园的环境 非常熟悉,也乐于和新同学介绍。开展这样的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增进彼此之间的了 解,而且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表达能力,感受生活中处处都有“数”,“数”和生活有着密不 可分的关系。

介绍自己在幼儿园玩过的玩具学生在幼儿园通常会接触很多形状不同的玩具,他们对玩具的形状、大小等有着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开展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进一步 激发学生表达和交流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唤醒对物体形状、大小的感性经验,初步感受形 状和大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物体的形状、大小也和数学有关。

说说自己最喜欢的数学游戏是什么,并和同学一起做一做相关的游戏这个活动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前面几个活动重在引导学生通过回忆、介绍和分享,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消除刚刚入学时的紧张感、陌生感,激发主动表达的勇气,初步感受数学与数和形有关。这个活动则重在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数学游戏的内涵,知道数学游戏要么与数 有关,要么与形有关。同时,学生在介绍相关游戏的内容、要求或规则时,能够进一步锻 炼表达能力;在选择游戏、开展游戏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合作的意义和规则的重要性。此外,通过真实的游戏活动,学生还能真切感受到数学有趣、好玩,从而产生对数学学习的 兴趣。 

组织活动时,要注意创设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表达、交流、分享,初步感受数学是有趣的、好玩的。可以先让学生自由表达,再通过适当的点拨引导学生用“数”更加清楚地介绍自己和自己的幼儿园,说明一些玩具的形状、大小,知道生活中的很多事情、物体的形状和大小都与数学有关。在介绍自己最 喜欢的数学游戏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进行表达,尽可能说清楚游戏的内容和玩法,并试着解释为什么把相关的游戏看作数学游戏,同时让其他同学说说自己是否听明白了,能否根据别人的介绍做一做相关的游戏。开展游戏活动时,可以先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明确自己在游戏中的角色和需要做的事情,初步感受合作的意义。游戏结束后,还可以要求学生说说游戏过程以及自己在过程中的收获、体验,培养初步的反思意识。
此外,教师还要注意通过活动了解学生对数学的情感态度和相应的行为习惯,为今 后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活动提供思路。

part2


数数比比


这部分活动内容主要引导学生围绕数量及其多少开展相关的游戏,初步感受数和物 的对应关系,知道数量是有多少的,数量的多少是可以比较的。这部分活动内容可以用1 ~ 2课时进行教学。如果用2课时,第1课时组织“报数拿球”“报数画图”“数花片,摆 图案”的游戏,第2课时组织“画一画,比一比”“画盘子和苹果”的游戏。
报数拿球这个游戏的玩法是:学生4 ~ 6人一组,其中一人随机报出一个数(可以约定所报的数不超过10,下同),其他同学则根据这个数拿出相应个数的球。拿完后, 互相数一数,看看拿得对不对。每拿对一次得一颗五角星,最后比谁得到的五角星多。这个游戏有助于学生初步感受数和物的对应关系,体会数表示物体数量的多少,掌握基 本的数数方法。

报数画图这个游戏的玩法是:学生4 ~ 6人一组,其中一人随机报出一个数,其他 同学则根据这个数画出相应个数的图形。这里的图形,可以是常见的几何图形,也可以是学生喜欢的动物、花朵、水果等。学生画好后,互相数一数,看看画的个数对不对。每画对一次得一颗五角星,最后比谁得到的五角星多。这个游戏的教学功能与“报数拿球”的类似,只不过操作形式有所不同,有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数和物的对应关系,提高 参与游戏的兴趣。

数花片,摆图案这个游戏的玩法是:学生4 ~ 6人一组,每人分别数出10个花片, 根据自己的喜好摆出不同的图案,并进行交流、分享。这个游戏意在让学生初步感受物 体的数量不会因其排列方式的改变而变化,无论花片以怎样的方式排列,无论以怎样的 顺序数数,其结果不变,从而渗透计数公理。同时,游戏过程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和创新意识,并在游戏中感受美、欣赏美。
画一画,比一比这个游戏的玩法是:教师出示画有几朵红花的卡片,要求学生画 绿花,绿花的朵数要比红花多或少。学生按要求画好后,互相数一数,并和教师手中卡片 上的红花朵数比一比,看看画得对不对。每画对一次得一颗五角星,最后比谁得到的五角星多。这个游戏意在让学生初步感受比较数量多少的方法,知道要对两个相关的数量进行比较,可以先分别数一数,再根据数出的结果进行判断。通过游戏,学生不仅能丰富 对数所表示的数量多少的认识,而且能够积累比较数量多少的方法经验,为将来学习数 与运算的知识提供支持。

画盘子和苹果这个游戏的玩法是:学生2人一组,一人画盘子,另一人画苹果,要 求每个盘子放2个苹果。也就是说,如果画盘子的同学画1个盘子,画苹果的同学就要画2个苹果;如果画盘子的同学画2个盘子,画苹果的同学就要画4个苹果;如果画盘子的同学画3个盘子,画苹果的同学就要画6个苹果……这个游戏意在让学生进一步丰富对 对应关系的认识,初步感受数数时既可以一个一个地数,又可以几个几个地数,从而积累 更多的数数经验,发展数感。

组织活动时,要注意讲清游戏的玩法,可以要求学生在认真倾听的基础上先说一说游戏的内容、要求或规则,再分组开展游戏;要注意帮助学生合理分组,提醒学生在小组 内分工合作、互相帮助,体会小组合作的意义和价值;要提前准备必要的活动材料,以保证游戏活动顺利展开;要注意了解学生在游戏中的表现,通过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提高参与游戏活动的兴趣;要注意突出数和物的对应关系,引导学生感受数量的多少与数的大小密切相关,可以通过数的大小确定相关数量的多少。

part3


拼拼搭搭


这部分活动内容主要引导学生用不同形状的积木搭成各种熟悉的物体,用不同形状的彩纸拼成各种美丽的图画,初步感受有些积木的形状是相同的,有些积木的形状是不同的,有些彩纸的形状是相同的,有些彩纸的形状是不同的,可以根据形状对体和面进行分类表达。活动内容由两段组成,一是用积木搭各种熟悉的物体,二是用彩纸拼各种美丽的图画,其中每段活动内容都大致分为“照样子搭(拼)”和“想象着搭(拼)”两 部分。这部分活动内容可以用2课时进行教学,第1课时组织用积木搭物体,第2课时 组织用彩纸拼图画。
照样子搭的活动中,教科书呈现了用不同形状的积木搭成的不同的车,要求学 生先看图说说这些车是用哪些形状的积木搭成的,意在引导他们更多地关注所用积木的形状,知道可以借助形状来说明一类积木。接着,要求学生看一看,搭一搭,在具体操作的基础上,试着说说自己搭的车用了哪些形状的积木,各用了多少块,引导他们从形状和 数量这两个角度解释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积累直观区分物体形状的感性经验。

想象着搭”的活动中,教科书鼓励学生基于自身的生活经验,先想象搭成的物体 的样子,再根据想象完成相应的操作。学生根据想象搭出物体后,教科书再次要求他们 说说自己搭出的是什么,用了哪些形状的积木,各用了多少块,意在帮助他们进一步强化 对物体形状的感性认识,丰富区分物体形状的感性经验。

接下来的用彩纸拼图画的活动与上述用积木搭物体的活动具有相似的编排线索,重点引导学生在“照样子拼”和“想象着拼”的操作中关注彩纸的形状,知道可以借助形状 来说明一类彩纸,积累区分面的形状的感性经验。


组织活动时,一方面,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积木和彩纸的形状,借助形状对积木或彩 纸进行简单的分类;另一方面,要注意避免拔高知识学习的要求。一般来说,不应要求学生用立体或平面图形的规范名称描述积木或彩纸的形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加以区分即 可。例如,学生可以把积木的形状说成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柱,也可以把积木的形 状说成长条块、方块块、圆块块、三角块等等。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的点拨,但不要将能够正确说出积木或彩纸的形状作为统一要求。此外,要鼓励学生富有个性地进 行搭搭拼拼的操作,及时肯定他们的创造性;要注意了解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操作 积木和彩纸的动手能力,以及能否从形状和数量这两个角度清楚地说明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

part4


围“草地”


这部分活动内容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围‘草地’”“修小路”的活动,初步感受面的大 小、线的长短,知道可以通过覆盖的方法比较面的大小,可以运用把线拉直再比较的方法 确定线的长短。同时,孕伏“两点之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这一基本事实。这部分活 动内容可以用1 ~ 2课时进行教学。如果用2课时,第1课时组织“围‘草地’”的活动, 第2课时组织“修小路”的活动。
在钉子板上围一块更大的“草地”教科书先呈现了一块在钉子板上围成的3×2的长方形“草地”,要求学生试着在钉子板上围出比这块更大的“草地”,意在鼓励他们基 于生活经验用不同方法给出自己的围法。学生可以把原来的长方形“草地”变长一些、 宽一些,也可以把长方形“草地”变成梯形或其他不规则四边形,从而使其变得比原来更 大。在按要求围出相应的“草地”后,教科书进一步要求学生判断围得对不对,意在引导 他们根据新围出的“草地”覆盖了原来的“草地”,或者新围出的“草地”是在原来的“草 地”上增加了某个部分,进行具体说明。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引导他们尝试通过数每 个图形所包含的方格个数来说明“草地”的大小,初步感受数与形的联系以及面积度量 的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两人一组,一人围出一块“草地”,另一人围出一块 更大的“草地”,帮助他们在游戏中进一步丰富对面的大小的认识,积累判断面的大小的 感性经验。 

在草地上画图表示一条小路教科书先呈现了一幅草地情境图,图中有两座小房 子,还有几头奶牛,并引导学生思考:在草地上修一条小路,把两座小房子连起来,可以怎 样修?基于生活经验,学生可能会画出各种形状不一的小路,并给出相应的理由。这里 只要学生能够用线条将两座小房子连起来,并给出相应的理由,都是可以的。在按要求 进行画图操作后,教科书进一步要求学生比一比谁修的小路最短,意在启发学生用不同 方法比较画出的小路的长短。学生可以基于直观直接判断,即两座小房子之间的“直路” 一定是最短的,也可以借助操作进行验证,如先用几根细线分别与画出的小路重叠,再把 表示不同小路的细线拉直,注意使一端对齐,从而判断它们的长短。

组织活动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基于生活经验说明围成的“草地”的大小和画出的小 路的长短,初步感受面的大小和线的长短,知道可以通过使一端对齐来比较两条线的长 短。此外,也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更多比较图形大小的活动内容。例如, 在钉子板上围一个比给出的“草地”小一些的“草地”,围一个与给出的“草地”大小一 样但形状不同的“草地”,判断画在方格纸上折线的长短,判断圆柱形玻璃杯中饮料的多 少,等等,从而使学生对图形的大小形成更加丰富的感性经验。  

part5


理物品


这部分活动内容主要引导学生整理熟悉的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初步感受分类的意义和价值,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知道可以根据物品的特征,按照一定的标准对生活用品或学习用品进行简单的归类整理,知道分类能为生活和学习带来便利,并为接下来学习数的分类、图形的分类以及简单的数据分类提供方法上的支持。这部分活动内容可以用1课时进行教学。
回忆整理物品的经历,激活分类整理的经验。生活中有很多物品都是分类摆放的,幼儿园通常也会开展一些分类整理物品的活动,学生对分类整理的意义和价值是有一些感性认识的。教科书先要求学生说说在幼儿园有没有整理过活动角的物品,是怎样整理的,引导他们回忆相应的活动过程,体会整理的核心就是将相关物品分类摆放,分类的关 键就是根据物品自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标准。为了帮助学生有条理地进行表达,教科书 还提供了一幅活动角的场景图,引导他们围绕图中物品的摆放情况展开交流,从而逐步 明确分类整理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要求。 

整理书包里的物品入学后,学生会把刚刚拿到的课本、练习本放进自己的书包,也 会把与学习有关的文具、学具,以及校园生活中常用的水杯、纸巾等放进书包。教科书先 让学生看看自己的书包里有哪些书本,再把这些书本拿出来重新分类整理。学生可能会把课本和课本放在一起,练习本和练习本放在一起,也可能把同一个学科的课本和练习 本放在一起。这样的整理活动有助于学生初步感受标准对分类的意义,知道同样的物品 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类,标准不同,得到的分类结果通常也不同。接着,教科书又要求 学生看看书包里还有些什么,想想可以怎样把它们分类整理。这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书 包的款式和容纳空间、相关物品的特点以及个人的整理习惯,自行确定分类标准,感受分 类标准的可选择性和分类结果的多样性。 

和爸爸妈妈一起整理自己的玩具和衣服这个活动属于课堂活动的延续,意在鼓励 学生将课堂活动中初步感悟的分类方法主动应用于自己的生活,进一步体会分类整理在 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丰富对分类方法的感性认识,培养初步的整理习惯。 
组织活动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体会物品分类的基本方法和基 本要求,知道要根据物品自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分类标准,同一标准下的分类结果应该 是相同的,不同标准下的分类结果通常是不同的;要鼓励学生适当解释自己分类整理的 过程,说说是怎样理的,为什么要这样理,理的结果是怎样的,以培养初步的表达能力;要 引导学生感受将物品分类整理的好处,感受分类整理能给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便利, 分类是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

扫码获取更多精彩

南京东方数学教育科学研究所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教学与培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