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邓稼先》——
杨振宁眼中的“哈姆雷特”
杜爱英
邓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出生于安徽怀宁,中国共产党党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两弹元勋”。1986年7月29日因病去世。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县,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荣誉院士,香港科学院荣誉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杨振宁和邓稼先是中学和大学的同学,在美留学期间,两人是室友。杨振宁说是“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
1993年7月29日,是邓稼先逝世七周年的日子,荣誉辉煌的杨振宁教授为他写了评传《邓稼先》。读此文,可以进一步了解邓稼先的才能、风格、思想和为人。
1950年邓稼先获得博士学位后归国,同年10月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58年8月,邓稼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在沙漠研究核武器。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上午8时,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实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有了这些自卫武器,中国国防有了铜墙铁臂,百年被列强劫掠的中国人终于真正挺直了腰杆。
在杨振宁眼里,邓稼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物理科学家,他质朴忠厚、性格温和,他是最具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杨振宁认为,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能成功地领导各阶层许许多多工作者,为中华民族作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有例为证:“文革”初期,他所在的研究院(九院)和当时全国其他单位一样,成立了两派群众组织,对吵对打。而邓稼先竟有能力说服两派继续工作,于1967年6月成功地制成了氢弹。
在杨振宁眼里,邓稼先是一个严谨的物理科学家。1971年8月,杨振宁在北京看到邓稼先时,问邓稼先,寒春是否参加了中国原子弹工作,像美国谣言所说的那样。他说觉得没有,但确切的情况他会再去证实一下,然后告诉杨振宁。1971年8月16日,在杨振宁离开上海经巴黎回美国的前夕,邓稼先托人把自己写的一封信送给了杨振宁。信中,邓稼先说他已证实了,中国原子弹武器工程中,除了最早于1959年底以前曾得到苏联的极少“援助”以外,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读了此信的杨振宁,热泪盈眶,他内心激荡,为民族自豪,为邓稼先自豪。
在文中,杨振宁把邓稼先和奥本海默做了对比。他认为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本国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他经常打断别人的报告,使演讲者难堪的事时有发生。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论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
奥本海默成功地领导了战时美国原子弹制造工作。1949年到1966年 ,杨振宁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工作,前后17年的时间里,所长都是物理学家奥本海默。可以说,杨振林对奥本海默是很了解的。
一个对两国成功领导原子弹制造工作者十分熟悉了解的大科学家,对两位物理学科学巨匠进行评价,可谓十分让人信服的。
杨振宁为邓稼先写评传,不仅仅是因两人的五十年兄弟情 ,更是为了中华几千年传统文化孕育出来优秀男儿而自豪,为强大起来的祖国而自豪。
2024年国庆来临的日子再读《邓稼先》,不禁遥想戈壁上金戈铁马的厮杀、一朵朵“蘑菇云”逼近蓝天 。这一切,无不是中华男儿在把中华的天空撑起!
作者简介 : 杜爱英,赤壁市作协会员,咸宁市作协会员,半朵中文网专栏作家,赤壁市实验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一些作品发表于网络平台及纸质杂志,《野蔷薇的孩子们》发表于湖北日报客户端,《紫荆深山有人家》发表于学习强国,《遇见山茶花》发表于报纸《新文青》,《踏雪解放公园》发表于今日头条。
end
责任编辑:沈平珍 张立元 李江霞
编辑:吴莉萍 吴银燕 雷满玉
赤壁市女作家协会 感谢您的关注
徜徉书香 感知女性
●赤壁女作协2023年度总结大会暨成君忆文学创作讲座圆满举行
●关于表彰2023年度先进个人、先进创作者及优秀作品创作者的通知
●肖艳华在赤壁市女作家协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及当选承诺
●新征程 更奋进—— 赤壁市女作家协会第二次代表大会隆重召开
●赤壁市女作家协会赴嘉鱼开展“品茶吟诗 谈古论今”文化交流采风活动
●关于表彰2021年度先进个人的通知
● “巾帼心向党,献礼百周年”征文颁奖典礼暨赤壁市女作家协会成立三周年庆典圆满举行
● 武汉女子诗社与赤壁市女作协联合开展文化交流活动● 走进美丽乡村 拥抱大自然——女作协“美丽乡村之行”采风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