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国际道德文化论坛·麓山哲学坊·学术报告(第79期·精彩回顾)

文摘   2023-12-05 13:00   湖南  


感发与变动-海德格尔哲学中的情绪问题

     2023年11月10日夜晚,由麓山哲学坊举办的第79期学术讲座“感发与变动——海德格尔哲学中的情绪问题”在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415会议室顺利展开,本次讲座邀请了华南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特聘研究员张云翼博士主讲,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王继老师和文晗老师与谈,讲座由湖南师范大学哲学系李志龙老师主持,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腾讯会议、B站同步直播。

01

报告主体

本次讲座,张云翼博士梳理了海德格尔对“πάθος”(感发)这一概念的解读,从而借此指出了海德格尔对情绪问题的独特处理,并将其与亚里士多德的善、灵魂等核心概念关联起来。为此,张云翼博士围绕着“πάθος”,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对海德格尔情绪问题的解析。第一,由言谈中的采取姿态引出“πάθος”概念;第二,讨论“πάθος”概念的核心要义,即“变动”(μεταβολή);第三,探讨“πάθος”的两个方面,即快乐与痛苦(悲伤)。

首先,张云翼博士另辟蹊径,从言谈之修辞结构出发接引出πάθος”概念。言谈包括说者、听者、主题和内容,其核心则在于可信性。这其中,“听”处于关键位置,因为它恰恰展示着“听者如何现身于实事中所说之内容,他情绪如何,他可能采取何种姿态。这种可能性植根于言谈。就说者而言,他不仅说出了某事,而且他总已然相信其所说,毕竟他本就是自己的听众。

其次,“μεταβολή”与“πάθος”紧密关联。张云翼博士指出在《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基本概念》中,海德格尔主要从三个方面讨论了“πάθος”的变动。其一,与某确定事物联系的可变性质(veränderliche Beschaffenheit)以及某确定的生命存在领域的可变性质;其二,存在论意义上的运动,与遭受(leiden)、承担(erleiden)相关;其三,日常意义下的可变性质。作为对言谈之可信性的展开,“πάθος”让听者从具体事物(存在者层面)处抽身,并面向它的存在方式(存在论层面)。如此, 这才是“πάθος”就所带来了“层面的变动”,而这与此在之存在紧密相连。

再次,快乐和痛苦(悲伤)是“πάθος”的两个方面,且都关乎“此在之存在”的实现。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快乐种类繁多,但归根结底都可被视为自然本性的无阻碍实现。如果能够将快乐归于善(善之实现),那么这种“由实现善所获得的快乐”同样具有同时也必须依赖善的持久性。所以就海德格尔而言,无阻碍实现快乐是“让此在能够面向其存在”这种变动的持续性。至于悲伤,则引出了“πάθος”的另一层面,即“不适应”,不过针对的并不是实际情况中的具体事物,而是我对实情本身的“感觉如何(现身)”。“不得不”与“总已经在……之中”分别对应了悲伤和快乐,且构成了此在的实际性,更准确地说,它确保了“此在之存在”的实际有效———只要此在存在,它就总已经且不得不在世界中存在。

     “πάθος”的变动性凸显了“情绪之发动”的独特性,也展示了情绪之发动对于“对存在者之揭示”和“对存在方式之领会”的联系作用,三者一同构成了“此在之存在”的完整图景。
02

与谈环节

报告结束后,评论人文晗老师和王继老师分别对讲座进行了精彩点评。

文晗老师高度评价了此次讲座,称赞张云翼老师的海德格尔研究功底扎实,尤其是将海德格尔的情绪问题与亚里士多德的“πάθος”概念,这个视角非常独特。同时,文老师也分享了自己的一些研究心得。继而,文晗老师向张老师提了两个问题。第一,在海德格尔哲学视野下,我们该如何区分“情感”与“情绪”;第二,海德格尔的中后期如何看待情绪问题。对此,张云翼老师认为,海德格尔的主要关切点在于情绪对于形而上学活动的激发作用,而不是一般意义上被视为关于某事、某物之反应的情感;在海德格尔后期哲学中,也有情绪的作用,如面对第一开端的惊奇和面对第二开端的惊恐。但如要用情绪作为线索来理解海德格尔哲学,就必须首先对海德格尔哲学本身之发展有比较系统的理解。

王继老师表示自己主要专注于胡塞尔哲学研究,但张云翼老师的此次讲座也为胡塞尔研究提供了一些新思路。王老师觉得“快乐”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因为当今社会虽然物质极大丰裕起来了,但人们却普遍感受不到快乐。那么,海德格尔如何看待此种困境呢?张云翼老师认为,海德格尔说的快乐(包括悲伤)都不是关于某个具体事例的情感反应,而是存在论意义上的让人(主体)能够脱离主客关系,进而面向其自身的可能性。当今社会物质的丰裕与人和快乐的梳理的原因恐怕更多的是在于,人在现在社会中自我定位的丧失,这恰恰是海德格尔的情绪概念所要处理的问题。



麓山哲学坊
麓山脚下,“工匠精神”与“爱智慧”的融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