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国际道德文化论坛·麓山哲学坊·学术报告(第88期·精彩回顾)

文摘   2024-11-07 23:58   湖南  


道德语言与道德知识

2024年10月9日下午3点,由麓山哲学坊举办的第88期学术讲座“道德证言与道德知识”在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415会议室顺利展开,本次讲座邀请了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奇琦老师主讲,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黄伟韬老师和湖南师范大学哲学系文贤庆老师与谈,讲座由湖南师范大学哲学系张含老师主持,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腾讯会议、B站同步直播。

01

报告主体

 首先,王奇琦老师详细介绍了道德证言的理论背景。开宗明义,“证言”泛指他人提供的、以传递信息为目的的话语。证言知识领域中的一个中心议题为,基于证言的信念如何能够得到辩护。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分为还原论和反还原论两大流派:还原论主张证言信念的辩护要求作为认知主体的听者有非证言的正面理由来相信说话者提供的证言是可靠的;反还原论则认为听者基于说者的证言而产生的信念是得到辩护的。接着,王奇琦老师介绍了道德证言的定义,即源于他人的、与道德语词、命题及概念等相关的言语行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似乎具备许多合理的理由采纳道德证言,但有时我们并不想采纳道德证言。这一争议形成了两个派别:道德证言的乐观派主张道德证言与一般类型的证言在性质上无差异,借助道德证言能够获得道德知识;悲观派则主张道德证言不同于一般类型的证言。

在第二、三部分中,王奇琦老师介绍了麦克格雷的道德证言观,并结合其他学者的批评对麦克格雷提出了质疑。麦克格雷的论证思路如下:听从证言是获得知识的一种可能途径;听从道德证言是合理的;因此,听从道德证言是获得道德知识的一种途径。这一论证的主要争议在于前提二,为此,麦克格雷提出了三个理由支持这一前提,这三个理由也充分表明麦克格雷持有的是反还原论立场。第一,道德继承论:信念的确证来自证言,无需额外的认知证据。第二,晦暗证据说:一个证言信念处于确证的认知状态不意味着主体能够积极实施确证活动。第三,道德顺从说:顺从专家意见就能获得道德知识。结合其他学者的批评,王奇琦老师指出麦克格雷面临着两个重要的挑战。第一个挑战与道德专家相关,因为对道德专家的普遍怀疑可能会削弱道德证言的辩护程度。第二个挑战则关乎主体的道德能动性。由于认知主体获得的仅仅是未经确证的真信念,这种未经理解的道德证言无法促使主体发挥自身的道德能动性。

在第四部分中,王奇琦老师讨论了道德证言的还原论及其优势。还原论立场要求听者寻找积极的理由支持证言,因而能够避免轻信、鼓励理性和反思。王奇琦老师指出,将还原论运用于道德证言可以回应麦克格雷面临的两大挑战。第一,道德证言观的还原论可以容忍人们对道德专家的普遍怀疑,并且将之视为合理的探究起点,借助道德理由对道德信念系统开展审查工作,从而决定信念系统中道德命题的去留。第二,道德证言的还原论更有可能推动人们产生道德知识而非单纯的真信念,从而为发挥自身的道德主体性做认知准备。

最后,王奇琦老师回到了对道德知识的讨论,企图为道德知识提供可能得支持。由于道德陈述的信念条件、事实条件和确证条件分别遭到了道德非认知主义、错误理论以及皮浪怀疑论的挑战,道德知识本身面临着怀疑论的诘难。王奇琦老师借鉴了麦克格雷在元伦理学领域采取的“认知优先”的研究思路,把证言知识引入道德证言的研究之中,力图发展一种更为审慎的还原论思想。在王奇琦老师看来,这一策略不仅有助于论证道德事实何以可能,还有助于说明道德事实是何种类型的事实,同时反驳了非认知主义的核心主张。

02

与谈环节

 报告主体结束后,评论人黄伟韬老师和文贤庆老师分别对讲座进行了精彩点评。

黄伟韬老师针对报告内容提出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为道德证言能否传递道德知识。黄伟韬老师认为道德证言能够给出结论,但无法传递理解(understanding)。然而,伦理领域充斥着复杂的道德情境,这需要听者生成一定的道德理解,而不是仅仅通过道德证言传递相应的结论。第二个问题为道德知识和一般知识有何区别。黄伟韬老师指出,知识论对证言的讨论会涉及到专家问题,而道德领域的专家似乎不具备诸如生物学领域专家的权威性,因为拥有道德知识未必能体现出道德上的德性。第三个问题在于道德知识与行为之间的断裂,以及这种断裂能否通过还原论(即主体的审慎和反思)得以弥合。如果可以的话,我们应当如何弥合这种断裂;如何无法弥合,那么我们为什么需要将道德落到知识层面进行理解,同时强调证言能够传递道德知识。

文贤庆老师首先对报告内容进行了简要的总结,指出王奇琦老师的报告结合了两个重要问题:道德作为知识如何证成,以及证言对于理解道德知识有什么样的意义和价值。接着,文贤庆老师针对报告思路提出了几个疑问。第一,谈论道德证言已然预设了道德知识的存在,那么道德知识究竟是一种命题性知识(knowing-that),还是包含了能力之知(knowing-how)。第二,如果道德知识仅仅是一种命题性知识,那么道德知识如何跨越动机得以传递。第三,实践意义上的道德知识应当如何进行培养和教育。

王奇琦老师回应道,麦克格雷和其余研究道德证言的学者已然预设了一个理论前提,即道德知识和其他类型的知识是没有区别的。只有承认这一理论前提,引入知识论中的证言知识才能成立。王奇琦老师承认这一理论前提确实受到了挑战,如赖尔区分了命题性知识和能力之知,还有一些学者将道德知识视为一种非命题性的知识。王奇琦老师的研究思路为,先假定道德知识和其他类型的知识没有区别,进而探讨道德知识能否回应怀疑论的挑战,如果无法回应再退回到更基础性的前提进行讨论。

在三位老师的热烈交流和讨论之后,在场的老师和同学们也相继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和见解。讲座取得圆满成功!


麓山哲学坊
麓山脚下,“工匠精神”与“爱智慧”的融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