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孩子“手机成瘾”,家长该怎么做

百科   健康   2024-12-18 20:24   上海  

这是 达医晓护 的第 5246 篇文章

某日门诊,进来一对母女。孩子坐下后,母亲便焦急地说道,医生,我女儿现在初中二年级,以前学习成绩蛮好,班级前五名。近半年开始喜欢玩手机,放学到家后就要手机,有时说有老师布置的作业,有时说要用网络学习,使用手机时间越来越长。经常骗我上网玩游戏,我去的时候就将手机换到了另一个学习的界面,为此我俩吵过几次架,吵过后能听话几天,过几天又恢复原样了,视手机如命,不给手机会找茬发脾气,我也不知道怎么办了?



想过好多办法,都不管用,甚至打也打过,骂也骂过,再这样我也要疯了 ……

 

青少年手机过度使用就好像一个极其灵敏的"触发按钮",极易触发父母的防御或压抑在心中的负面情绪。面对孩子的手机沉迷行为束手无策时,父母心中就会像打翻了五味瓶一样,失望、愤怒、绝望、委屈、恐惧、焦虑、愧疚等多种情绪一涌而上。此时,要做到淡定及更理性地解决问题其实是非常不容易的。父母在此时出现上述情绪也是合情合理的,情绪其实是一个信号,是根据外界所发生的事对自己的意义而做出的本能反应。


很多时候父母会带着上述复杂的情绪冲动地去管教孩子,往往容易发生激烈的亲子冲突,乃至家庭冲突。有些冲突对问题的解决有利,让大家都知道彼此的底线在哪里。然而很多失去理智的冲突,不仅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还会让问题变得更糟糕。


因此,更明智的选择是父母回到自己身上,先改变自我的内在状态。


  • 看见情绪,并允许情绪的存在,和自己的内在做联结,去感受自己到底恐惧的是什么。

  • 和自己待一会,可以暂时离开激发情绪的线索源,如离开家出去散散步,慢慢等着情绪过去。

  • 寻求社会支持,找可以信任的朋友或家长诉说或表达。

  • 进行自我关怀,如写日记、去按摩等,用一切你认为对你有用的办法进行自我关怀。


父母需要谨记一个原则,即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最为关键的是自己冷静下来,关怀自己,得到新的内在状态,从而让自己内在有能量来做出更有效的行动选择。因此,自我的心态调整应该放在行动前的第一位。

 

评估手机沉迷的背后原因是什么?


看到孩子沉迷手机,先别急着管,而要一停、二观、三诊断、四思考。


一停

停下来,先不要着急行动,让自己慢下来。


二观

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观察他用手机上网的目的;每日手机使用的时间长度、时间段以及孩子主要用手机来干什么(是玩游戏还是社交);他想从中获得怎样的满足,观察影响他情绪起伏变化的因素。


三诊断

尽量保证客观地评估孩子目前对网络沉迷的程度。


四思考

父母需要问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

  • 孩子主要用手机来干什么?是玩游戏、社交,还是看漫画?

  • 这些玩的内容究竟满足了孩子怎样的需求?

  • 孩子在现实层面哪些方面发展受阻?是学业、同伴交往、与父母关系,还是与老师关系?

  • 我在现实层面能做些什么才能真正帮助我的孩子?

借由以上问题,你就可以找到帮助孩子更有用的方法。

 

如何有效安全的使用手机:制订3+3用机协议。


最好在孩子开始使用手机时,通过召开家庭会议的方式,和孩子签订一份家庭用机协议。为使得这份协议可以有效执行下去,你可以采用下面的3+3模式。


第一个"3"代表三条制定准则


准则一

家庭会议共同协商决定手机使用的总时间。往往家长与孩子所认为的恰当的手机使用时间是不同的,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使用手机的时长也不同。孩子和家长都能接受的使用手机的时长一般是同年龄阶段孩子的平均使用时长。父母和孩子可以一起问问班级里10个以上的家庭,了解他们手机使用时长,以此作为参照标准。


准则二

使用用途多样化,最好是游戏、学习、社交及获得资讯等用途各占四分之一。这个可以满足多样化用网策略。


准则三

使用一定的网络技术工具,监管手机使用时间,并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


第二个"3"代表三条注意事项


  • 睡前半小时不能用网。

  • 学习时手机远离视线范围,集中玩,集中学,使用手机学习时,集中注意力,不要浏览无关的网页或使用无关应用软件。

  • 对照手机使用时间,搭配对应量的运动。


协议里如果加上约束家长合理使用手机的规则,孩子更能够接受,也有利于为孩子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家庭用网环境。

 

参考文献:

1.《脱“瘾”而出:如何让孩子放下手机》,高秋凤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3.9。


作者: 上海市奉贤区精神卫生中心

                                  精神科  王春莲 主治医师

                                          王金德 主治医师

延伸阅读



如何改善自己“拖延”的毛病


选择也是一种痛苦——选择性焦虑


如何成为一个闪光的“小蘑菇”


考试焦虑怎么办?


如此戒酒很危险


部分图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予以删除。

所有人名和地名均为化名,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达医晓护"官网

大医小护
本公众号隶属“达医晓护”,寓意“通达医学常识,知晓家庭护理”,是上海市科委、科协共同指导下的,原创作品创作与传播平台建设并重的公益性全媒体医学科普品牌,也是中国科协“科普中国”品牌之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