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 达医晓护 的第 5220篇文章
人们常常谈“菌”色变,殊不知细菌也有好坏。在肠道菌群中,有提供正能量的“有益菌”,有爱作怪的“有害菌”,还有一群中立、敏感“条件致病菌”。人体需要时,肠道菌群还会化作人体的“健康卫士”,捍卫人体健康。
“细菌超标”、“食物被检查出细菌”,这样的字眼仿佛让人有一种莫名的恐惧,好像我们所生存的世界处处潜伏不干净、不安全的东西。其实,细菌并非都是有害的,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细菌工厂”。即使有害的细菌,也并非一接触就会得病。
人体与细菌打交道的地方主要是皮肤、呼吸道和胃肠道。“我们的手洗得再干净,上面也会有细菌。”这些细菌会否致病,与细菌的性质、细菌的量、人体的抵抗力有关。
胃肠道的细菌数量最多,主要有有益菌、有害菌和条件致病菌三大类。简单来讲,有益菌是肠道菌群中的“正能量”,以双歧杆菌、乳酸菌最被人熟知,能够促进肠道蠕动、抑制有害细菌。俗话说“有光明的地方就有黑暗”,肠道菌群的小世界内还有有害菌,例如沙门氏菌,它们是正常存在的,与有益菌对抗,一旦大量生长就会引发疾病。条件致病菌说好听“中庸分子”,说难听是“墙头草”,例如大肠杆菌,正常情况下对健康有积极作用,也是身体必不可少的一分子,一旦失控就会引发健康问题。
人一旦降临到这个世界,只需要几小时,就与细菌为伍,形成一个健壮、完善的小世界——肠道菌群。肠道菌群被称为人体的“第二个大脑”,它由100兆(1兆=1万亿)个细菌“小兵”组成,以胃肠道为根据地,建立作战“指挥部”。制造营养物质,指挥人体代谢、维持正常的免疫功能,影响人体健康。
肠道菌群在正常情况下可以和宿主及外部环境建立起动态的生态平衡,一旦肠道菌群紊乱平衡失衡,会引发宿主多种功能丧失,如屏障功能丧失,炎症和免疫功能丧失等,从而诱发疾病。据报道95%的疾病都和肠道菌群有关系,除了胃肠道疾病,代谢性疾病,肠道菌群还和多种系统疾病相关,如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心血管系统、肿瘤等疾病相关。肠道菌群主要通过小分子的代谢物(如短链脂肪酸、胆汁酸、色氨酸、氨基酸等)与宿主进行密切的相互作用,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
毋容置疑,“肠道健康”对于人体的总体健康很重要,其中肠道菌群又在肠道健康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对肠道菌群的认识目前还有许多不足,什么是最佳肠道菌群也尚不明确。此外,每个人存在遗传差异,因此可能并不存在适用每个人的“最优”饮食。那么究竟什么是肠道健康?怎样才能实现真正的肠道健康呢?
2021年Heidi和Amy教授在“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发表了一篇聚焦肠道健康的文章,表明它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被接受的概念,尽管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肠道健康的定义是没有胃肠道症状(如腹痛、腹泻)和疾病(如炎症性肠病、结肠癌),以及没有其他不良局部情况包括肠道通透性增加、粘膜炎症或短链脂肪酸缺乏(或甚至过量)。发表于《欧洲临床营养杂志》(Europe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的一篇综述曾提出,肠道健康的“生物标志物”,其中,肠道菌群是重要因素,包括1、益生菌,比如乳酸杆菌(lactobacilli)和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a);2、潜在致病菌,例如某些梭状芽胞杆菌(clostridia);3、可能同时具有积极或负面影响的其他共生细菌,例如拟杆菌(Bacteroides),而饮食、感染、药物、遗传、衰老和压力都会影响肠道菌群组成和代谢活性。食物通过肠道的时间、排便频率和粪便重量则是整体结肠功能的重要生物标志物。此外,肠道健康的“生物标志物”还包括短链脂肪酸、乳酸等代谢物,对病原体定植的抗性指标、肠壁或免疫调节的完整性等。
1.长期饮食不均衡
例如过多摄入肉类或蔬菜、长期吃不健康食品等。
2.摄入被细菌污染的食物
降低抵抗力,使条件致病菌“变坏”,或摄入有害菌过多,肠道菌群失衡,出现腹泻症状。
3.年龄增长
随年龄增长,部分有益菌减少、有害菌增加,身体免疫力减弱。
4.使用某些药物
过量服用抗生素导致肠道菌群失衡,免疫力下降。
5.胃肠功能障碍
器质性原因导致肠道菌群失衡,免疫力也下降。
作者: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功能肠道外科
陈启仪
部分图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予以删除。
所有人名和地名均为化名,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达医晓护"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