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更多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陈景春 | 早期经典与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
文摘
2024-11-09 10:57
山东
文化主体性集中体现人在文化活动中的自觉意识和自主立场。从上古五帝时代产生《易》,到孔子创私学修“六经”,再到“六经”之教发展为经学,“六经”作为中华文化早期经典,不断规范中国人的知识和思想,塑造中华民族文化信仰、思维习惯、道德准则、言语行为,奠定中华文明独特的精神标识。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牢牢把握“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挥早期经典的文化实践价值,巩固文化主体性。
早期经典是文化主体性的基石
“经典”是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因而流传久远的作品。中国最早的文献是“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关于《易》的产生,古有“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汉书·艺文志》)
的说法,说明《易》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五帝时代,经历了伏羲造八卦、周文王和周公重为六十四卦、孔子作十传等三个阶段。《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其中一些篇章,可追溯到唐尧、虞舜时代,比如《尧典》,“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舜以来”,成书始于殷代、止于西周。《春秋》是记事史书,记载了东周前期重大的历史事件。《诗》的文本起于西周初年,原为仪式之歌,成于瞽蒙之手。《乐》本质上是祭祀之乐,据说成于周公,后亡佚。《礼》源于祭祀,有周公或孔子编纂之说。现有文献表明,在西周时代,“诗”“书”“礼”“乐”已经成为贵族教学的中心内容,“中国以诗、书、礼、乐法度为政”
(《史记·秦本纪》)
。孔子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传统,创立私学,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以“六经”设教,“《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义”,开创了经典时代。
“六经”作为早期经典,是中华先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集中体现。从孔子以“六经”设教,到“六经”之教成为经学,早期经典成为中华文化之源,成为集体记忆和文化基因之根,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塑造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认知、价值观念和伦理规范,产生并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诸多重要元素,《礼记·礼运》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尚书·五子之歌》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春秋》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礼记·大学》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周易·象传》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尚书·大禹谟》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周易》《礼记·中庸》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礼记·中庸》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左传》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等,这些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形成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和情感纽带,成为文化主体性的基石。
以早期经典巩固文化主体性
从文脉传承的视角透视经典。早期经典的形成,内容丰富,视野宽广,凝聚了不同区域、不同时代人的智慧,有学者研究,其经历了由仪式文本到意义文本再到德教文本(经典)的过渡。这一过程体现了从天命尊神到世道人伦的转化,从天人关系制度到人文礼仪规范的转变。这是对普通典籍加以选择的过程,贯于其中的标准主要是“咨政”“修身”,比如《周易》之乾、履、谦等卦,提出“终日乾乾”“履道坦坦”“鸣谦劳谦”的修身之要,临、观、节等卦,主张勤于政事、细心体察、以制数度等政务之制。还有是“造士”,文献记载,“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
(《礼记·王制》)
。无论“咨政”“修身”,还是“造士”,都饱含了对“德”和通识的普遍重视。从孔子以“六经”设教创立文化传承模式,早期经典成为中华文脉传承的重要载体。经典促成了典范知识的编撰与传播,形成了中华文脉传承的自觉,这是经典自身的内在张力,并成为中华文化数千年绵延不绝、历久弥新的原动力,在很大程度上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新时代我们要增强中华文脉传承使命,以经典为载体,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坚定文化自信,强化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从大历史观的维度感悟经典。自追溯至五帝时代《易》等早期经典的产生,到孔子以“六经”设教而开创的经典时代,跨度数千年之久。从长时段、宽视野的大历史观维度,可以更好地理解早期经典体现的中华先民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思维能力,感悟从历史深处走来的中华先民的智慧及其创造的辉煌文明。比如,关于“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的“天人合一”观,早期经典多有阐述,《周易·系辞传下》有“天道”“人道”“地道”之说,提出要效仿天道,《周易·革》“顺乎天而应乎人”。《尚书》强调“天命”之说,“天命不僭”“格知天命”“祈天永命”,并指出“天命有德”。《左传》说“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诗经》也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以及“天命靡常”“天生烝民”。凡此种种,皆为人文与天命的结合,兼有“天人感应”“天人合德”“天人合道”之义,体现了中华先民对“天”“人”关系的智慧思考及超越性的理论概括。有学者曾说,古人的“天人合一”论,超越西方关于天、人截然分开之论,为全世界其他人类所少有,能得宇宙人生会通合一之真相,“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由此观之,早期经典所体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何其深厚,何其博大。中华文化的博大气象,是我们破解“古今中西之争”的底气所在。于此而言,所有用西方所谓“历史演进一元论”“轴心突破”论来框定中国古代思想的论调,显然都站不住脚。
从科学理论的维度拓展经典。早期经典的话语体系产生于特定的上古历史,形成了鲜明的历史特征、特有的思维体系。站在新的起点上,必须以“两个结合”为根本遵循,从科学理论的维度拓展经典,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挖掘经典的时代价值,拓展其内涵,赋予面向未来的意义,从而将中华文化推向更为宽广的发展空间。比如,《周易·贲卦》象辞提出“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文明”“人文”,传统意义即观察人事伦理道德,用教化推广于天下。当代文明是一种全新的文明观念,“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推动新时代文明建设,要拓展“文明”观念,为人类文明发展注入蓬勃生机。又如《尚书·五子之歌》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传统意义的民本理念重在“保民”,当代的民本思想,在于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于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人民群众对我们拥护不拥护、支持不支持、满意不满意,不仅要看我们是怎么说的,更要看我们是怎么做的”,这是新时代民本思想最直接、最生动的阐述。
推动早期经典文化实践
坚持用经典铸魂育人。早期经典凝聚中华文化之魂,在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要加强中华文化典籍整理编纂、落实文化数字化战略、推广中华经典诵读工程等,探寻经典反映的理想之光、体悟孔子“吾不复梦见周公”的千古慨叹、努力理解“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的崇圣之智,用经典滋润心灵、涵养正气、提升境界,以灿烂文化积淀自信底气,筑牢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积极推动经典教育,比如国学经典班,以及经典与琴棋书画活动等,从政策制度、物质保障,以及师资、教材等方面给予引导及支持。坚持用经典铸魂,经典教育应从娃娃抓起,在中小学设置经典课程,编写经典课程教材,引导孩子们从小读经,学习、记诵《诗》《书》《礼》《易》《春秋》等经典名篇名句,用经典浇灌孩子们纯真的心灵。经典教育应成为大学通识课,重点宜放在《诗》《书》《礼》《易》《春秋》及其他经史子集等典籍上,引导开展一些研读,达到普及经典、提升素养、筑牢价值观的目的。
让经典绽放时代光彩。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经典在朝气蓬勃的时代中熠熠生辉。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创新,创的是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坚持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经典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新时代融会贯通,让中华经典丰富的哲学思想、突出的人文精神、睿智的思维方式,融入热气腾腾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让中华文化升腾起“郁郁乎文哉”的盛大气象,让深厚悠久的中华文化展现出强大的自我发展、回应时代、引领未来的旺盛生命力。
推动经典助力文明兴盛。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坚持历史自信,秉承中华经典海纳百川的开放包容精神,在“人类知识的总和”中汲取优秀思想文化资源,继续推动梦想实现的中国、充满活力的中国、改革开放的中国现代化建设,让经典为“中国之治”增添中华文明底色,促进文明兴盛,实现人类文明新形态。坚持以经典为载体,赓续中华民族精神,讲好中华文明故事,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观、落实全球文明倡议,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深厚持久的经典文化力量,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应对共同挑战贡献中华民族智慧。
作者:陈景春,系广东开放大学〔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副教授
来源:《光明日报》2024年11月9日国学版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wMjQzOTEwNw==&mid=2247525478&idx=3&sn=51a7c6ff5eb60a2228d95b660ee7effe
孔子研究院
孔子研究院最新动态,儒学研究与交流成果,著作刊物精彩文章推荐。
最新文章
彝伦讲堂第四讲预告|杨庆中教授主讲《儒学的变与不变》
李翠 | 厚德载物(英文版)
赵馥洁 | “君子不器”的价值意蕴
孔德立出席“家国天下”澳门历史文化体验馆揭幕仪式
齐金江参加伊儒会通成果创新转化与运用研讨会
解光宇 |《朱子家礼》中的祠堂及其意义
刘续兵 | 斯文在兹:一条文物主题游径,一场文化遗产之约
书讯 |《良治:来自儒家政治的启示》挖掘儒家文化的现代意义
习近平向2024世界中文大会致贺信
提升传统文化读物创造性转化品质
山东发布国际知名学者“齐鲁访学驻研计划” 在孔子故乡搭建东西方古典文明对话平台
丁立群 | 加强文明交流互鉴 共建人类文明新形态
春秋讲坛·孔子学术讲座第2讲:蒋重跃主讲《古代中国有没有“在场形而上学”?》
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家教智慧——《父母训练营》家庭教育工作坊举办
沈湘平 | 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
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在京举行 李书磊宣读习近平主席贺信并致辞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一行到访孔子研究院
回溯人类思想之源 发掘人类文明传统——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在北京开幕
全球学者共谱古典文明交流互鉴新篇章
习近平向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致贺信
“政教文明与天下秩序”学术研讨会在杭州举办
【预告】春秋讲坛·孔子学术讲座第2讲|蒋重跃教授主讲《古代中国有没有“在场形而上学”?》
传统文化读物座谈会暨《走进孔子》2025年选题策划会召开
“儒家五圣”丛书获评第二十六届(2023年度)华东地区古籍通俗类优秀图书
喻立平 | 儒家仁爱观及其时代价值
孔德立赴曲阜师范大学、济宁学院等驻曲高校拜访交流
鉴往知来,跟着总书记学历史 | 云梦简牍 文明瑰宝
杨赛 | 先秦礼乐文明的传承和发展
张莉莉 | 礼乐辩证法
陈景春 | 早期经典与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
孔德立赴国际儒学联合会拜访交流
董波、李长春、娄林 | 论古典学(上)
林志猛、颜荻、吕厚量 | 论古典学(下)
《一起读书,好少年》系列专题片开播
杨朝明 | 当今时代怎样读《论语》?
高珺 刘巧利 |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固本铸魂的基础工程
谷牧与孔子研究院
谷牧:正确认识孔子历史地位,科学深入研究孔子思想
在“两创”中赓续中华文脉
孔子研究院受邀参加“中韩学术研讨会”
李润和 陈以凤︱儒家文化对韩国的影响及其当代价值——李润和先生访谈录
儒学出海,为何首推韩国?
孔祥安 | 以孝达仁:孔子“孝”的“真精神”及其内在逻辑
“孔子讲堂”里用“活”经典
陈姝瑾 | 古代童蒙礼仪教育
白奚、高专诚、马小红:齐文化、齐法家与儒学因素、法家之“法”
孔孟思想中的“美好生活”
纪念费孝通先生诞辰114周年 | 孔林片思
张国刚 | 从“初次大分流”谈到中西文明的走向
“五经七典”——当代儒学范式的核心经典系统
分类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原创标签
时事
社会
财经
军事
教育
体育
科技
汽车
科学
房产
搞笑
综艺
明星
音乐
动漫
游戏
时尚
健康
旅游
美食
生活
摄影
宠物
职场
育儿
情感
小说
曲艺
文化
历史
三农
文学
娱乐
电影
视频
图片
新闻
宗教
电视剧
纪录片
广告创意
壁纸头像
心灵鸡汤
星座命理
教育培训
艺术文化
金融财经
健康医疗
美妆时尚
餐饮美食
母婴育儿
社会新闻
工业农业
时事政治
星座占卜
幽默笑话
独立短篇
连载作品
文化历史
科技互联网
发布位置
广东
北京
山东
江苏
河南
浙江
山西
福建
河北
上海
四川
陕西
湖南
安徽
湖北
内蒙古
江西
云南
广西
甘肃
辽宁
黑龙江
贵州
新疆
重庆
吉林
天津
海南
青海
宁夏
西藏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日本
新加坡
英国
西班牙
新西兰
韩国
泰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缅甸
菲律宾
马来西亚
越南
荷兰
柬埔寨
俄罗斯
巴西
智利
卢森堡
芬兰
瑞典
比利时
瑞士
土耳其
斐济
挪威
朝鲜
尼日利亚
阿根廷
匈牙利
爱尔兰
印度
老挝
葡萄牙
乌克兰
印度尼西亚
哈萨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希腊
南非
蒙古
奥地利
肯尼亚
加纳
丹麦
津巴布韦
埃及
坦桑尼亚
捷克
阿联酋
安哥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