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更多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孔孟思想中的“美好生活”
文摘
2024-11-03 09:03
山东
什么构成了“美好生活”?通常人们认为,像财富、地位、名誉、健康之类的事物对于美好生活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孔子和孟子挑战了这一传统信念,他们坚定地认为,即使我们拥有了这些事物,但如果缺乏道德,我们的生活依然不会美好,道德才是构成美好生活的前提基础和必要条件。
道德是美好生活的基石
孔子并不否认人们追求财富、权力、名誉以及生命健康的欲望的合理性,不同的是,他认为这些欲望的实现应当受到道德的约束和引导。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渴望富贵、厌恶贫贱是人的自然欲求,但不同的是,有德之人能够控制这些欲望,让这些欲望服从道德的理性要求,并通过道德的方式去实现它们。否则即使生活在贫困中,有德之人也能坦然接受。“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如果富贵得自不义,其价值如同浮云般轻而无物。当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应:“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论语·学而》)他既肯定了贫贱时不卑不亢、富贵时不骄不躁的生活态度,又高度赞扬了在贫贱中乐观豁达,富贵时喜好礼仪的生活态度。
孔子不仅是这样说的,他也是这样做的。他本来完全可以接受君王的高官厚禄,过上锦衣玉食的美好生活。但他宁愿选择颠沛流离、“惶惶如丧家之犬”,也要坚守自己的道德信念和政治理想。当卫灵公询问他关于军事的问题时,孔子淡然回答:“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论语·卫灵公》)第二天便离开卫国,继续他的旅程。在陈国断粮时,弟子子路因饥困而愤愤不平,质问孔子:“君子也会陷入困境吗?”孔子答道:“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贫穷而有德的生活要好过富贵而无德的生活。反之,如果失去道德,即便这些非道德的欲望满足了,生活也不会美好。桀纣贵为君王,却陷于声色犬马的糜烂生活中,最终走向了自我和国家的毁灭。
不仅富贵不及道德重要,就连生命亦是如此。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当求生的欲望与道德发生冲突时,前者应当让位于后者。孟子对此论述得更加明确:“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有德之人不同于无德之人的地方并不是有德之人没有求生的欲望,而是有德之人对道德的欲望超越了对生命的欲望,做到了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因为“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尽心上》)生命的长短并不是决定生活质量的关键,真正重要的是通过修身养性达到安身立命的境界。
孟子告诫我们,宁可一贫如洗,也不能过没有尊严的生活。他说:“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孟子·告子上》)对这位饥肠辘辘的乞丐而言,获得食物能够让他的生活变得更好,但是他却拒绝了别人的施舍,因为施舍者给他食物的方式羞辱了他的尊严。他对过有尊严的生活的渴望比他过吃饱饭的生活更强烈。孟子借此提醒我们,如果连乞丐都能坚守做人的尊严,那么普通人又有什么理由为了追求一己之私利而出卖尊严呢?
道德与生活之乐
在孔孟看来,道德之所以是美德生活的基础首先在于,道德带来的快乐比这些非道德之物带来的快乐更为深刻、持久,一旦人们体验到了道德的“美好”,就不会再去迷恋非道德之物的“美好”。
颜回就是这样的例子。在常人看来,他的生活与美好一点都不沾边,但孔子却赞叹不已:“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颜回在极度贫困的生活中仍然坚守仁道,还能够怡然自乐,这是因为他从心灵深处真正体验并享受到了道德之乐,这种境界是一般人不能达到的。
坚守道德能够让人获得内心的安宁、舒展和喜悦。孔子说:“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孟子说:“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当一个人反省自我,并确认自己在良心上无亏欠时,内心自然会感到安宁、坦然和喜悦。“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小人虽然可能也会享受到不义之财的快乐,但或被一己之得失困扰,或因不义之行而恐惧,终究失去了享受来自心灵深处的道德之乐的机会。
孟子将这种道德之乐区分为三种,分别来自家庭、伦理和教育:“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这三种快乐是道德满足后带来的心灵上的愉悦。这种快乐无关乎财富、权力、名誉这些外在之物,已经超越了做君王的快乐。“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尽心上》)一切所需皆内在于自己,经自我反省后的良心上真诚和踏实的快乐,远非物质感官的享乐所能比拟。后者是动物也能享受到的快乐,而前者是只有作为人才能享受到的快乐。
道德与生活自主
拥有道德,意味着我们能否拥有美好生活主要取决于我们自己;而诉诸外物,意味着我们将生活的自主性交给了不可控的外部世界。
孟子说:“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孟子·尽心上》)能够求则得之的事物是仁义道德,不能求则得之的事物是财富、权力、名誉等外在之物。前者的获得不受外在环境的影响,完全依赖于自己的意愿和努力,就像孔子说的“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而后者的获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在的客观因素,非人力所能控制。所以,如果我们将美好生活的实现完全寄托在这些不可控的外部事物上,我们就会失去对生活的主导权,成为外在事物的奴隶;反之,如果我们专注于自身的道德修养,我们便能真正掌握自己的生活,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
道德之所以是内在于我,是因为它是天赋予我的,而其他外在之物是人赋予我的。“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孟子·告子上》)天赋于的事物比人赋予的事物地位更为尊贵、更值得追求。然而,当今之人却为了追求“人爵”而放弃了更为尊贵的“天爵”,是因小而失大。所以,孟子提醒我们,我们更应该将注意力集中在道德的坚守和培养上,而不是一味地追逐财富、权力等外在事物。这样在任何环境下,我们都有能力过上美好生活。
道德与生活意义
虽然孔孟也说,拥有了美德,外在之物会自然随之而来。但是孔孟从没有将追求外在之物视为生活的终极目的。相反,这些外在之物只是成就道德人格的手段,拥有它们将更有利于人们去做道德之事,成道德之人,过上道德的生活。
孔子提倡人们组建家庭,生儿育女,是因为家庭为人们提供了培养孝悌美德的机会,让我们有机会成为儿女、父母、夫妇等角色;孔子鼓励学生“学而优则仕”,是因为学生获得一定的政治权力,才能有机会在更广泛的社会中推行“仁道”;财富充裕,能为美德的养成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寿命更长,有足够的时间将自我的道德发展得更为成熟和完善。所以,外在之物是成就道德生活的手段。
孔孟坚信,每个人都具有实现美好生活的潜能。阻碍我们过上美好生活的主要原因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来自我们自身。冉求对孔子说:“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孔子回应道:“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汝画。”(《论语·雍也》)孔子还感慨道:“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论语·子罕》)大多数人可能也有道德欲望,但这些欲望的力量往往不如他们对财富、地位、美色的追求来得强烈,导致他们难以持久地坚持道德。所以,美好生活的实现需要我们“克己复礼”,以道德而不是欲望来引导行动。
综上所述,孔孟对“美好生活”的这些洞见,为丰富和发展当代美好生活理念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中国智慧,极富启发意义。它引发我们对以往所持有的“美好生活”信念进行反思:为了过上美好生活,我们一定要拼命地去追求财富、权力、名誉这些外在之物吗,没有这些,我们就一定不会幸福吗?它也提醒我们:如果我们能够安于道德之乐,那么我们的生活质量可能会更高;如果我们将道德的追求摆在生活的首位,那么我们将更有能力抵御不可控的偶然性因素对生活的影响;如果用外在之物去成就道德生活,随着道德的成熟,我们的人生会更加“从心所欲不逾矩”。
来源:《光明日报》2024年11月2日国学版
作者:刘永春,系湖南师范大学中华伦理文明研究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文化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讲师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wMjQzOTEwNw==&mid=2247525227&idx=2&sn=700b588d7b3ba96ad4e04e8f3e9120fb
孔子研究院
孔子研究院最新动态,儒学研究与交流成果,著作刊物精彩文章推荐。
最新文章
孔子研究院海外儒学研究与传播中心2024年度工作会议举行
孔子研究院春秋讲坛之“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系列讲座”第十六期——张磊主讲《齐鲁文化的历史变迁与时代价值》
刘义峰 | 清华简与《古文尚书》真伪
万佳俊 | 青铜器铭文辨伪的历史、方法与价值
陈民镇 魏逸暄 | 新出楚简与《论语》“贤哉回也”章新知
《世界书院研究》新书发布暨“书院文化与儒学传承”座谈会举行
李润和 | 白鹿洞书院和白云洞书院的历史性管窥
张永奋 姜明宝 | 进一步推进中华文化海外传播
国承彦参加山东省代表团访问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并主持“孔子的世界·世界的孔子”文化主题展开幕式
孟钟捷 | 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世界历史意义
房伟 | 礼乐文化的时代新生
向芬 | 推动儒家文化“走出去”行稳致远
察应坤 | “文化生活”何以生发
彝伦讲堂第四讲预告|杨庆中教授主讲《儒学的变与不变》
李翠 | 厚德载物(英文版)
赵馥洁 | “君子不器”的价值意蕴
孔德立出席“家国天下”澳门历史文化体验馆揭幕仪式
齐金江参加伊儒会通成果创新转化与运用研讨会
解光宇 |《朱子家礼》中的祠堂及其意义
刘续兵 | 斯文在兹:一条文物主题游径,一场文化遗产之约
书讯 |《良治:来自儒家政治的启示》挖掘儒家文化的现代意义
习近平向2024世界中文大会致贺信
提升传统文化读物创造性转化品质
山东发布国际知名学者“齐鲁访学驻研计划” 在孔子故乡搭建东西方古典文明对话平台
丁立群 | 加强文明交流互鉴 共建人类文明新形态
春秋讲坛·孔子学术讲座第2讲:蒋重跃主讲《古代中国有没有“在场形而上学”?》
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家教智慧——《父母训练营》家庭教育工作坊举办
沈湘平 | 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
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在京举行 李书磊宣读习近平主席贺信并致辞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一行到访孔子研究院
回溯人类思想之源 发掘人类文明传统——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在北京开幕
全球学者共谱古典文明交流互鉴新篇章
习近平向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致贺信
“政教文明与天下秩序”学术研讨会在杭州举办
【预告】春秋讲坛·孔子学术讲座第2讲|蒋重跃教授主讲《古代中国有没有“在场形而上学”?》
传统文化读物座谈会暨《走进孔子》2025年选题策划会召开
“儒家五圣”丛书获评第二十六届(2023年度)华东地区古籍通俗类优秀图书
喻立平 | 儒家仁爱观及其时代价值
孔德立赴曲阜师范大学、济宁学院等驻曲高校拜访交流
鉴往知来,跟着总书记学历史 | 云梦简牍 文明瑰宝
杨赛 | 先秦礼乐文明的传承和发展
张莉莉 | 礼乐辩证法
陈景春 | 早期经典与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
孔德立赴国际儒学联合会拜访交流
董波、李长春、娄林 | 论古典学(上)
林志猛、颜荻、吕厚量 | 论古典学(下)
《一起读书,好少年》系列专题片开播
杨朝明 | 当今时代怎样读《论语》?
高珺 刘巧利 |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固本铸魂的基础工程
谷牧与孔子研究院
分类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原创标签
时事
社会
财经
军事
教育
体育
科技
汽车
科学
房产
搞笑
综艺
明星
音乐
动漫
游戏
时尚
健康
旅游
美食
生活
摄影
宠物
职场
育儿
情感
小说
曲艺
文化
历史
三农
文学
娱乐
电影
视频
图片
新闻
宗教
电视剧
纪录片
广告创意
壁纸头像
心灵鸡汤
星座命理
教育培训
艺术文化
金融财经
健康医疗
美妆时尚
餐饮美食
母婴育儿
社会新闻
工业农业
时事政治
星座占卜
幽默笑话
独立短篇
连载作品
文化历史
科技互联网
发布位置
广东
北京
山东
江苏
河南
浙江
山西
福建
河北
上海
四川
陕西
湖南
安徽
湖北
内蒙古
江西
云南
广西
甘肃
辽宁
黑龙江
贵州
新疆
重庆
吉林
天津
海南
青海
宁夏
西藏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日本
新加坡
英国
西班牙
新西兰
韩国
泰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缅甸
菲律宾
马来西亚
越南
荷兰
柬埔寨
俄罗斯
巴西
智利
卢森堡
芬兰
瑞典
比利时
瑞士
土耳其
斐济
挪威
朝鲜
尼日利亚
阿根廷
匈牙利
爱尔兰
印度
老挝
葡萄牙
乌克兰
印度尼西亚
哈萨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希腊
南非
蒙古
奥地利
肯尼亚
加纳
丹麦
津巴布韦
埃及
坦桑尼亚
捷克
阿联酋
安哥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