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时代,再没有像路遥这样拼命的作家了

文化   2024-11-17 07:03   陕西  



路遥(1949年12月2日—1992年11月17日),中国文学史上犹如流星一样的存在,他闪耀、辉煌、却也短暂。他42岁英年早逝,留给世界谜一样的状态。


作为路遥同乡、后辈的王刚、王晓飞,基于多年研究积累,并结合近年新曝光的路遥的信件、轶作、影像等史料与研究成果,创作出版了人物传记——《无法从容的人生:路遥传》。


本书以路遥人生重大节点为结构,将其一生串连,力图在时代发展的宏阔背景下,通过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拂去时间的封尘,调查真相并甄别真相,还原路遥并审视路遥,清晰生动地展现路遥的成长、创作历程与精神魅力,便于读者更进一步地了解、认识一个更为本真的路遥。


对于读者来说,这部书不仅是一部传记,更是对一位文学巨匠精神世界的深度探寻。


《无法从容的人生:路遥传》实拍图




01

终生与贫穷为伴


路遥1949年12月2日生于陕北清涧县,原名王卫国。他的家庭人数众多,父母目不识丁,有五个儿子,三个女儿。父亲用钢铁双肩,挑起了全家十口人的生活重担。


为了生存,在路遥七岁时,父亲就决定将这个长子过继给他的哥哥、远在延川县的王玉德。


路遥一直在伯父家度过了他的学生年代。伯父和伯母是不想让路遥上学的,他们一心想在土地里养大这个孩子,让他在未来接替伯父的班。


但是路遥为了证明自己,他参加了考试,从一千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可伯父无力再供他上学,就找来劳动工具,让他砍柴、放羊。



他愤愤地把绳子、锄头扔进沟里,通过与家里谈判,最后家里人勉强答应每月给他25市斤粮票。每次当饭不够吃,他在学习完后,就在野地里找乱七八糟的东西吃。


这段饥饿和屈辱的经历对路遥的人生和创作心理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困难的日子里》《平凡的世界》等都有作者本人的苦难身影和辛酸烙印。我们可以字里行间感受到那段时间的可怕的生活窘境以及少年路遥独特的心理历程。


1973年,路遥作为工农兵学员被推荐上大学,但是北京师范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都不敢要他,最后延安大学中文系的领导申沛昌冒着风险拍板,路遥才迈进了大学校门。


路遥的养母李桂英老人说:

“儿子上大学前靠家里,上大学后靠的是林达,林达是北京人,家里境况好,在经济上给了儿子很多接济,就连背到学校里去的被子和褥子,都是林达给准备的。

路遥的《人生》在全国获奖时,他那时身无分文,连他到北京领奖的路费都是给四弟王天乐(当时《陕西日报》记者)借的。


路遥在陕北农村有两个家。四个生身父母和养父母,还有众多兄弟姊妹,这些都需要他一一的帮扶和赡养。


路遥曾与朋友说过,《平凡的世界》那点稿费,还不够他那几年抽烟的钱。最后茅盾文学奖的奖金除了应酬文学界的朋友,就是还债。




02

从《人生》之后的困顿到沙漠誓师


1982年,路遥的小说《人生》在《收获》杂志发表,同年获第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获奖后,路遥成为“在广场上生活”的公众人物,生活节奏被彻底打乱了。

    

《人生》走红后,社会上还有一种论断,认为它是路遥不能再逾越的一个高度。路遥也非常清楚,《人生》是自己创作难以逾越的横杆。


《人生》走红时,路遥才三十出头,正处于精力旺盛的文学创造期,他怎能躺在功劳簿上享受余生?


路遥和贾平凹、陈忠实等在一起

    

路遥很担心,他最长的作品就是十三万字的《人生》,这充其量是部篇幅较大的中篇小说。他缺乏长篇小说创作的经验。


而长篇小说尤其是多卷小说的创作,既需要文学才情,更需要不懈的坚持;既需要合适的创作技巧,也需要合适的题材。


长篇小说是一位作家胆识才力与意志力的综合体现。


对此,路遥十分清楚。他不愿躺在成绩簿上生活,他认识到,“如果不能重新投入严峻的牛马般的劳动,无论作为作家还是作为一个人,你的生命也就将终结”。


《人生》剧照


1984年,电影《人生》获第8届中国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后和剧组人员在一起


于是他决定到毛乌素大沙漠去走一遭,在那里进行自己新创作的“誓师”。


毛乌素大沙漠在陕北的北部,与蒙古高原相连接,天然地形成了中国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分界线。路遥自从年轻时到过毛乌素沙漠后,他就迷恋上这里的一切,对毛乌素沙漠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路遥(右二)与作家朋友毛乌素沙漠


路遥眼中的毛乌素沙漠,是其观照自己生命质量的一面镜子,每当面临命运的重大抉择,尤其是面临生活和精神的严重危机时,路遥都会不由自主地走向毛乌素沙漠,在那里补充生命的能量。


路遥明白,这次到毛乌素沙漠不仅仅是朝拜,更是要在那里郑重宣誓,告别过去,开启未来

    


他认为,“只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有可能成就某种事业”


这次沙漠誓师,是1983年的事。之后,路遥便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创作长篇小说的准备工作中去了。


五年之后,一部百万字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问世了,并于1991年荣获中国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路遥终于向文坛证明,他是可以超越《人生》这座高峰的!




03

“ 他妈”的文学


上世纪80年代,生活条件与经济条件本来就不好,路遥说:“我这十几年来吃的都是猪狗食,干的都是牛马活。”


可想而知,他是在多么恶劣的创作环境中为文学而燃烧生命的!


在1991年的时候,《平凡的世界》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路遥将消息告诉在延安富县采访的弟弟时,电话两端的兄弟,很长时间没有说话,心情都很复杂。


接着路遥说他钱不得够,需要弟弟为他想法筹借一笔钱去北京用以领奖买书等事用,无奈之下路遥的弟弟(天乐)敲开了时任延安地委副书记冯文德办公室的门,听了天乐的话惊呆了这位副书记,他出门去找到5000钱。


离开西安去北京领奖前,天乐从延安赶到西安将怀揣的5000元钱直接送到路遥手中,对路遥说:你今后再不要获什么奖了,人民币怎么都好说,如果你拿了诺贝尔文学奖,去那里是要外汇的,我可搞不到!


最后,路遥只说了一句:“他妈”的文学!


拿奖之后回到西安,贾平凹来向他庆祝。路遥说,你猜我在台上想啥?贾说:想啥哩?他说:我把他们都踩在脚下了!



贾平凹曾这样评价路遥,“他是一个强人。强人的身上有他比一般人的优秀处,也有被一般人不可理解处。他大气,也霸道,他痛快豪爽,也使劲用狠,他让你尊敬也让你畏惧。”


点击下图,即可拥有

签名本《无法从容的人生:路遥传》

👇

《无法从容的人生:路遥传》  

作者:王刚 王晓飞  

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10月



04

欲说不得的婚姻问题


1970年夏,曹谷溪以路线教育积极分子的名额,调路遥到通讯组培训。


1970年夏,诗人曹谷溪(右)和路遥在延川黄河畔合影 


在通讯组,路遥遇见了日后的妻子林达。林达性格单纯,文笔好。两人便谈起了恋爱。


1973年秋,路遥得以推迟一周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


延安大学中文系七三级大合唱留影(路遥,二排右四)


入学那天,他穿一身半新不旧的灰色长制服,挎黄帆布背包,“匈奴须”被仔细刮掉,脸青亮青亮的,嘴角透着微笑。他凭出色的组织能力,全票当选班长。


林达当时每月38块的工资,其中大部分支援了路遥,剩下的维持自己简朴的日常生活。


路遥与林达在北京天安门前合影


在后来路遥病危时,许多人虽然对林达心有指摘,但从未有人怀疑她这一生为路遥做过的牺牲。


本书以平视的视角与纪实的叙述,让各类史料站于台前,以路遥人生关键节点串联全书,通过路遥的童年、求学、写作、婚恋、成名及离世不同时期,展现路遥之成为路遥的人生轨迹与奋斗不息的人生精神。


如果你想了解路遥及其文学作品价值,这本书一定不能错过,路遥一生的传奇经历都在这本书里。



05

只要没有倒下,就该继续出发


路遥的生活习惯和普通人不一样,别人的早晨通常都是从早晨开始的,而他的早晨是从中午开始的。


为了创作,他几乎每天都是凌晨两、三点休息,有时甚至延伸到四、五点,完全是个夜猫子,这和我们现在的某些年轻人很像,不同的是,现在的某些年轻人是在夜蒲,而当初的路遥却是在为创作而奉献!


路遥的饮食习惯也是他的一大陋习,他为了创作,从来没按时就点的吃过饭,而且有时候甚至每天只吃一顿饭,这样的饮食习惯,造就了他身体的超负荷,对于他的生命来说,损害是极其严重的。



1987年夏,路遥写完《平凡的世界》第二部。这时,他的身体已经完全垮了,像“弹簧整个地被扯断”,只能用腿、膝盖的微小力量,跪在地板上把散乱的稿页和材料收拾起来。每吸一口气都特别艰难,要动员全身全部残存的力量。在任何地方,只要一坐下,就睡着了,打雄伟的呼噜。


在一次突然大吐血之后,弟弟王天乐陪他急往医院检查,结果是,必须立刻停止工作,才能延续生命。


但路遥并不这么想。他去了趟榆林,找一位曾给王震、陈永贵看过病的老中医张鹏举。


经过张鹏举的调理,病情稍微好些之后,1987年10月下旬,路遥又开始了第三部的创作。

正如路遥自己所说:“只要没有倒下,就该继续出发。”


1992年8月6日,路遥带了几件衣服、简单的洗漱用品和作协会员证坐火车到他熟悉的延安,肝疼剧烈,病倒在延安宾馆。


8月12日,路遥住进延安地区人民医院传染科18床,检查结果为,肝硬化腹水,伴有黄疸。延安宣传部认为必须要向作协通告病情,但路遥坚持保密。陕西省委在7月份已正式拟任他为作协陕西分会主席,但结果还没有最后公布。


但消息传开,省委很快派人来,安排他住进省城的西京医院肝病治疗中心。


虽然有医院的全力抢救,1992年11月17日早晨8点20分,路遥去世。


贾平凹说:“他是一个优秀的作家,他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他是一个气势磅礴的人。但他是夸父,倒在干渴的路上。




06

坚忍不拔之志”的作家


“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路遥就是这样一位拥有“坚忍不拔之志”的作家,敢于花六年时间创作一部“三部、六卷、一百万字”、全景式反映中国当代城乡社会巨大历史性变迁的史诗性小说《平凡的世界》。


他既敢于忍受创作过程中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苦与寂寞,也敢于迎风而立,挑战“唯洋是举”的文坛风气。



陕西人民出版社资深编辑彭莘说:《无法从容的人生:路遥传》的两位作者王刚和王晓飞的写作珠联璧合,从文本语言到气韵节奏无不绾合照应,尤其是在处理陈年资料和既有经验的过程中,他们深躬入局,点铁成金,化时间的隔膜为微妙的疏离,变语境的局限为多维的视角,从中寻觅到了一种焕然一新的运笔方式,赋予这版全新路遥传记以极佳的阅读感受。


本书作者王刚说,《平凡的世界》激励他考上大学、影响他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路遥在他心中像文学的灯塔一样,照亮了他的人生,并激励他走向了广阔的远方。


豆瓣评分高达9.8分。青年作家丁小龙认为,这部传记:”有小说家的细致,有学者的严谨,也有诗人的灵光。更主要的是,这是一部真诚动人的作品。“


路遥悲壮如山的人生故事,光焰不息的文学精神,同时代的作家和作品,新时期文学的事件与风波,坚实苍凉的黄土高原与星光闪烁的青春理想,传主的贫穷苦难与攀登文坛高峰的荣耀、辉煌都在传记中得到真实的还原与艺术的再现。


本书另一作者王晓飞说,纵观路遥一生,所走每一步都富有挑战,充满坎坷。在文学创作方面,路遥也是永不服输,专心创作。可以说,正是这种无法从容的人生和他身上这种永不服输的精神,最终造就了路遥。


青年评论家罕莫说:这部传记贯穿了路遥《人生》《平凡的世界》写作前后的谱系枝蔓,为我们完整地展现了作家路遥的童年、求学、写作、婚恋及离世不同时期的精神镜像。这为重返路遥的生活现场与文学场域提供了一种情感、一种经验、一种视角,在同类传记文学中达到少见的高度。


人生在世,难免遇到不顺心,当你处在人生的岔路口,不妨读读这本传记。


《无法从容的人生:路遥传》这不仅是一部传记,更是对一位文学巨匠精神世界的深度探寻。

作者为小镇读者提供少量的签名本,数量有限,早购早得!


识别下方图片,即可拥有

签名本《无法从容的人生:路遥传》

▼▼

书房记
书房,读书人的精神家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