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长沙,所有人都会自然地想到这是一座“网红”城市。
凌晨2点的黄兴路步行街人山人海,来这里,你一定要喝茶颜、嗦粉、吃湘菜,充满了烟火气。
但早在这座城市成为网红之前,这里便已经存在着一个震惊过全世界的元祖级网红。
湖南孩子会亲切地称呼她为“辛追娭毑”——马王堆汉墓的女主人,地下深埋2000多年,仍然保存完好,宛如刚刚下葬。
辛追刚出土时,正逢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据说他甚至想打乱行程亲飞长沙一睹容颜;
后来据说日本还想要辛追的棺液;
尼克松访华时曾提出要用珍贵的月壤交换辛追的三根头发……
气氛都烘托到了这里,去长沙,你怎么能不去湖南博物院看看她呢!
2024年是马王堆汉墓完成考古发掘50周年,各种纪念活动都相继展开,湖南博物院启动对马王堆汉墓墓坑遗址进行了提升改造,已经在5月初正式对外开放;5月17日又首次公开发布了“辛追夫人”的3D数字人形象。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阿信借着这个契机,向你隆重推荐这本新书——《马王堆考古手记》。
马王堆考古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相关的图书出版不下百种,其中绝大部分都属于考古学专著,不仅难懂价格也不便宜,面向大众普及当时发掘全貌的书极少。
这本《马王堆考古手记》的珍贵之处在于,它来自于当时发掘的重要组织者、一线亲历者的一手资料——侯良。
《马王堆考古手记》
点击书封,即可下单
对于湖南90后孩子们来说,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他是湖南省博物馆的001号讲解员,不过这是他退休之后的身份了。
在这之前,他曾是湖南省博物馆(湖南博物院曾用名)副馆长,马王堆汉墓的发掘正是在他的组织下才得以顺利展开的。从1956年到2011年去世,侯良甘于清贫,为湖南文化、文博事业默默奉献了55个春秋。
面向大众出版一本全面介绍马王堆发掘、文物故事的书,是他一直心心念念的事,在孙子侯弋的接力下,通过侯良先生留下的大量日记、手稿、档案,这本书终于得以与你见面。
50年前,马王堆汉墓的考古发掘震惊世界,这座西汉时期的“文化宝库”共出土3000多件珍贵文物,是20世纪中国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但你可能想不到的是,这些文物并没有简简单单地沉睡在博物馆里,半个世纪以来,得益于马王堆中出土的文献,中医学、天文学、哲学等研究方兴未艾,正在切切实实地在我们生活中发挥着作用……
去湖南不能不去湖南博物院,而这本《马王堆考古手记》将是你最好的观展伴侣。
“地下冒出了蓝色火焰”
可能你会觉得非常穿越,在讲述马王堆汉墓的西汉往事时,就不能不谈20世纪70年中国面对的国际局势。按照当时的部署,驻在长沙市区的人民解放军 366 医院(今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湖南省总队医院)匆忙迁入马王堆疗养院内,准备修筑地下工程。
考虑到长沙的地下水位较高,平地较难施工,所以计划在东西相连的两个大土冢内,建病房、药房和地下通道。但是前进了地下五六米的时候,忽然顶部塌方,于是工人就用棍子捅了几下,地下突然冒出了莫名的气体,而且他们发现这些气体居然能点燃,冒出蓝色火焰。由于时代的特殊性,当时的人第一感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残留下来的弹药库。但是工兵来探测了半天,没有任何发现,就这样辗转了三天,消息才辗转到了侯良先生所在的省博物馆传达室。达到现场后,侯良和文物修复专家张欣如先生立即认定这是一个古墓,要求立马停下防空洞的挖掘工作并且封住洞口。1972年1月16日,马王堆一号墓挖掘工作正式开始——即辛追夫人的墓葬。如果回溯当时的发掘情境,可能很多人都难以想象,这么多瑰丽、珍贵的文物是在极端艰难的状况下被发掘和保护的。首先是经费不足,湖南省革命委员会同意拨发掘经费只有12000元,并且中间被克扣了一半。其次是人手,在那个特殊时期留守省博物馆的人不多,每天能上阵的平均只有30 人,再加上没有经费雇请足够的工人,劳动部门又不准在农村雇工,怕影响农业生产,他们只好在市区找了20来个待业青年。没钱请人,也剩不了什么钱买工具,购置了60把锄头、50个胶卷,这差不多算是极限了。1972年4月,一号墓挖掘现场,老技工任全生提取文物最后还有天气的问题。发掘基本在春天完成,如果你是长沙人,肯定能够明白长沙的春天,几乎就没有晴天。没有办法,侯良先生想到只能到各个学校请求支援,希望每天能有一所学校派两个班的学生来协助挖掘。总共有3所大专院校和9所中学的1500人先后参与了挖掘工作。
就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马王堆一号墓才渐渐被清理了出来,露出了26张方方正正的黄色竹席,每个角上都写着“家”字。将席子揭开,一个巨大、完整的棺椁出现了,长6.72米,宽4.88米,高2.8米。这样一个完整如新的椁室出土,当然引发了各界的关注,椁室内的进一步发掘工作,也有了更多援助。在揭开第一、第二层椁板后,发现了四个椁箱,里面摆放了大量漆器、竹笥、木俑、乐器等文物。它们保存得非常完整,而且色泽如新。从1月16 日到4月28日,整个马王堆一号墓抢救性发掘正式结束。马王堆一号汉墓发掘后,经新华社报道,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轰动。后来,周恩来总理在观看关于马王堆一号墓挖掘的纪录片《考古新发现》时,看到了一号墓旁边的土冢,便指示对马王堆二、三号汉墓也进行发掘。
在一号墓的出土文物里,其实已经有不少“轪侯家”“轪侯家丞”的字样。但直到二号墓出土了刻着“轪侯之印”“长沙丞相”的两枚官印。考古人员才初步可以验证三个墓主人的身份。
毋庸置疑,二号墓的主人就是长沙丞相轪侯本人,也可以确认一号墓的辛追是他的夫人,墓中也出土一枚印章,刻着“妾辛追”。三号墓的主人,据研究人员猜测是利苍和辛追的子嗣之一,因为葬于她的足下。并且二号墓里还出土了一枚玉印,刻阴文篆体“利苍”,由此可以确定墓主姓名。好在这个家族虽然并不著名,但汉朝正史《史记》《汉书》还是有着简单的记载,在浩瀚的中国正史中留下名字和基本信息的家族历史,已经算是难能可贵了。轪,长沙相,侯,七百户。孝惠二年四月庚子,侯利苍元年。高后三年,侯豨元年。孝文十六年,侯彭祖元年。元封元年,侯秩为东海太守,行过不请,擅发卒兵为卫,当斩,会赦,国除。
轪侯的职位是长沙国丞相,有700户食邑。孝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是利苍封侯的第一年。高后三年(公元前 185年),是利豨继承侯位的第一年。孝文十六年(公元前 164 年),是利彭祖继承侯位的第一年。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 110 年),已经是司马迁生活的时期了。当时的轪侯利秩是东海太守,他行军经过某个地方时,没有请示上级就擅自指挥士兵进行护卫,按照律法应当被处斩,但是遇到了大赦,只是被剥夺了封地和封号。也就是说从孝惠二年到元封元年(公元前193 年到公元前110年 ),轪侯家族存在了83年。《汉书》记载得稍微详细一点,我们可以从中推出利苍一族是江夏郡竟陵县人,也就是今天的湖北天门市境内。首先以辛追夫人保存得极为完好的一号墓为例,整个木椁没有一颗钉子,全靠榫卯结构搭建而成。最大的一块侧板,长 4.88 米,宽 1.52 米,厚 0.26 米,重约 1.5 吨。据推测要直径为2米以上的大树,才能做出这样的侧板,可以相见这个家族有多豪。要看真正的硬实力,还得是陪葬的俑。俑代表的就是佣人,被带到地下继续服侍墓主人。一号墓就有 162件木俑,三号墓有 104 个,总计 266 个。根据三号墓出土木牍的记载推测,当时轪侯府邸中实际佣人多达867人。
一号墓的 48 个竹笥中有 30 个装了食物,三号墓的 52 个竹笥已经腐坏,但从竹笥上的木牌可以辨认出装食物的有 40 个。当时考古人员掀开盖子,看到里面完好无损地保存了藕,非常惊奇,立马拍照。殊不知这些藕早就腐坏、氧化了,只是在墓中保持了原来的形态,一动就立马变成粉末。地质专家说,这些在墓中维持原态的藕,证明长沙地区自古到今都没有很剧烈的地质运动。
一号墓中还有一个竹笥里放着 40 个鸡蛋,蛋黄和蛋白已经干成了纸一般的薄片。从中我们也能窥探出,这该是一个何等的“钟鸣鼎食”之家。
马王堆,复现大汉美学荣光
不同于其他王侯级汉墓,马王堆汉墓的下葬年代在西汉初年,按照当时的薄葬规定,墓中基本没有出土金、银、铜、玉等贵重材料制作的文物。但其珍贵之处在于,其中保存了大量竹木、丝织品等极具历史价值,且极难在千年的埋藏中完好保存下来的文物。每每去到湖南博物院,看到马王堆出土漆器的人都会发出这样一句感叹,怎么像昨天做好的一样,如此锃亮鲜艳?但事实上,这些漆器并没有经过翻新。马王堆一号墓出土漆器 184 件,三号墓出土漆器 316 件,加起来正好是 500 件,其中保存完整的有492件。其中的头等重器就是双层九子奁,竹简上称之为“九子曾检”,出土于一号墓,是辛追的化妆盒。
整个器身分为上下两层,表面呈黑褐色,刷了一层极薄的金粉,里面也加了一点银粉,称为清金漆,再用油彩绘上黄、白、红三色云气纹,看上去非常雍容华贵。辛追作为一代贵妇,她的陪葬品里自然少不了衣服。在她的1300多件陪葬品中,光是丝织品就有150多件,比重超过了1/10。比如,黄色对鸟菱纹绮地“乘云绣”,这种衣料选用朱红、棕红、橄榄绿灯丝线,以锁绣法在绮地绣出漫天流云,因其云气中隐约可见凤鸟,所以称为“乘云绣”。
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50多件衣物中,3件襌衣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其中有2件素纱襌衣,一件是直裾,保存完整,另外一件是曲裾,残破。
侯良说,当时特别拜托南京云锦研究所等单位复制素纱襌衣,但是无论怎样制作,重量就是超过原件很多。最后发现,问题出在蚕丝上,因为蚕进化了,且现代的气候比古时候热很多,所以桑叶纤维的粗细就不同,蚕吐出的丝也就重了。他们从养蚕开始介入,终于制出了重量相当的仿品。T形帛画毫无疑问也是马王堆中的顶级国宝,一号墓和三号墓中各出土了一幅。
但同样为丝帛制品,与名声赫赫的T形帛画相比,有一类文物的文化信息更为重要,却不太为大家熟知。那就是马王堆三号墓中出土的12万字帛书,这堪称是一座地下图书馆,某种程度上改写了我们对中国历史的认知。其中出土的医书、《引导图》等,直到今天仍然对我们发挥着现实的作用。帛书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就是堪称失传秘籍的《老子》甲、乙本。《老子》是先秦道家学派最为重要的作品,相传作者是李耳,之所以有《老子》甲、乙本,是因为两个版本的字体不同。甲本是近篆体,乙本是隶体。两个版本虽然内容相同,但是在句型结构、虚词用法、古今字和通假字方面各有特点。两个版本可能是根据不同的古本抄写的,而且抄写年代也不同。
帛书《老子》甲本
甲本不避讳刘邦和秦始皇父秦庄襄王,可能抄写于秦朝灭亡之后刘邦驾崩之前,也就是说,在下葬之时,它就已经是“古董”了。
乙本仅 仅避讳了刘邦,应该抄写于汉惠帝吕后时代。甲、乙本与现在流 传的文本在编次、文字上也都有一定的出入。
帛书《老子》甲、乙本被认为可能是最接近原著的版本。鉴于《道德经》在中国思想史中的重要地位,即便已经出土50年,关于帛书《老子》的研究也一直在持续中,从未间断。
“马王堆学”才刚刚起步……
马王堆见证了半个世纪以来,湖南省博逐步进入国家先进博物馆行列的历史变迁。环境一年比一年好,观众一年比一年多。发展到现在,湖南博物院已经成为院舍总面积超 11 万平方米的央地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侯良先生已经逝去,但精神犹存。
如果读了001号讲解员的这本《马王堆考古手记》,再去湖南博物院参观“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你必将收获一次难忘的文化之旅。
点击书封,即可下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