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倬云:要有一种远见,能超越你未见

文化   2024-05-16 16:57   陕西  



在华夏大地的版图上,长江如一条巨龙蜿蜒而过,它是我们的母亲河,在中国历史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中国古代和现代文明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长江流经中国11个省份,全长6300公里,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公里,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治中心。

同时,长江流域还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和艺术的重要发源地,对中国古代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等领域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里人杰地灵,文化名人辈出。

著名历史学者许倬云先生就是江苏无锡人,他的代表作《万古江河》的书名,就来自长江,因为他说记忆中的中国历史像长江水,江流万古不息,中国是切不断、砍不断的“江河万古流”。

作为一个在江、湖边长大,已经远离长江数十年的94岁老人,许倬云先生提到长江,总会感慨万千。如今,他把这些记忆记录在了他的新书《长江小史》中。

他说:“我的生命里,从幼年到少年,深深地刻画着长江的一切,不能忘情。”因此,他在这本为长江而做的书中,展开了一段专属于长江的故事。

人要有远见,才能超越自己所未见,要有宏大的关怀和自由的心灵,才能应对快速变化的时代。

许倬云先生的《长江小史》带领我们了解长江文明的同时,构建历史思维,打开眼界格局,从快节奏时代的迷茫困顿中,找寻未来。


许倬云的长江记忆

只要有条船,就能去到中国任何地方。

只要换换船,兴许就能遍访世界各地。

这是许倬云的家乡无锡,流传的一种说法,也是长江口东南岸的一大特色。

他记得老家前门有一条河,与街道并行,从后院出去,也能登上小船,可以转入其他河流,以至长江或海域。
因此,提到长江,许倬云说那是他的生命中与故国联系最密切的地方。自有记忆以来,它们占据了老先生有关大陆生活回忆相当大的一部分。

记忆中的长江风景甚是秀美:

“江行一路,两岸风光,如同拉洋片,从南京一直到沙市。更往上行,进入三峡,过峡要耗时一日,丰都以上缓水平流,一直到重庆。重庆是两江相夹的半岛,一边是嘉陵江,一边是长江:北岸的嘉陵江水清,南岸的长江水浊;在唐家沱清浊合流,就像“泾渭分明”一样。

那时候,从南京到沙市一路还没有桥梁。印象最深、风景最好的,是过鄱阳湖的湖口,可以看到一望无际的湖面:从长江流入大湖的,是缓和的水流。在我的印象中,洞庭湖比鄱阳湖大。冬日,分明可见五六条支流,平行流入洞庭湖,在湖口汇集为一片汪洋;及至夏日,则是一片汪洋,浩瀚无际,景色宜人。

舟行三峡,一路过滩,航程艰难危险。三峡里有五六处这样的险“滩”,每处皆是激流回转,声势惊人。滩中拐弯处,却常见静水平潭,青山绿水,两岸百尺垂藤,倒映江中,宛然是一幅幅青绿山水图。”

记忆中的长江温柔地抚育了沿岸的国人,更是无数文人墨客笔下灵感的来源:

“长江下游湖湘一带生产的米粮,可以供给半个中国使用。在过去,江南地区出产的米粮,并非经由运河北上,而是通过汉水,从沙市、老河口到襄阳、樊城运抵北方。

长江下游的庐山、黄山等地,是中国山水画和许多文学作品绝佳的题材,也是许多文人梦中的归宿之处。长江下游许多湖泊,包括故乡无锡的太湖,湖域与长江相通,包孕吴越,吞吐江海。”

因此,提到长江,许倬云先生甚至激动地说:“长江比尼罗河、亚马孙河、密西西比河都要好,相比欧洲的河流,河流覆盖的地区更大了不知多少倍。世界上就这么一条了不起的江,连黄河都不如她。”

因此,他把这样一条“了不起的江”从古至今、从头到尾做了一次梳理,长江在书中成为了一部壮丽的历史画卷,字句中尽是中国母亲河的千年传奇。


关于长江的历史

你知道多少

肥沃的土壤、温和的气候、四通八达的水路,使长江流域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在农业、蚕丝业、制造业和商业活动的相互交织下,成为中国最繁华发达的地区。

《长江小史》从最下游的扬子江区域,回溯到长江的源头,途径鄱阳湖、洞庭湖、三峡、四川盆地,直到香格里拉雪域高原,这其中涉及到的农业、建筑、艺术、文化、思想流派、神话传说等各方面的历史知识。

可以说,许先生在书中沿长江逆流而上,笔下既有历史的纵深感,又有知识的广博度。能够让我们全方位了解长江这一中国近现代最繁荣的流域之一。

例如,农业生产方面,许先生介绍道,国内最早的栽培稻,就是在鄱阳湖和洞庭湖的沼泽地区,距今甚至不止万年。自古以来都有“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长江中游若是大丰收,则普天之下无饥民。

文化方面,许先生在书中提到,长江中游地区,是古代道教的发源地,许多重要的道教宗派圣地也分布于此。道家的宇宙观和儒家的人文伦理,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源头。

建筑艺术方面,长江流域同样给我们保留了不少遗产。长江下游的一处有7000年历史的考古遗址,出土了多件木制建筑残骸,包括平台、整间房屋的废墟,以及完全由榫卯工艺打造的船坞。

可以看到,许先生这本书虽然称为“小史”,但涉猎广博、内容扎实,从记忆中的长江出发,饱含他对于长江的情感和关怀,可以说是关于长江历史最深情的解读。

除此之外,书中还拓展了近40张长江流域实景图、文物图和详尽的文字解说,包括历史、考古文物,建筑、船只模型,当地特色文化风貌等等,用专业、可读性强的文字解说拓展长江相关历史知识。

例如,在讲到长江流域几千年来的经济发展时,提及长江除了是我们熟知的鱼米之乡,更是蚕丝业、制陶业、铸造业全面发展的地方。真实的文物图与详实的文字解说,能够带给读者更加形象的认知。

在许倬云看来,长江不仅仅是一条河流,更是中华文明的象征。它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也承载着无数先人的智慧和梦想。它的历史和文化,是我们这个民族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长江的未来

更是无数年轻人的未来

在《长江小史》中,许倬云先生也从未来中国发展的角度出发,讲述了长江流域的发展、自然资源与人文需求、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视等问题。

思及当下,许先生说:“现代中国的发展由长江流域发端,此后这一地区一直肩负着大部分的发展任务。”例如,近 200 年来,上海发挥了港口和平台的作用,帮助中国的知识分子和企业家,将现代教育、媒体和生产方法输送到中国其他地区。

展望未来,长江流域还有更多发展的余地:“这里有中国最大的铜矿,也有相当大的铁矿储存。今天许多高科技生产都依赖资源,尤其稀土金属是很重要的原材料,长江流域的稀土金属储量,在世界上数一数二——单单这一项目,其发展余地就不得了。”

而高速发展的长江,同样面对许多问题: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相对独立的社区单元的建立、人口过度集中在大城市的问题、灾难的应对、世界性难关的承担、长江江流中的险滩等问题也都逐渐浮出水面。

许先生也对这些问题做出了自己的思考与呼吁:

我希望中国人,能够有智慧、有远见地发展长江,将自然资源与人文需求结合在一起——例如稀土金属资源,是非常有价值的原料,可以做成电池、或高科技芯片;只是在开发过程中,要注意土地和水源的污染。如果我们温柔地对待长江,她会报以千倍万倍。

无论是作为长江流域的居民、未来长江沿岸的投资者,亦或者对中国历史、社会感兴趣的读者,都可以在书中找到感兴趣的内容。

写在最后

这本关于长江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个人的回忆,更是一段关于河流、关于文明、关于传承的动人篇章。
长江,这条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河流,见证了许倬云先生从一个懵懂少年成长为一位杰出的学者的经历,也见证了更多中国人的一生,热爱与坚守。
在这本《长江小史》中,许倬云对长江的热爱和敬意,帮助我们继续探索这条伟大河流的奥秘。而传承中华文明的智慧,则是未来每一个年轻人需要踏上的征途。

点击下方图片 即可购买

书房记
书房,读书人的精神家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