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随笔 | 校园来风 | 散文游记 |
诗词诗歌 | 小说故事 | 移风易俗 |
夏云暑雨
今夏以来,天气持续高温干旱,没下过一场透雨。豫北处于大陆性季风气候暖温带地区,春天干燥风沙大,但夏季雨水丰沛。大概是环境污染惹怒了天公,今夏一反常态,半个夏天过去了,不见磅礴雨水,只有干风和炽热。
盛夏酷暑,躁热难耐,虽说“心静自然凉”,如何让人“心凉”,还需思忖。面对极端天气,我用尽各种妙招——晨曦去观赏凌波仙子般的荷花,感受苏轼的“微雨过,小荷翻”;傍晚看看灿烂如火之夏云,寻觅杜甫“夕阳薰细草”的佳境;不时地去公园漫步,听听稼轩笔下的蛙声一片和清风半夜蝉鸣……
沉浸其中,心会慢慢地清凉下来。
如果预报有雨,搁置身边俗事,奔赴大自然,置身于天赐的暑雨中,是夏季最惬意的事。
仲夏的一天,太阳一会钻进云层一会爬出天外,反反复复大半天,到傍晚时分,真是玩不动了,伴着微风下起了沥沥淅淅的小雨。
我和亲友商议后,开车去黄河滩兜风。
钱钟书老先生说得真好: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车子刚到城外,凉风就嗖嗖地从车窗扑面而来,顿感舒爽。到滩后我们找一个合适的地方停好车,就雀跃地奔向旷野。黑魆魆的黄河滩,静谧安宁,只听见河鸭和鸟雀的啾啾声。远处的岸边有几处灯火闪闪烁烁,明明灭灭,他们也许在垂钓,也许像我们一样在寻找一处清凉地。
趁着手机的亮光,我们几人信步走到黄河岸边,远远望着河面好似波平浪静,阒寂无声。距离河水四五米远时听到呼啦呼啦的波涛声,母亲河在地下潜伏着汹涌波涛的力量。近距离时,我用一只脚感知一下河水,水像丝绸般滑过我的脚面,凉爽至心底。但我深知黄河的威力,不敢长时“享受”,知趣地后退几步,静静地看着浩然博大的黄河不舍昼夜向东流去……
我们随性聊着天,不自觉地踩踩脚下柔软的沙子,踩三五下就踏出水来。蹲下细看,沙滩纹路呈东西走向,蜿蜿蜒蜒伸向天际,看似不规则其实天然有型,好似耕作经验丰富的老农在田地里打的埂,放眼而去,广袤而厚重。脚下的这片片河沙行行水渍,如自然之手,亘古不变地泼墨山水、雕凿自然。自女娲补天后羿射日以来一直在演绎过着光阴的故事。
夜幕下的天空呈青蓝色,我立在黄河水旁眺望远方,耳边一直盘旋着一首歌:不管过去了多少岁月,祖祖辈辈留下我,留下我一望无际唱着歌,还有身边这条黄河……
现在的人们为什么喜欢去偏僻山沟独居几日?去清静的湖边幽居数天?抛开游玩,还有就是修心,寻找安心处。在快节奏的当今,我们犹如木偶,机械空洞地在钢筋水泥里奔走。没有目标,没有方向,只是被汹涌的人潮裹挟着前行,常常身不由己,随波逐流。当我们偶尔停下来回眸凝视,才会惊恐地发现,现代社会以忙碌为瓦,以繁华为砖,把我们困在了充满金属摇滚和刺目霓虹的城墙里。于是,“久在樊笼里”的我们“复得返自然”,要么纷纷外逃,要么修篱种菊,要么附庸风雅般地品茗悟禅。
其实,早在1900年前,陶潜老先生就告诉后来者:心远地自偏。真正的修身修心修性,不必像作家梭罗一样去瓦尔登湖居住2年,也不必跋山涉水去寻找草甸高山和青青幽林,身边处处可修行。清代的张潮在《幽梦影》里也写道:“居城市中,当以画幅当山水,以盆景当苑囿,以书籍当朋友。”久居城中,空间狭隘,易感郁闷,总想寻点山林氛围,以画幅当山水,书籍做朋友,花草找慰藉,窄处找宽心,聊以自遣,不失为佳法。其实,能治愈自己的从来都不是外在的东西,而是内心的那份释怀和明白。
日子不慌不忙,美好一直未曾削减。人生于天地之间,应遵循道法自然规则,与天地融为一体。南边是川流不息的黄河,北边是亘古伫立的丘陵,不时地走动一下,投进大自然的怀抱,让生活慢下来,让心静下来,细碎的幸福俯首可拾。如此,方能手持烟火以谋生,且停、且忘、且从容……
雨滴逐渐密集,我们乘兴而去,尽兴而归。到家时,雨水像孩童憋屈已久的眼泪,哗哗地倾盆而下。
深夜,我听着窗外酣畅的雨声,一首小诗汩汩而出——
黑暗中我推开窗
不为望星星
不为看月亮
只为沐浴风的微凉
黑暗中我推开窗
不为迎夏雨
不为嗅花香
只为倾听蛙的鸣唱
黑暗中我推开窗
不为今日惆怅
不为来日迷惘
只为陶醉今夜的时光
作者简介
张颖,韩愈故里孟州人。孟州市作家协会理事。作品散见于《光明日报》《法制日报》《检察日报》《河南日报》《焦作日报》等。喜好花草和美食,享受一花一草在锅碗瓢盆中灵动的美意;热爱文字,期冀文字能让凡尘琐事开了花。
朗诵者简介
姚媛丽,韩愈故里孟州人,教育工作者,孟州市朗诵艺术协会会员。爱好朗读,愿用自己的声音颂扬真善美,讴歌正能量。
作者更多作品
主 管:孟州市文联
主 办:孟州市作协
主 编:王 夏
本期编辑:刘莹陶 李艳敏
文字校对:吕武成
本期排版:武荣平
投稿邮箱:mzszjxh@163.com
在线投稿:点此投稿
来稿管理:编辑管理
【来稿请留下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