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水擦“苦累”/李建

文摘   2024-08-24 06:01   河南  

栏   目   导   航
散文随笔
校园来风
散文游记
诗词诗歌
小说故事
移风易俗

















〖谷风〗第 180期




滚水擦"苦累"

周末,和妻子计划着回趟孟州,去黄河滩区瞅瞅寺上新村的美丽乡村建设。
去的路上,妻子冷不丁抖出了一句寺上村珍藏几百年,又叫响半个河洛的经典谚语“牵到寺上没有驴”。
这是寺上村的一个典故,村支部书记刘选这样说。早些年,故乡寺上村如同一个驿站,南来北往的拉煤人都会在村口歇脚,等着接车人牵来牲口拉煤出山。话说有一个牵毛驴的接车人,大冬天嫌手冷,把驴缰绳搭在操手的袖子上,一路晃晃悠悠来到了寺上,当要套驴拉车时,扭头一瞅,毛驴早已脱了缰绳,没有了踪影。懊恼地一拍大腿:“牵到寺上没有驴!”
后来,村民们把这句话演绎成了“拉到事上没有你”,意在平时敢做敢为,遇到正事却唯唯诺诺不敢做了。对于传说,可以一笑而过,但演绎出的“拉到事上没有你”却千古留存。
说说笑笑,时已中午,刘选书记邀约留下吃碗手擀面,正犹豫推让,会说河洛大鼓书的发小吕武成,掂出个冷壶:“吃‘苦累’吧?”
话音未落,一片赞同。接着又个书帽:“累死累活,不想下地干活,早上稀汤,晚上没馍,晌午一碗苦累坨。”他说这“苦累”,听着不咋起眼,可吃着堪比大都市西安的搅团。
时间不长,一盘苦累配着“浇头”端上了餐桌,哥几个唏嘘抢食,因稀罕而被吃光。几口“苦累”下肚,不知咋的,就想起童年吃苦累的情景。  
曾记得母亲有一手倭瓜花擦“苦累”的厨艺。清晨,地边的倭瓜花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或金黄或橙红,为这片土地增添了一抹绚丽的色彩。而此时,母亲就会㧟着荆篮去掐倭瓜花,准备制作一道独特的美食——倭瓜花擦“苦累”。
采摘回来的倭瓜花,带着晨露的清新,散发着淡淡的芬芳。将其洗净、改刀,与适量的青菜一同切碎,放入盆中。接着,便是那关键的步骤——烩汤。从油罐里舀出些许猪板油,倒入热锅中,佐以蒜瓣和姜丝,加入切碎的倭瓜花,汤汁滚起,倒入一瓢玉米面。趁着热气腾腾,赶紧盖上木头锅盖,让玉米面与蔬菜亲密交融,在“咕嘟咕嘟”声中,体味着彼此的存在,锅沿边“呲呲”冒出的香气,霎时弥漫在整个厨房。
片刻之后,掀开锅盖,舀出多余的菜汤,拿起筷子或小擀杖,顺时针在锅内搅动。这搅晃动作,仿佛是在与生活对话,身体的每一次扭动,都倾注着对美食的期待与热爱。若觉“苦累”粘稠,就回添一些菜汤。接着继续搅动,直到那食材变得软糯且均匀无疙瘩。
费劲的一番搅动,“苦累”终于可以出锅了。盛出一碗,热气扑面而来,那金黄的色泽宛如秋日玉米的晒场,让人心中涌起一股温暖与满足。筷子挑上一块,蘸下青椒蒜水,尝上一口,倭瓜花的丝滑,青菜的清新,玉米面的醇香,还有青椒鲜辣地完美交织,在舌尖上绽放着粗粮细作的独有精华。
一道看似简单的“擦苦累”,实则蕴含着生活的哲理。它是乡愁生活的综述,是人们在物资匮乏的岁月里,用智慧和勤劳创造出的美味,也是人们对生活的坚持与热爱的见证。
在家乡,“擦苦累”有两个版本。一种是凉水烧滚,加入面粉,盖上锅盖来捂,并适当舀出多余的水,一边搅动一边根据软硬,加水续搅。另一种就是炒菜添汤,汤滚后倒入面粉,捂上片刻开始搅拌。两种做法,苞米面、红薯面都是主角,唯独不用粘性极强的小麦面粉。“擦苦累”并不复杂,其实都离不开一个“捂”,最最关键的环节,在于“搅”的功夫。
如今生活富足,我们有了更多的选择,但“擦苦累”,依然在餐桌上占有一席之地。它不仅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种情怀,一种对过去岁月的回忆与敬意。
细细想来,“擦苦累”,它是生活的味道,是岁月的沉淀,是心灵的滋养。它用朴实无华的食材,诉说着人间的烟火与温情,让我们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都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真谛。
桌前品味“擦苦累”,仿佛看到先辈们辛勤劳作的身影,感受到了他们在艰难困苦中,乐观与坚强地生活。





作者简介

李健,笔名李建树,洛阳新安人,河南省作协会员。书香伴人生,岁月读与耕。曾在《焦作日报》《洛阳日报》《三门峡日报》《散文选刊》偶发散文随笔。

作者更多作品

山村飘香的麦仁汤/李健

岁月的背影/李健

年年槐花开/李健

      

      

         

汤红军  何金草

文字校对:吕武成

:武荣平

稿mzszjxh@163.com

在线投稿:点此投稿

来稿管理:编辑管理

【来稿请留下联系方式】

谷风投稿

谷风原创
风从谷中来,花自笔下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