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随笔 | 校园来风 | 散文游记 |
诗词诗歌 | 小说故事 | 移风易俗 |
我的文学之路
——从生活到文学
今天,我受孟州韩愈研究会和孟州作协之邀,来到故乡与各位领导和文友见面,心里非常高兴。能为家乡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是我长期以来的愿望,今天终于如愿以偿,心里非常欣慰。
孟州是韩愈故里,我们都是韩文公的后代,所以,我们有理由骄傲和自豪。同时,我们也有理由把我们的文章写得更好,把我们的文学事业搞得更好。我虽然在异乡,但一直关注着家乡的文学事业。自孟州作协成立以来,在几位主席的带领下,孟州的文学事业可以说是蓬勃发展。就全市的作协来讲,孟州作协的活动开展得最多,而且是质量最高的。我深感到王夏主席身上的责任感,深感到杨主席对孟州作家们的那份厚爱,也深感到咱们家乡文化底蕴之深厚。
我从少年开始热爱追随文学,到如今垂垂老矣,可以说和文学伴随了一生。在这长期的读书写作中,既有失败的教训,也有一点成功的经验和感悟。今天,我愿把这些与各位文友们分享。希望通过自己的发言,能为家乡的文学事业增添一点力量,给各位文友们的创作带来一点启发和帮助。
我的发言题目是《我的文学之路》。假如有个副标题的话,那就是《从生活到创作》。
一、身世与经历
我的老家是城伯镇罗庄村。据说,我们家的祖先是从沁阳的柏乡迁过来的。再早说是来自山西的大槐树。我的祖父识字断句,字也写得好,曾当过村里的教书先生,但是个农民。我的父母亲都是教师。由于祖父对父亲学习的重视,父亲在兵荒马乱中读完了高中,之后,到解放区参加革命,解放初期毕业于武汉文艺学院。毕业后任武汉市工人文工团执行导演,后来到老家工作。我从小生活在谷旦村,在那里上的小学,之后考上了五中。业余时间里,我跟着父亲学音乐,学拉小提琴。后来凭着自己的一技之长,到焦作的一个煤矿文工团当临时工,在那里拉了三年琴。高考恢复第一年,我和在焦作十一中当美术代课老师的二弟一起考上了学,从此,命运得到了改变。之后,在焦作一中、二十中、十六中等几所学校教了七年语文。后来,因为写作特长,到市政府从事文秘工作。十三年后,被组织部门安排到焦作市劳动教养管理所当政委,十年后退居二线,又五年后退休。退休时,为焦作市司法局正处级调研员。这是我身世的大致描述。
二、我之所以成为现在的我,也就是说,我是怎样成为一个作家的
(一)家庭条件
1.有一个会讲故事的老奶奶
我的老祖母不识字,却会讲很多很多的民间故事,会说很多很多的童谣,还有谚语等等。我们住的房子斜对面有个大约三分之二篮球场那么大的一个平台,夏天的时候,老奶奶在那里给我们讲故事。还有就是在冬天的被窝里,在揣着我们姊妹们的时候,都是讲故事的好机会。老奶奶讲老狼婆,憨女婿,讲孟姜哭长城,讲牛郎织女,讲巧嘴媳妇,讲梁山伯与祝英台。望着天上的月亮,摇着手中的蒲扇,给我们唱“月婆婆,明晃晃,开开后门洗衣裳,洗又白,浆又光,跟着哥哥上学堂……”说“歪戴帽,狗材料,娶个媳妇不下轿。下轿了,鞋掉了,公公婆婆都笑了。”
这样的顺口溜,老奶奶能说得很多很多。老奶奶还会说出“从小读书不用心,不知书里有黄金。知道书里有黄金,夜点明灯下苦心。”“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样的高雅辞章。是祖母的故事和歌谣为我幼小的心灵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打开了一个作家最重要的想象力的窗户。她的歌谣,给了我语言的韵律,教给我编故事的能力,给我灌输了我们华夏的民间文学,为我以后的创作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
2.生长在一个知识分子的,有着浓厚艺术氛围的家庭
在这里,我们自小受到了多方面的、知识的、文明的、艺术的熏陶和影响。母亲懂音乐,会开简谱,给学生们教音乐课,还会吹口琴。母亲有超乎常人的记忆力,会背很多古诗词,背小说里的精彩片断。她给我们背《老残游记》里的片断“……一路秋山红叶,老圃黄花,颇不寂寞。到了济南府,进得城来,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比那江南风景更为有趣……”父亲的书法,母亲的钢笔字,都写得规范而流畅潇洒。母亲的毛笔字,是我们班里大字课的仿影。她的钢笔字是我所见到过的女性里,写得最好的。就那些达官贵人,也是比不上的。父亲也给我们讲故事,他讲的不是民间文学,而是古今中外的经典小说。讲《约翰克里斯朵夫》,讲托尔斯泰的三部曲,讲《一千零一夜》,讲《鲁滨逊漂流记》等等。跟着父亲学音乐,学拉二胡、小提琴,特别是跟着他学声乐。怎样呼吸,怎样咬字,怎样寻找共鸣,怎样分析歌曲,怎样把高潮唱好等等。这些都成为了我后来进入城市的敲门砖。
(二)苦难
1.父亲被划为右派。自我记事开始,父亲就不在家,他是被划为右派后,发配远方去劳改了。长大以后,我才知道了这里面的一切。在那场建国以来最大的整风反右运动中,我父亲所在的孟县一中,有二十个师生被划为了右派。其中有两个十八岁的学生,一个是跟我父亲学唱歌的韩静荣,一个是跟美术老师倪老师学画画的张树升。后者是张丙辰的亲三叔。
2.政治歧视。因为父亲的右派问题,我们姊妹们和众多的“黑五类”子弟一样,被剥夺了所有的政治权力。不准上高中,不能当兵,不能进城当工人,不能当村干部,不能当民办教师,更不能被推荐上大学。我们姊妹四个,除了三弟,父母找关系勉强上了高中以外,其余都没有上过高中。在农村里,我们干着最重最苦的活儿,得着最少的工分。在父母亲的影响下,我读完了村里所有的书,还曾去正温叔叔家找书读。我听说他有《三国演义》,就向他借。他说没有我不信。他没法儿了,打开他装书的小箱子叫我看,真的没有。便拿了一本李白的传记,生吞活剥地读。也不知从哪儿借了一本《唐诗三百首》,我全部抄了下来。去姥姥家走亲戚,见到了一本油印的大学语文讲义,如获至宝,带回家来看。在那本讲义里,我第一次读到了《岳阳楼记》,读到了《落花生》《长江三日》等著名文章。
3.出路。为了能有个出路,我在家拼命练琴。二弟则跟着父亲的一个朋友学画画。有一次征兵时,带兵的要把我们带走,因为父亲的右派问题没有走成。二弟画画很有天赋。村里的用电知识宣传画,都是他画的,经常被县文化馆抽去帮忙。一次他去县文化馆时,开封师院的丁中一老师来县里招收学生。屋子里坐着一屋年青人在画素描。文化馆的人对我二弟说,你也来画吧。二弟搬了个凳子坐在一边画。最后,那些来学画的,丁老师一个没相中,唯一相中了二弟。可是回家后,小队长不在证明上盖章,二弟失去了上学机会。我听村里的知识青年说,焦作有个叫田亦农的拉琴老师,便一个人骑车带着琴去焦作找他。到了半路,下起了雨,我脱了衣裳裹住琴。就那样冒着雨,到了矿务局家属院,一个门一个门地问,在昏黄的路灯下,打听到了田老师的家。田老师看到浑身湿淋淋的我,就收下了这个学生。我在家练琴时,为了怕小队长听见,把棉花塞进琴肚子里。无论是夜里去地里看场浇地,去外地做工,我都带着琴,有了一点时间就拿出来练习。
(三)改变命运的几次考试
在我的一生中,有几次关乎我命运的考试。
一个是小学考初中,我在班里一直都是年龄最小的学生。当时,父母亲说我年龄小,怕我考不上,想让我再留一级,我不愿意,坚持要考。后来我考上了。
二是高考。高考恢复时,我在一个矿上干临时工,我二弟在焦作十一中当代课老师,我们凭着自己仅有的一点成绩,都考上了大学。来焦作监考的开封师院老师,还是那个丁中一老师。当时,新乡地区报考开封师院美术系的六百多个考生只录取了我二弟一个。我考上了焦作师范。我在矿上时没地方住,没饭票,考上学后彻底改变了命运。当时,我们家同时考上了两个,在县里引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轰动。我们村的几十个知识青年没有考上一个。他们把原因归结为他们的老人不是右派,假如是右派的话也会考上。当时有人问我父亲是怎么教育我们的,父亲说我们最能吃苦。
三是参加大专班的学习考试。当时我在焦作十六中教书。市里成立教师进修学院,培养大专学生。我们学校去了几个老师,校长却不让我去。晚上我找到邓校长家,说非去不可。后来邓校长没法了,说你们几个都去考试吧,谁考上谁去。后来我考上了,脱产二年,获得者了大专文凭。
三、几点感悟
(一)广泛阅读。影响我命运的几本书与我的苦读生涯。
(二)拥抱生活。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源泉,要成为一个生活家。
(三)勤奋和执着。要坚持记录生活日记。外孙成长笔记,妻子住院笔记,抗疫笔记等,目前已出版了十八部书,总共大约五百万字。“为一事来,做一事去。”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讲,他的最大财富就是时间。
(四)苦难是作家最大的财富。
(五)要用生命来写作。
(六)真正的作家艺术家是背负使命而来的。
(七)作家拼的是什么?
1.生活积累(矿藏);
2.才华;
3.勤奋(作家是写出来的,是用作品来说话的。一勤天下无难事,一懒人间万事休。天道酬勤。老天爷不会去帮助一个懒惰的人。反之,对于一个有追求勤奋的人,老天爷想方设法地在帮助他,为他的成功创造条件。);
4.人格(人格比能力更重要);
5.健康(尽可能地延长自己的艺术生命。如王蒙、马训途等)
(八)作家的写作来自童年的暗示。作家最终都要回到自己的童年。不要担心别人说你写了自己的家庭和自己,其实作家写的都是自己。无论他写的是什么题材,其实都是自己。自己的情怀,自己的人格,自己的价值取向。
(九)作家要用自己的头脑考虑问题。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不要追风赶潮。
(十)要善于谛听心灵的呼唤。
(十一)要学写小说,特别是长篇巨制。因为它是航空母舰,大国重器,现代战争全靠它来解决问题,也是最能展示才华展示毅力展示精神的舞台。有很多写诗歌写散文的作者,后来都转向了小说。比如乔叶,文联的杜永利等等。最能代表一个地区文学水准的,还是小说创作,特别是长篇小说的创作成就。还因为那里有气象万千,云蒸霞蔚。有江山社稷,世道人心。有沧海桑田,世态炎凉。有波飞浪卷,大河奔流……
注:此文为作者4月27日在孟州市作家协会和韩愈研究会共同举办的文学交流座谈会上的发言提纲,发表时有删减。
杨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焦作市作协原常务副主席,焦作市小说研究会首任会长。著有小说、散文等各种文学作品近20种,500余万字。其中长篇小说《危栏》在《莽原》和《大河报》全文连载,与《危崖》分获河南省第七届、第八届“五个一工程奖”。长篇小说《拿钱说事(首部)》在《焦作日报》全文连载。获《莽原》文学奖,焦作市优秀文学作品奖等奖项十余次。
主 管:孟州市文联
主 办:孟州市作协
主 编:王 夏
本期编辑:汤红军 何金草
文字校对:吕武成
本期排版:武荣平
投稿邮箱:mzszjxh@163.com
在线投稿:点此投稿
来稿管理:编辑管理
【来稿请留下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