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史研究|耿 坤:《沦陷华北与“燕影”序曲——燕京影片公司成立若干问题之考证》

文摘   电影   2024-11-15 10:00   北京  


沦陷华北与“燕影”序曲

——燕京影片公司成立若干问题之考证



耿 坤
‍‍‍‍
南京艺术学院影视学院讲师、2019级博士研究生

本文选自《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0年第10期“中外影史”栏目。如需转载,需经本刊编辑部授权。

摘 要:在中国电影史上,燕京影片公司是一家被忽视的经营主体,本文意欲对其成立时间、早期制片活动及停业与重组做出基于史料钩沉基础上的考证,旨在重勘“燕影”史实。与此同时,将研究视角置于以北平为中心的华北地区,旨在补足具有差异性与复杂性的沦陷电影研究版图,也为进一步探究地方社会作为文化现象的“京剧电影热”提供必要的铺垫。


关键词:燕京影片公司 京剧电影 伪华北电影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电影业

  

沦陷时期,以北平为中心的华北电影难逃被纳入日伪合流统治秩序的厄运。在这片失序、混沌的“灰色地带”(Grey Zone)中,以《孔雀东南飞》《御碑亭》《十三妹》《盘丝洞》《红线传》等为代表的京剧电影一度掀起地方民众的观影热潮,为沦陷时期华北电影文化增添了一抹耐人寻味的民族色彩。1942 年,日本《映画旬报》认为华北的京剧电影形成了与“上海和满洲不同的、有华北特色的电影文化”[1] ,以至于“让一直以来依靠满洲、上海提供电影的华北界,开始反过来制作可以向这些地方输出的娱乐电影。这样看来,这是华北史上划时代的现象”[2] 

由此可见,我们有必要重探华北地区作为文化现象的“京剧电影热”,不过,笔者感兴趣的是,以上影片几乎全部出自一家名为燕京影片公司(以下简称“燕影”)的制片机构,这究竟是一家怎样的公司?为何执着地进行京剧电影的摄制?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中,对“燕影”的一句话介绍仅提供了如下信息:第一,公司成立于 1941 年 2 月;第二,是伪华北电影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电”)的附设公司;第三,表面上由中国人创办;第四,专门拍摄戏曲故事片。[3] 那么,“燕影”产生的背景如何?具体成立于何时?能否断定为“华电”的附设?专拍戏曲故事片一说准确与否?乃至于京剧电影在沦陷语境中,究竟扮演着怎样的文化角色?这些问题,先在史述无法给出令人满意的回答。

时至今日,沦陷时期的电影研究已成为显学,将研究视角置于以北平为中心的华北地区,旨在补足具有差异性与复杂性的沦陷电影研究版图,也是进一步探究地方社会“京剧电影热”的必要前提。与此同时,对“燕影”史实的重探,为电影机构史研究增添一个被忽视的经营主体。

根据现有史料,笔者暂将“燕影”分为两个阶段:1941 年成立至是年秋的停业改组为初创期,由柳龙光、裕振民、管翼贤为代表的“满系”文人发起与经营;改组后至 1945 年公司解体为第二阶段,由宗威之担任经理、于梦堃任制作部长,正是在这一时期掀起了京剧电影的创作高潮。本篇将着重考述“燕影”第一阶段业务活动。

一、“大陆电影联盟”与裕振民的电影梦:“燕影”成立之缘起

根据现有史料来看,燕京影片公司的创立成为现实,存在一个大背景和一个直接推动力——大背景是日本野心勃勃的“大陆电影联盟”计划;直接推动力是“标准的满洲人”裕振民个人执着的电影梦。

为了推动“大陆政策”,将电影纳入“大东亚共荣”计划,日本积极建立“大陆电影联盟”,企图通过电影的影响把势力伸向我国华北和华中地区以至全国。[4] 为进一步加强对华北电影的控制,1939 年 12 月 21 日,以伪新民映画协会为基础的“华电”在北京宣告成立,梁亚平当选为议长,该公司亦迅速成为华北地区电影发行和放映事业的垄断者。

那么,组织完备、实力雄厚的“华电”,斥资另设一家公司的动机何在?关于“燕影”创立的经费来源,说法大概分为两种:第一是“北京文化艺术界人士,为使电影达成文化宣传之目的,特集资一百万元,创办燕京影片公司”[5] ;第二是“以满映为后台的燕京影片公司”[6] 。两种说法虽是只言片语,但却涉及到一个关键问题,即“燕影”是否为“华电”的附设公司?笔者认为,根据现有史料来看,初创时期两者并非依附关系。

区别于“华电”管理事务几乎被日本人全盘接手,“燕影”的三位高层管理者——总经理管翼贤、协理柳龙光、顾问裕振民均为出身报人、作家的“满系”文人,“古都有些文人、新闻界、剧人、艺术家……在很早以前自开始酝酿着组织电影公司,专摄中国的古代历史影片”,裹挟着“极伟大使命”[7] 成立的燕京影片公司,使文人从事与组织电影机构成为了现实。以历史的后见之明来看,“燕影”高层无一不才华横溢,且生平颇富“传奇”色彩,历史关头的政治与道德抉择,更为其命运笼罩了挥之不去的阴霾。

管翼贤(1899—1950)系湖北蕲春籍人,早年负笈日本,回国后先被《益世报》聘为驻北平记者,1928 年创办《实报》,发行量广,有“小报中之权威者之称”。“七七事变”后辗转济南、汉口、香港等地,后任武德报社社长,1940 年出任伪华北政务委员会情报局局长、中华新闻学院教务长,“燕影”正诞生于此时段。柳龙光(1911—1949),是“文坛鳞爪”梅娘之夫,曾做过“满洲国”《大同报》《中文大阪每日》的记者和编辑,1941 年离任来京参加“燕影”。

对“燕影”而言,裕振民(1914—1990)是一个尤为关键的人物。裕氏系辽宁沈阳籍人,因是满清皇族后裔,对民国政府怀抱敌意,根据研究者张泉的分析,认为裕氏最初便跻身“满洲国”殖民体制,为傀儡政权服务,并称之为“标准的满洲人”。裕振民不仅文学活动甚繁,对于电影也心怀热情,在担任“燕影”顾问以前已经有两段电影经历,他曾任职于“满映”,担任影片《七巧图》《黑海航程》《爱之路》等编剧,1938 年,与日本人合资在北平南河沿 21 号成立了一家华北电影公司,并担任总经理一职。裕氏先后主持招考演员、创办华北电影演员训练所,设有现像室、剪辑室、放映室、调音室、录音室、机械室、暗室等处。三个月后,华北电影公司处女作《更生》出品,很快进行了第二期演员招考并筹拍新片《小凤》,为巩固基础,公司还打算把资本从 25 万元追加至 250 万元,拟成为华北唯一巨大的制片所。[8] 

正当裕氏企图在影界大展身手之际,影片《更生》却在送到天津上演时“受到了炸弹的洗礼”,更为致命的打击是裕振民口中“第二年统制公司的出现”,“假如私人制片公司的作品是五万元的成本,但统制公司只给你配给上演费两万元,那你只好认赔三万元,以外别无办法”[9] 。就这样,华北电影公司在新的游戏规则下因经营亏损结束了短暂的生命。

华北电影公司的失败并未让裕振民退缩,1941年初“于电影素极爱好,对编剧曾潜心研究”[10] 的他在百万集资的“燕影”面前,再一次执着于他的电影梦,以顾问的身份加入“燕影”。当然,我们不能武断地说没有裕振民就没有“燕影”,但从“燕影”日后的诸多理念来看,的确与华北影片公司有无法割舍的相似之处。

二、“华北新艺术婴儿诞生”:“燕影”的成立与开幕

如前文所述,在现有影史记载中,“燕影”的成立时间均被记载为 1941 年 2 月,不过笔者发现,早在 1941 年 1 月 15 日,就曾以“燕影”的名义召开过一次“旧剧改编电影座谈会”,主席恰为总经理管翼贤。那么,这是否意味着“燕影”的实际成立时间更早?不过,刊登在 1941 年 3 月 5 日《晨报》的一则新闻又传递出另外的信息:

自上次举办“旧剧改编电影座谈会”后,已聘管翼贤等帮同筹备一切,凡京市著名之电影专家,戏剧研究家,以及音乐家均礼聘参加工作,将于十日左右即可正式宣布成立云。[11] 

以上新闻虽未明确“燕影”成立的具体日期,但结合演员招考消息中“在未成立之先,即以严正的态度召集名家举行座谈会”[12] 的表述,可以确信 1941 年 3 月公司仍未“正式宣布成立”,同年 2 月成立之说不置可否,不过其作为经营主体,在是年1月甚至更早便已存在。

1941 年 3 月中旬,“燕影”正式宣布成立的消息并未见诸报端,倒是发布了一则演员招考的启事,报名地点设于北京西长安街 32 号公司筹备处,报名时间为 3 月 15 日至 22 日。“筹备处”之设,不仅表明“燕影”仍在筹备状态,证实其尚未正式成立的事实。那么,“燕影”究竟正式成立于何时?

1941 年 4 月 1 日,结束演员招考的“燕影”制定了新计划,“基本演员定四月十日起,开始训练一个月,授以舞台实际常识,六月初旬即可正式拍片”,公司的成立事宜也再次提上日程,“定于四月十五日正式成立,并举行开幕式招待各界”[13] 。不同于以往开幕时间的语焉不详,此次声明颇为具体。

这一时期,公司除了充实力量,也在积极寻觅办公场所,4 月 2 日迁入西城拐棒胡同 9 号新办公处,且内部一切均布置就绪。入迁新址之后,“燕影”向各方发出请柬,并首次告知公司的内部机构,笔者根据资料制图如上(图 1)。

图 1 燕京影片公司创立初期内部机构 [14]

除此,还分别设立脚本审查委员会与制成品审查委员会,对剧本与成片进行审查。从完整、系统的组织架构来看,“燕影”可称为一家经营独立的公司。摄影场的建设也在公司规划之中,据报道称“在西城新街口北建筑新摄影场,刻正迅速赶建,六月中旬即可全部竣工”[15] 。开幕之前,《晨报》刊登了“燕影”成立的宣言:

中国目前的电影界正陷于歧路彷徨的环境之中,燕京影片公司却于此电影事业日趋凋敝的客观原因下成立了。

我们有一个理想的目标,不愿把电影完全看作是一种牟利的商品,而极力发扬它本能的艺术价值;所以确定了制片方针,是要它能够大众化,艺术化。

我们没有企图填补这第八艺术园地空白的野心,但至少是集纳了多少热心艺术的中国同志,从事发扬中国艺术的工作。影片的出版,以能服务时代,有充分的社会价值为第一义,假如我们能给予这大时代里文化饥饿的群众一个正确观感,使观众从情感的反映中而能得到安慰,就已是满足了我们的抱负。

我们决以埋头苦干的精神,向既定的目标迈进,也许第一步迈得太小,或者脚部孱弱得抖颤,但是我们会从孱弱中找到健全,一步一走企图完成我们所负的重大责任。

所以我们处在现时代中便没有退缩自馁的理由,我们为了大众而努力,同时我们也虔诚地期待着爱护我们的人士,给予鼓励,指导与批评,我们在许多宝贵的教训之中,当然要加倍努力。[16] 

从“燕影”成立宣言来看,该公司将电影的“艺术价值”置于首要地位,强调所集结的是热心艺术的“中国同志”,并强调致力于“从事发扬中国艺术的工作”。1941 年 4 月 15 日上午,西城拐棒胡同 9 号的巷口高搭起一座彩牌楼,“燕影”成立仪式如期举行。

出席成立仪式的有伪政权政界、商业、电影与艺术界人士,包括伪华北政委会代表冷家骥委员、实业总署王荫泰督办代表金少伟局长、齐夑元督办代表陈班侯氏、余市长代表吴宁靖科长、伪“华电”梁亚平董事长、情报局专员小秋元,以及京城名流赵雷、李明、言慧珠等共达三百余人。仪式从中午 12 点开始,由总务部长郭觉先主持,依次由顾问裕振民报告筹备经过,总经理管翼贤朗读公司成立宣言,并由新演员冯玲开启剪彩仪式。金少伟、吴宁靖先后代读了伪华北临时政府官员的祝词之后,协理柳龙光趁致答之际再次阐明公司宗旨在于发扬大众艺术。[17] 

“燕影”成立仪式之隆重,某种程度上可说明各界对“华北新艺术婴儿”的关注。“一个是由于该公司的成立,从文化工作的华农夫,借此可以相聚一处,对于北京的未来文化界必将掀起新的波动。第二是将来出品的评价,可与满映的出品作一比较,由此满华的电影发展砥砺上将必有相当的收获,那么今后的满洲电影业应该走上一条正路吧?[18] “燕影”盛大成 立的消息疯狂奔走于报端,甚至使当时的北京市民“不能抑制的叫人奋起了欣悦与热望”,毕竟“许许多多人对自己说过:我们北京也有电影厂了,在中国的艺术上也要有我们北京气味的影片,不尽是‘海派’的天下了”[19] 

三、“影星”之造:演员招考与宣传

就目前史料来看,从作为经营主体存在到宣告正式成立,“燕影”至少历经三个月的筹备期。在这一阶段,“燕影”寻觅新址、健全内部机构、筹拍处女作,还有一项重要举措,便是着手演员招考与创立演员培训班,解决演员缺乏的困境。

1941 年 3 月 14 日,“燕影”在伪华北政务委员会机关报《晨报》刊登招考广告,计划招收基本演员 60 名、临时演员 200 名,基本演员培训周期为一个月。男学员要求二十二岁以上,女学员十八岁以上,除此之外必须具有中学教育程度。报名不收取任何费用,报名者在 3 月 15 日至 22 日间把贴有照片的履历表交至公司筹备处即可。基本演员在训练期每月发放津贴二十元,临时演员酌给津贴,经训练合格正式录用的基本演员月薪五十元至三百元,按照其工作情形酌定。

广告甫一发布,北平城怀抱“明星梦”的青年男女们纷涌而至,跃跃欲试,报名者近1600人。这家号称发扬电影“本能的艺术价值”的制片公司果然颇具专业意识,考核内容包括常识、读剧本、表情、动作等科目。为了严肃考纪,还强调所有报名者需按时“赴中南海万善殿中华新闻学校内应试,届时不到者,概不补考”[20] 

1941 年 3 月 23 日,万善殿内挤满了考生,这近 1600 人“以年龄论,二十岁上下的约占百分之八十以上,服装虽然中西互译,大部分都是各中等学校的男女学生,不分身体高低,容貌妍丑,可是举止动作,都具有电影上的作风”[21] 。经过电影、戏剧专家的两天评审,“燕影”于 1941 年 3 月 25 日发布 60 名基本演员录取名单,包括男演员 30 名,女演员 30 名。之后,又于 1941 年 3 月 29 日至 30 日公示了 200 名临时演员录取名单,其中,男演员 140 人,女演员 60 人(表 1)。

表 1 燕京影片公司首次招录演员名单 [22]

此番招考在北平城中掀起了轰动,据说爱好电影的京剧名伶吴素秋也曾派专人前往“燕影”洽谈演员之事,以偿夙愿。[23] 普通影迷错过投考时间的只能鸿雁投书恳请格外收留,希望做名演员,而这样的信件,每天平均约有五封之多,使公司当局感到烦恼,因有规章所限不能例外采取,告知影迷们只能第二期招考尽先去投考。

演员招考在北平并不鲜见,裕振民担任总经理的华北电影公司也曾进行。据笔者考证,在 1938 年 7 月 7 日华北电影公司成立前,裕振民早已从演员着手先行成立了华北电影演员训练所,考试科目方设置了“口试、笔试、人物权衡三项”[24] 。考试当天共有 300 余名男考生、50 余名女考生应试,最终各录取 20 名。无独有偶,无论是裕振民创办的华北电影公司,抑或担任顾问的“燕影”,都将演员招考置于公司开幕之先,这有别于同时代的“满映”和“华电”。笔者推测,一方面在于前者力量弱小,演员的需求更为迫切;另一方面,也在客观上为公司成立制造了声势,发挥了宣传作用。

“燕影”不仅致力于演员培训,同时出于造星的需要,有意识地制造机会让学员尽可能呈现于公众视野,保持媒体的热度,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方式进行宣传:

第一,组织演员出席重要庆典。“燕影”成立仪式上,260 名演员全部盛装出席,原本简单的剪彩仪式也被刻意分成多个环节,提前选定女演员冯玲、黄傲霜、拉兰、王莱、应畹云等为预备剪彩员;现场在向来宾介绍五位演员后,由“华电”董事长梁亚平随机抽取其中一位正式剪彩员。最终,“正式剪彩员”冯玲在簇拥中颇具明星风采地行至公司大门处行剪彩礼,可谓众星捧月,甚至因“人多道狭,记者作了两次试验,也没能到达前院观光剪彩典礼”[25] (图 2)。

图 2 “燕影”成立之剪彩仪式合影

第二,借助媒体力量“造星”。在《电影报》《三六九画报》等报刊陆续刊登《拉兰小姐访问记》《燕京影片公司第一名女演员李婷之倩影》等演员专访,为配合影片《杨贵妃》的宣传,《电影报》在 1941 年 6 月至 8 月间曾以“演员素描”为题刊登过数十篇介绍演员的文章。《燕京影片公司明星们的绰号》一文更显示了公司的“造星”目的:

大姐——实名余琇纹,举止大方,态度稳重,性情非常温柔,年纪稍大,故友“大姐”之称。

小陈云裳——原名应婉云,天真活泼,有小鸟依人之态,身体很是健美,面庞甚似陈云裳,其举动颇有陈云裳之风味,故友“小陈云裳”之名。

胖姐姐——实名李友芝,身重体胖,举动稍带滑稽,性情甚和气。

小蘑菇——实名张洁君,性情顽皮,举动甚淘气。

大包子——实名金啸岚,身体肥胖,极端滑稽,时常作出丑态,使人捧肚大笑。

美国球——实名金易龙,眼球深蓝色,举动呆笨,故得此美名。

杨小楼——原名徐锡五,善武工,面庞与举动均似杨小楼。[26] 

文章根据性格、外貌对“明星”划分出多种类型,试图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观众的审美喜好——既有“举止大方、性情温柔”者,亦不乏“天真活泼,小鸟伊人之态”者,还有“健美”体态,符合现代审美要求者,更有“极端滑稽”之“身体肥胖”者,大概定位于喜剧表演中……不仅如此,将演员贴上“小陈云裳”“杨小楼”等标签定位明星形象,吸引潜在的“粉丝”。

第三,公开日常训练。演员的幕后状态向来是公众热衷于追踪的内容,“燕影”深谙此道,于是颇有计划地主动公开。一方面,公司主动邀约记者来访,1941 年 5 月 7 日、15 日,先后邀请香山慈幼院幼稚师范学校第一、二、三年级共 64 名学生[27] 、北京市立第一女子中学高中三年级全体学生 40 人[28] ,在公司协理柳龙光、顾问裕振民和总务部长郭觉先等陪同下观摩演员的表演训练。另一方面,面对记者的突然造访,“燕影”工作人员热情尤甚,“马上出来欢迎,带记者进入他们狭长的教室里去”观看正在排练的内容,结束后“又带着记者去看新制的衣服”[29] 。在这种与社会各界、特别是媒体的主动合作与积极互动中,“燕影”形象与其说是被宣传,毋宁说这是公司在提升知名度上的主动选择,或者说培育未来市场的宣传策略。

四、首部影片《杨贵妃》的摄制与夭折

自创立以来,“燕影”是否如史述所述“专门摄制戏曲片”?在成立之初,公司公布的业务范围包括“摄制古装、时装剧片,及新闻、教育卡通(漫画)等影片附带业务,并承办摄影机及电影材料等”[30] 。显然,初创的“燕影”并没有把自己框定在所谓的戏曲电影上。

“燕影”首部作品《杨贵妃》亦可提供佐证:第一,在该片中,除饰演女主角的言慧珠是京剧名伶外,剧中其他演员鲜有戏曲功底,这对于一部有声戏曲电影而言几乎无法完成;第二,该剧的宣传定位一直是“中国古装剧片”,从未提及其与戏曲有关,如果是戏曲电影,那这一做法显然与 1942 年“开始拍制京剧片”[31] 、“《孔雀东南飞》搬上银幕决定全用京剧演法”[32] 等宣传手法难以契合;第三,更为重要的是,身为顾问的裕振民似乎并不看好戏曲电影,他认为向来是“听戏的不看电影,看电影的不听戏,并且真能够领略马连良的中国人也没有几个”,而面对戏曲电影能开拓乡村市场的说法,他也近乎悲观地强调“如果旧剧能搬上银幕的话,哪能挨到如今,恐怕是民国元年上海的电影公司大老板们早就这么干了”[33] 。至此,我们大致可以推测《杨贵妃》充其量算一部有京剧名伶参与的古装片。至于为何会出现“专拍戏曲片”的说法,恐怕还要从《杨贵妃》的失败说起。

早在公司正式成立和招考演员之前,“燕影”就已经决定首部影片将拍摄《杨贵妃》,编剧、导演均为裕振民,剧本“依据著名舞台剧《太真外传》所改编,同时考据史实,改正许多错误,更给予本剧主人翁,如杨贵妃、唐明皇等人一种新的评价、新的认识,把一般人的错误观念重新改正过来”,甚至传闻“为郑重摄制起见,本片拍摄费为十五万元,布景费一项拟用五万元,服装一项亦拟用五万元”[34] 。果然,文人对影片史学标准要求甚高,为再现“大唐盛世”,特聘请国画家吴一舸君担任考证设计工作,甚至“一杯茶之微,亦丝毫不苟且,俱详加考证其年代与形者”,“举凡服装所需即一条带子之式样、颜色都详加考证;至于道具,如宫灯、仪仗、桌、椅,以及小道具微如酒杯,无不细心设计,详为考证”[35] 

演员方面,公司聘请名伶言慧珠担任女主角,并依照剧情,从 260 名招考的演员中挑选了相关角色。为了全身心投入电影工作,彼时京剧演出邀约不断的言慧珠也做出了舍弃,“整天和燕京女演员们在一起,有时看看电影,有时在一块玩,常穿着一件拷纱的大褂,意态十分的安闲”[36] 

进行了将近两个月的排练后,影片《杨贵妃》定于“六月底开拍”,同时称,在西城新街口北建筑的新摄影场,同样可以在开拍前竣工。[37] 也就是说,“燕影”首部影片的完成,从资金、主创人员到摄影场都没打算借助任何外力,而这背后的每一个环节都将意味着实实在在的巨额成本。果不其然,仅距开拍时间公布 11 天后,《东亚晨报》第 6 版便刊登了一则消息:

关于杨贵妃影片之摄制费,外传为十五万元,兹据燕影当局宣称,即服装道具、布景费已超过十五万元,因是初创,一切用品,完全新制,而需费与日俱增,故对于杨贵妃一片全部蒇事后,预算扩充至四十万之巨额云。[38] 

如同陷入了怪圈,“燕影”首部影片的开拍时间竟如同公司成立的时间一样一推再推,先是推迟至报上所说的“七月五日”,后又到“七月十七日”,再后来干脆到了“八月十五日”。说到底,在超预算面前,《杨贵妃》开拍时间对当下的“燕影”已不是最重要的问题,所面临的困境更为严峻:首先,布景虽已完成“金銮殿布景图”和“太真宫布景图”两幅,但公司仍嫌跟影片情节不搭,需要再加渲染以尽善尽美;其次,服装还没有完全制成;再次,扮演重要角色韩国夫人的林樱突发重病无法参加演出。

那么,“燕影”如何解决上述难题呢?为节省经费及省时起见,服装所用之校卫盔甲架等用简单花纸作成;其次,“该片既为有声片,于录音缺乏声音作用,现为使内容充实,一律改为铁制,绘图募工已着手制作,短期间当可做成备用”;之前建设中的摄影场也不再提及,准备借用“新街口华北电影公司摄影场”。[39] 如果说,先前影响拍摄进度的因素还可以视作“燕影”追求艺术品质的完善,那这些应对资金缺乏的举措,则暴露了设想在实际运作中的落空,以及当时阵脚大乱、不得不设法草草完工的无奈。

同样,通过裕振民的回忆,也可证实了公司彼时的困境:“我们是四月十五开的市,一直等到了六月才领到资本主儿的做服装费的一部分钱,服装做了一半还等钱,七月末好不容易服装做得了还等钱,等八月份要开拍的时候,钱也完了。因为原定是三个人完成一部片子,但等到这时候还没开拍,已经过了三个月了,自然预算的经费也花完了十之八九了,我们能照出片子来吗?”就这样,筹备已久的电影《杨贵妃》在期许中夭折,在裕氏看来,问题的症结并不完全在于经费超支,还有摄影场以及拍摄器材等物质条件的缺乏,“就是追加了预算,维持到现在也开不了拍,原故是因为我们自己没有场子,没有机器,没有一盏灯”[40] 

笔者认为,《杨贵妃》一片的失败,表面上是由资金缺乏导致,本质上却是管理组织经验与能力的缺乏,这群常年活跃在报界的“满系”文人也使《杨贵妃》的失败暴露出一种可以预见的必然性。或许,恰是《杨贵妃》的失败使“燕影”开始调整制片方针,转向拍摄戏曲电影的经营策略。毕竟在“国剧改编电影座谈会”上,管翼贤便笃定地认为:“为保持艺人永久精神,使交通不便,及艺人之踪迹不能到达的地方之观众,能领略伟大艺人之风采及其歌喉,所以旧剧电影化是必要的”[41] 

五、新旧更替:从剧团风波到停业重组

(一)“燕影”的停业与瓦解

处女作《杨贵妃》难以完成之际,曾任《晨报》报社社长的宗威之担任公司经理。然而,业务尚未开展,宗氏已经陷入人事纠纷当中,公司新旧派系之争消息见诸报端,“实际事权,仍属旧系,由柳龙光领导,不过内部小纠纷还是在所不免”[42] 。据史料记载,1941 年 9 月发生过萧伯寅殴打宗威之的丑闻。[43] 倘若将两者联系起来便可推测,公司改组不仅对《杨贵妃》的摄制无力回天,反而使之陷入新旧派系之争的混乱处境,加速了“燕影”的衰落——“处女作《杨贵妃》腰斩后,顷已瓦解”[44] 

“燕影”暂停经营的原因,大致可归为三点:第一,因开支浩大造成金链中断,资金匮乏,“没有预定的若干万,不能拍片子。没有每月的经常费三千元,职员也就等于失业了”[45] 第二,管理组织制片经验缺乏,经营失败,在裕振民看来当初“一股脑儿拿到了若干的钱开个公司,而不会调度,不管它是赔了,是吞搂了,弄得失败了,总是自作自受”[46] 第三,诚如前文所言,以宗威之为代表的“新系”和以柳龙光为代表的“旧系”纠纷不断,造成公司内耗,未能合力挽救公司颓状。

是年 6 月份,“燕影”已因《杨贵妃》的巨额超支感受到了压力,许是巧合,许是故意为之,一首由柳龙光作词、青年作曲家秦光治作曲的《燕京之歌》也在这前后诞生,并定于每日朝会由男女职演员合唱,以期鼓励“从事工作之精神”[47] 。兹将原词附后:

我们,我们相信/燕京/是大众的燕京/电影/是大众的艺术/我们在大众里学习/我们给大众来服务/在这/文化饥馑的大时代里/为了获得/一个正确的观感/为了享受/一点正当的慰安/我们热心艺术的同志/来培植我们艺术的园田/我们相信/燕京/是大众的燕京/电影/是大众的艺术/我们相信/培植艺术/要用我们自己的血汗

拐棒胡同 9 号最后一次唱响《燕京之歌》的日子已不得而知,但在无钱可用、无片可拍的现实面前公司职员却仍需寻找活路。停业后的“燕影”人员流散,公司管理层也呈现出解体的趋势。此间,在戏剧界出现了一个上演古装话剧《杨贵妃》的“燕影业余剧团”,表面来看,摄片无望的“燕影”同人为维持生计进行话剧演出似乎不足为奇。据笔者考证,该剧团成立的原因有两种说法,其一,公司解体后,由柳龙光携职员三十余名组织而成;[48] 其二,公司演员利用业余时间自发组织而成,“将原脚本改编为剧本,共分六幕,主角杨贵妃由拉兰女士担任,仍由秦瑟饰唐明皇,其余概系影片中各原定角色”[49] ,剧团在华北演艺协会后援之下,9 月 24 日、10 月 1 日在吉祥戏院公演两日,凭借“华北首部古装话剧”的旗号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

然而,当观众看完演出后却表示极为不满,《吾友》杂志甚至因“各方读者来函批评之人甚多,特选出数篇作为代表刊发”[50] 。随后,与“燕影”相关的文章也逐渐增多,批评的声音一度从话剧指向公司本身,称它“操纵于投机分子手里,花了十几万块钱,竟连一个片子也拍不出来,这已经是最不容逃避,乃为了遮掩世人的耳目,异想天开,花样翻新,将当初预定拍摄的《杨贵妃》一剧,称为古装话剧……投机分子,也许以为借此可以多弄一笔钱,不料公演的成绩,是布景时间三十分,演戏时间十几分,台词态度、表情,真是糟糕,花了太贵的票价,进场的观众,骂声不绝……在电影艺术与电影事业发达的途中,文化区的古城,竟会产生出这种离奇怪异的事情,亵渎艺术,阻梗影业发达,是影界一分子闻之,真欲痛哭泪下矣”[51] 

面对来势汹汹的指责,“燕影”当局立即刊登了一则启事(图 3),极力撇清与“燕影业余剧团”关系,试图抵挡住所有因话剧《杨贵妃》而招致的骂名。然而,该剧团在成立之初究竟是公司举措,还是辞职人员自发而为仍旧是一个问题。若是前者,那“启事”中的做法是公司当局釜底抽薪式的经营策略;若是后者,该剧团何来“业余”之说?演出中服装道具全部从公司得来又如何解释?这些疑惑还有待更多史料予以解答。

图 3 燕京影片公司启事一则[52] 
(二)“旧系”去向与“燕影”重组

“燕影业余剧团”启事的发布,即证实了“燕影”内部开始出现人员重组的事实,当时报纸也略有涉及,“闻旧有一部演员,已东渡表演《杨贵妃》话剧。目前该公司拟重整旗鼓,有聘陈绵博士及张鸣琦氏加入导演之说,并请话剧界为演员,现在进行聘约协议中”[53] 。那么创办初期尤为重要的柳龙光和裕振民最终将走向何方?“燕影”又将何去何从?

根据研究者张泉的考证,“大约在 1941 年秋季,在武德报社改制落实之后,经龟谷利一举荐,柳龙光进入武德报社,担任编辑部长,跻身华北新闻、出版、文学界,深刻影响了北京文坛的格局和华北文学的风尚”[54] 。而裕振民,则旋即离开公司,“参加某机关任专员职”[55] 

1942 年初,回忆起“燕影”的设备器材时,裕振民说“这些都得靠着客情的华北电影公司帮忙,我们能照出片子来吗?”裕氏甚至反复强调这一点,“自从我们这伙人辞退了燕京以后,转瞬也就快半年了,不必说照片子的话,连一个计划题目,也没有想出来呢?但我同情现在工作的人。因为我明白这是少了一盏灯光也是不能开拍的。制作的人计划得题目天好,也是没用”[56] 。从未在任何报纸、杂志上对电影谈过半个字的裕振民,已成为北京特别市“公署专员”。在此前的十年间,他曾三次任职于不同的电影公司,而这篇“并未抱着希望圈里人听进去的妄念”的杂感,何尝不是他电影梦彻底破碎的声音?

至于已经停业解体的“燕影”及其去向的问题,似乎又不得不回到“附设公司”一说上来。从前文中裕氏“(燕京电影公司)靠着客情的华北电影公司”的表述来看,“燕影”更趋于是一家经营体系独立于“华电”的公司,甚至从此文还可推测出“附设”说法的来源,即“燕影”没有摄影场与设备,需要委托“华电”代为摄制。进一步说,如果在创办之初已是“华电”的附设公司,那“燕京影片公司,曾以百万资本为号召。但开业不久,内部发生裂痕,终于前业停止工作。前数日满映派员赴华,办理接收燕京之事务云”[57] 之说,又将如何解释呢?

资料所限,笔者只能将“燕影”与“华电”甚至“满映”的关系论述至此。不过,1942 年 1 月,新任经理宗威之“率全体职员献金一千元,已于昨日(八日)送交日军当局”[58] 的报道也表明:对于公司只是“表面上由中国人创办”的本质,无论是作为日伪媒体之一的《戏剧报》,还是此时“燕影”当局,都已毫无刻意隐瞒的企图。

结语

在“重写电影史”的语境下,通过对燕京影片公司早期史实的追溯,还原了电影机构史视野下“燕影”的产生,及其曲折发展的轮廓与细部。同时,呈现出笼罩于“汉奸电影”抽象概念下,以北平为中心的华北沦陷电影之暧昧和复杂。

具言之:第一,“燕影”成立、开幕时间为 1941 年4月15日,地址设于北京西城拐棒胡同 9 号;第二,公司并非专事戏曲片摄制,业务范围至少还包括古装、时装剧片[59] ;第三,不仅对招考演员进行培训,还致力于其公众形象的打造与知名度的提升;第四,处女作《杨贵妃》,无论是内容选择还是主题呈现,都很难纳入“国策电影”的范畴;第五,以 1941 年秋为界,公司经营分为两个阶段:前期以裕振民、柳龙光为代表的“满系”文人为中心,他们虽怀揣电影梦想,却终因不善经营退出影坛;后期宗威之继任经理,此间曾掀起戏曲电影制作的高潮。然而,在第一阶段,尚没有确凿依据证实“燕影”为华北电影股份公司所“附设”,笔者倾向于认为它是一家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制片机构。

更为重要的是,本文提供了 20 世纪 40 年代北京电影业发展的一段“前史”。以历史的“后见之明”来看,无论是曾被“接受”重组,还是经过“自我”重组,“燕影”都没有就此消失,反而真正迎来了它的时代——1942 年初,公司邀请了伶界“通天教主”王瑶卿指导拍摄戏曲电影《孔雀东南飞》,此后《御碑亭》《盘丝洞》《十三妹》《红线传》《花田八错》等影片的相继出品,成为沦陷的北平城里讳莫如深的民族声音。“燕影”戏曲电影的整体亮相,是“燕影”,也是沦陷时期华北电影之于中国电影的独特贡献,限于篇幅,留待另文考寻。


责任编辑:方兆力

附表 燕京影片公司大事年表


上下滑动阅读更多注释内容


[1] 孙柏,苏涛. 抗战时期北平电影史料[M]. 北京: 中国戏剧出版社, 2016:248.

[2] 孙柏,苏涛. 抗战时期北平电影史料[M].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2016:232-233.

[3] 程季华主编. 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二卷)[M]. 北京: 中国电影出版社, 2012:115.

[4] 胡昶,古泉. 国策电影面面观[M]. 长春: 中华书局, 1990:138.

[5] 消息. 燕京影片公司明日行开幕礼[N]. 东亚晨报, 1941-04-14(3).

[6]佚名. 燕京影片公司无疾而终华北的影片公司总是短命鬼[J]. 电声(上海), 1941,10(3):18.

[7] 消息. 华北新兴影坛燕京影片公司开幕[N]. 南京新报, 1941-04-21(5).

[8] 消息. 华北影片公司将近大加扩充每月增制两部新片[N]. 新民报晚刊, 1938-10-22(3).

[9] 裕振民. 我过去从事电影工作之杂感[J]. 国民杂志(北京), 1942,2(5):40.

[10] 张泉. 殖民拓疆与文学离散——“满洲国”满系作家/文学的跨域流动[M]. 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 2017:337.

[11] 消息. 燕京影片公司本月中旬成立剧影专家均将网罗[N]. 晨报, 1941-03-05(4).

[12] 消息. 燕京影片公司今日考试不到者概不补考[N]. 晨报, 1941-03-23(4).

[13] 消息. 燕京影片公司定期成立开始训练基本演员[N]. 晨报, 1941-04-01(4).

[14] 消息. 燕京影片公司明日行开幕礼[N]. 东亚晨报, 1941-04-14(3).

[15] 消息. 燕京影片公司建筑摄影场[N]. 蒙疆新报, 1941-06-2(4).

[16] 消息. 燕京影片公司定十五日开幕内部设总协理及顾问两部[N]. 晨报,1941-04-13(4).

[17] 消息. 燕京影片公司昨午开幕礼成[N]. 晨报, 1941-04-16(4).

[18] 消息. 华北新艺术婴儿诞生燕京影片公司开幕[N]. 大同报, 1941-04-17(3).

[19] 郑直. 敬告“燕影”诸君[J]. 吾友, 1941,1(87):8.

[20] 消息. 燕京影片公司今日考试不到者概不补考[N]. 晨报, 1941-03-23(4).

[21] 消息. 燕京影片公司招考演员盛况男女千余人各作表演[N]. 东亚晨报, 1941-03-28(6).

[22] 消息. 燕京影片公司临时演员录取名单昨已公布[N]. 晨报, 1941-03-29(4).

[23] 消息. 吴素秋将上银幕[N]. 戏剧报, 1941-03-19(1).

[24] 消息. 谈谈新兴的华北电影公司招录演员定今晨改试[N]. 新民报晚刊, 1938-07-02(2).

[25] 消息. 燕京影片公司开幕志盛[N]. 戏剧报, 1941-04-16(1).

[26] 不凡. 燕京影片公司明星们的绰号[J]. 三六九画报, 1941,9(14):31.

[27] 消息. 慈幼院师范生参观燕京影片公司[N]. 晨报, 1941-05-07(4).

[28] 消息. 女一中学生参观燕京影片公司[N]. 电影报, 1941-05-15(2).

[29] 消息. 排演杨贵妃记者参观记[N]. 东亚晨报, 1941-06-09(3).

[30] 消息. 华北新艺术婴儿诞生燕京影片公司开幕[N]. 大同报, 1941-04-17(3).

[31] 消息. 松崎机关长余市长等参观华影摄影场燕影开始拍制京剧片[N]. 戏剧报, 1942-05-16(4).

[32] 佚名. 《孔雀东南飞》搬上银幕决定全用京剧演法[N]. 晨报, 1942-04-17(2).

[33] 裕振民. 我过去从事电影工作之杂感[J]. 国民杂志(北京), 1942,2(5):41.

[34] 消息.燕京影片公司首部佳作决先摄制《杨贵妃》[N]. 晨报, 1941-03-06(4).

[35] 消息.燕京影片公司《杨贵妃》影片服装道具详加考证[N]. 戏剧报, 1941-03-09(1).

[36] 佚名. 短讯[J]. 游艺画刊, 1941,2(13):8.

[37] 消息. 燕京影片公司建摄影场六月底拍杨贵妃片[N]. 晨报, 1941-06-01(4).

[38] 消息. 燕影琐闻一束[N]. 东亚晨报, 1941-06-12(6).

[39] 消息. 燕影新片开拍期后展基本演员林樱辞职[N]. 东亚晨报, 1941-07-25(6).

[40] 裕振民. 我过去从事电影工作之杂感[J]. 国民杂志(北京), 1942,2(5):41.

[41] 消息. 国剧改编电影座谈会[N]. 电影报,1941-01-18(1).

[42] 消息. 燕京影片公司无疾而终华北的影片公司总是短命鬼[J]. 电声(上海), 1941,10(3):18.

[43] 北京特别市警察局内四区区署关于燕京影片公司经理宗威之控告萧伯寅将其殴打并妨害公务一案的呈, 北京市档案馆, 档号:J181-023-12648.

[44] 斯文. 艺文线消息[J]. 太平洋周报, 1942,1(28):427.

[45] 消息. 燕京影片公司无疾而终华北的影片公司总是短命鬼[J]. 电声(上海), 1941,10(3):18.

[46] 裕振民. 我过去从事电影工作之杂感[J]. 国民杂志(北京), 1942,2(5):41.

[47] 消息. 燕京之歌[N]. 蒙疆新报, 1941-06-13(3).

[48] 消息. 燕京影片公司无疾而终华北的影片公司总是短命鬼[J]. 电声(上海), 1941,10(3):18.

[49] 消息. 古装话剧《杨贵妃》燕影剧团公演[N]. 戏剧报, 1941-09-21(2).

[50] 文剑英. 观燕影《杨贵妃》后——谈话剧的题材和编制[J]. 吾友, 1941,1(87):6.

[51] 消息. 银幕不上上舞台古装话剧太糟糕[N]. 电影报, 1941-09-26(1).

[52] 消息. 来函照登[N]. 戏剧报, 1941-10-01(4).

[53] 消息. 燕影近讯[J]. 艺术与生活, 1941(21):13.

[54] 张泉. 殖民拓疆与文学离散——“满洲国”满系作家/文学的跨域流动[M]. 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 2017:296.

[55] 斯文. 艺文线消息[J]. 太平洋周报, 1942-01-28(427).

[56] 裕振民. 我过去从事电影工作之杂感[J]. 国民杂志(北京), 1942,2(5):41.

[57] 消息. 燕影由满映接收[N]. 大同报, 1941-09-21(9).

[58] 消息. 燕京影片公司全体职员献金[N]. 戏剧报, 1942-01-09(4).

[59] 时装喜剧片是指“燕影”1944年出品的《锦绣歌城》,该片由王元龙导演,苏菲、常宝霆、常宝华主演。


新媒体策划:谢阳

新媒体编辑:李昳尘(特约)


主办单位:北京电影学院

主管单位: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国内统一刊号:CN11-1677/J
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2-6142
每月25日出版
邮发代号:82-172
国内发行:北京市报刊发行局
电话:(010)822834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4号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编辑部
邮编:100088
投稿邮箱:xuebaobfa@bfa.edu.cn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杂志
作为集电影理论研究与电影高等教育为一体的电影专业学术刊物,长期致力于对国内外电影创作、电影理论、电影教育的高端研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