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位家长跟老唐的沟通。这是一个高中孩子,与学习认知和方法有关的一个很典型的案例。
这位家长是唐老师的多年好友(哥们),家里女娃今年高二,文科很好,就数学学习很有挑战。于是找到唐老师,看看能否帮孩子在数学上取得突破。
上过几次课之后,娃通过家长给唐老师反馈,觉得自己“自学能力弱”,自己看书并提问这样的学习方式效率太低,希望能够帮她上更“传统”的课,“像其他课外辅导班的那种讲课的模式”。。。
于是唐老师跟孩子家长有了这一段对话。
孩子自己多年数学学习的“经验”,觉得自己更习惯以前那种听课、做题的模式。其实,娃只是更适应那种较为“轻松”的方式。但是有没有想过,数学成绩不理想,原有的学习方式是否需要做点改变呢~
我们可以放慢一些进度,把节奏调整一下,但还是鼓励同学更深度地参与,改变长期以来较为低效的学习方式。
改变一定是痛苦的,不能着急,遇到阻力也很正常,需要坚持一段时间。不能急功近利啊!
家长是老唐的哥们,所以老唐说话也就比较直接。孩子的焦虑感,实际上很大程度上会来自于家长的过度参与,以及言语之间透露出的焦虑、对孩子成绩的不满意等。
老唐希望能够给家长直接点出问题所在,改变不论对于孩子还是家长来说都是不容易的,尤其是长此以往的亲子相处的习惯和模式。
为了孩子长远发展着想,真诚沟通还是必须的。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们,还是要尊重他们自己的切身感受,那确实也是最真实的。
我们会给出我们的建议,希望孩子能够深入思考,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认真感受,到底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是更有效的,而不是更舒服的。
唐博士
这位同学的案例其实是蛮典型的成绩好的孩子,出现所谓偏科执念。
同学老爸是我们高中同学,人大毕业的高材生,金融从业很成功。闺女从小很乖,文科成绩一流,上海市重点中还属于比较好的学校。
我们这类娃为什么数学会持久不好,努力无效?往往从骨子里面说,随着年级越高,年龄越大,努力越是程度大,学习效率就越低!效率低了,产生自我怀疑,产生学科疑惑,产生无所适从。
我们从小到大给孩子的价值塑造形成了,他们就会很固执地坚持,害怕改变。改变是痛苦的,而长远来看,一定是必须的。
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更多内容可回复关键词:
私塾 | 沟通 | 小目标 | 小贴士
或点击公众号菜单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