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传统中医唐略”
→点击右上角“...”→点选“设置为星标”
补益之剂,主要包括四君子汤及其加减、升阳益胃汤、虚损方、小建中汤及其加减、益气聪明汤。小建中汤是补法里非常重要的一个方子,可以说是从桂枝汤演化而来的。桂枝汤里,桂枝和白芍等量,是主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白芍剂量加倍,再加饴糖,这样,调和营卫的桂枝汤,就变成了用来温补的小建中汤了。
芍药是酸药,配上饴糖,即麦芽糖,酸甘化阴,整体上更柔,补益作用就更大了。酸和甘,让整个方子发生了质的改变。桂枝汤能调和营卫,是因为桂枝和白芍的用量相等,桂枝辛,白芍酸,辛散酸收,在散和收的拉锯战下,营卫就被调和了。白芍剂量加倍,就酸多辛少了,白芍占绝对优势,拉锯就拉不起来。白芍的酸收之性,将桂枝的辛散之性压住,桂枝就不再发表,而成了温补之药。配上饴糖走中焦,一起温补脾胃。小建中汤:芍药六两、桂枝三两,生姜三两、甘草一两、枣十二枚,饴糖一升。主治:治伤寒阳脉涩、阴脉弦,腹中急痛;伤寒二三日,心悸而烦。通治虚劳悸衄,里急腹痛,梦遗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燥口干,虚劳黄疸。做学问有一个原则,注重出处,尊重原著。因此,方剂学在提到任何方子的时候,剂量都是照抄的,我们现在看到小建中汤的这个剂量,是《伤寒论》中给出的剂量。一般认为,当时的一两,只相当于后世的一钱,一钱约等于3克,芍药六两约为18克,现在我们一般用15-20克。生姜、桂枝各三两,约9克,现在我们一般用10克就可以。饴糖差不多用15克。临床中还要根据具体情况加减。这个主治,是从《伤寒论》等书中总结而来的。小建中汤的治疗范围很广,但它治疗的根本还是虚,以及阳气不足。而且,主治病症中反复出现腹痛。腹痛,意味着白芍加倍的必要性。《伤寒论》治疗腹痛,经常加白芍。因为它能调和肝脾。痛往往属肝,腹属脾,腹痛往往是肝脾不和所导致。肚子痛,往往就是肝胆克脾胃,白芍柔肝,能土中泻木,消除肝胆对脾胃造成的不利影响,这叫和阴止痛。而桂枝、生姜、大枣、甘草、饴糖,则是辛甘发散为阳,能温阳、通阳。所以,小建中汤对于中虚腹冷腹痛,效果很好。我们有必要专门去学补阳的方剂吗?没有。单独将补阳方剂列出来,往往会限制我们的思维。小建中汤给我们提供了一条思路:阳药可以用,但要搭配很多酸甘的阴药一起,这样,温补才能达到效果。这就好像一把火,火要烧起来,得有燃料才行。否则,火很快就灭了。这里的桂枝,就相当于一把火,芍药、甘草之类,就相当于燃料,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温补目的。“探讨方剂”系列文章,诚邀各位来评论区留言或转发。
您可以是临床医生,也可以是患者,可以分享某个方剂的使用经验,或验案或误案,也可以是患者或中医爱好者,分享某个方剂的服药经验。
留言文字,将全部授权我方在《探讨方剂》(暂定名)一书中进行编辑发表。当然,如果不想发表,您可以在留言后一周之内,自行删除。
喜欢我们的内容,就点个“赞”和“在看”分享给小伙伴吧!
也非常欢迎大家加入【唐略健康生活共享群】,我们一起交流四季养生和相关健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