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物语丨螺蛳嗦嗦

文摘   文化   2024-10-10 17:01   江西  
苏轼诗云:“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其实,比鸭子先知水暖、比河豚更早上市的是“潜伏”在水里的螺蛳。那些青如翡翠、外壳薄而亮泽、成人拇指头大、状如玲珑宝塔的新鲜螺蛳,和河豚、鳜鱼、刀鱼、香椿、嫩笋等一样,是人们口中的时令美食。
许多“资深吃货”都知晓“明前螺,赛肥鹅”这句俗语。所谓“明前螺”,并非螺蛳的某一具体品种,而是指清明前这段时间的螺蛳。因二月份的螺蛳肉未长厚实,稀松浅瘦,三月份的螺蛳肉质肥美鲜嫩,且韧而不老,清明后的螺蛳开始繁殖,尾部有“籽”(小螺蛳),吃起来碜牙,口感较差,故而民间有“明前螺,赛肥鹅”之说。
不过,必须科普一个知识点:我们俗称的“螺蛳”,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螺蛳,而是田螺的统称。田螺有上百个品种,螺蛳只是其中之一。正儿八经的螺蛳仅出现在云南的高原湖泊里,它们和东北田螺一起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我们俗称的“螺蛳”,指的是田螺中锥尾突出、“屁股”较尖的圆田螺和环棱螺等品种。
在江南水乡,螺蛳是极其普通的东西。在我儿时的记忆中,春天到了,家前屋后的小河、浅水湖泊,凡是有水的地方就有螺蛳。人们用手摸,或用呈三角形、状如畚斗的耥网捞,一会儿便是一大把、一大堆的螺蛳。人们把螺蛳倒在家里的水缸或者大盆清水中放养两天,待泥沙去除,或炒或煮,在多日不见荤腥的情况下,用于搭酒、搭饭,味之鲜香,肉之劲道,绝对是不一样的口腹体验、不一般的水乡风味,既抚慰了舌尖,又熨帖了脾胃,更滋润了生活。
螺蛳有哪些吃法?吃法多样,只看你的喜好。螺蛳既可与葱、姜、酱油、料酒、白糖同炒,又可煮熟后挑出螺肉,再拌、醉、糟、炝、炒。在苏南地区,螺蛳的吃法以清炒和酱爆为主。其中,以葱蒜煮螺蛳、韭菜炒螺肉最为常见。无论哪种吃法,在烹饪前都得“咔嚓”一下,剪除螺蛳的“屁股”。这一做法蕴含了物理原理,有助于人们“嗦”出螺肉。同时,在烹饪螺蛳时,一定要高温煮熟煮透,杀灭可能存在的寄生虫,否则会不利于消化,或引发胃肠疾病。

“嗦螺蛳过老酒,前世勿用修。”不但普通人爱吃螺蛳,文人大家也不例外。当代作家汪曾祺酷爱螺蛳,他在散文《故乡的食物》中写道:“用五香煮熟螺蛳,分给孩子,一人半碗,由他们自己用竹签挑着吃。”此外,他还创作了一篇古体小说《螺蛳姑娘》,以表达对螺蛳的赞美之意。苏轼对螺蛳更是情有独钟。他吃螺蛳时,一般会用竹签挑着吃,绝对称得上是一位“精致的螺蛳吃货”。不过此种吃法,精致是精致了,却少了情趣,简了过程,淡了滋味。生长在鱼米之乡、熟谙河鲜吃法的江南人,习惯用筷子轻轻压一下螺肉,嘴唇用力一“嗦”,“哧、哧”两声,螺肉便和着汤汁滑进嘴里,再“突”一声,吐出螺肉尾巴,整个动作力道精准、一气呵成。“嗦”进嘴里的螺肉肥嫩有嚼劲,汤汁鲜美有滋味,这也是江南人不屑用竹签挑螺肉吃的原因。
小小的螺蛳看似普通,且上不得台面,却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螺蛳的营养以蛋白质、钙、磷、无机盐为主,又含有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D等多种营养成分。人们适量食用螺蛳,可以补充蛋白质,促进骨骼发育。《本草汇言》中记载了螺蛳具有解酒热、消黄疸、清火眼、利大小肠的功效。在所有功效中,螺蛳明目的功效尤为明显。不过,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螺蛳较难消化,所以幼儿和消化功能弱的成年人应少食或不食。
“一味螺蛳千般趣,美味佳酿均不及。”现如今,螺蛳以其味美,开始登堂入席。不少高档饭店都有一道招牌菜“河三鲜”,以鱼、蟹、螺蛳为主要食材。“河三鲜”上桌,识货之食客竞相舀沉在汤底的螺蛳,大快朵颐。就连平素矜持的姑娘也不甘落后,用兰花指捏住螺蛳,贴近樱桃小嘴。这一刻,那此起彼伏、不绝于耳的“哧、哧、哧”声、“咝、咝、咝”声宛如一首悠扬的奏鸣曲。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编辑:邱悦
审核:邓莉 
核发:张旭


订阅方法:通过邮局订阅

邮发代号:44-10

或扫描左方二维码

欢迎订阅2024年《知识窗》杂志


知识窗杂志
《知识窗》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的知名老牌期刊,倾心为成长期的年轻读者提供考场的知识、素养的知识、成长的知识、心理的知识、做人处世的知识,每期以密集的知识点帮助读者应对“纸上小考”和“人生大考”,为他们的升学和人生进步助力加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