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记丨做一只自由的蝴蝶
文摘
文化
2024-09-19 17:01
江西
最近,我在网上看到了一个实验视频,视频拍的是窗台上的几只毛毛虫。这几只毛毛虫绕着一个水瓶底座,首尾相接围成了一个圈,前一只动一步,后面一只紧跟其后。水瓶底座旁边是一堆毛毛虫最爱的松叶,但它们丝毫不为所动,没有一只愿意离开这个紧密的圈。视频经过剪辑处理,最后一幕是高高堆起的松叶和饿死的毛毛虫。著名的动物行为学家法布尔把这种因跟随而导致失败的现象称为“毛毛虫效应”。我们听起来可能会觉得这个实验结论很容易理解,甚至会嘲笑毛毛虫的愚笨。笑过之后,冷静想一想:我们每个人是不是在人生中的某个阶段,也是那只跟着群体围着水瓶底座转圈的毛毛虫呢?从小到大,我有许多业余爱好,最喜欢的是诗朗诵。因此,学校的朗诵社团是我大展身手的地方。每年的学期开幕式,我都会听从学校老师的建议,念着“金秋时节,丹桂飘香……”,又或是在元旦会演时,跟随社团成员一起朗诵“大江东去浪淘沙……”。一年复一年,词句烂熟于心,再拿起那张开幕词时,我突然发现自己早已没有当年站在台上的一腔热血。我无数次询问自己:我不爱朗诵了吗?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学校发布的要举办朗诵比赛的公告。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比赛无题材和语种的限制。那颗沉寂许久的心再一次跳动起来,我将消息告诉社团的成员,大家都同意参加。然而,在朗诵的内容选择方面,我们却出现了分歧。不过,这种分歧像是我一个人在唱独角戏。“往年朗诵选择的都是近代诗歌,要不就是古典诗词,英语朗诵算什么?”“对啊,去年第一名是戴望舒的《雨巷》。英文朗诵能得奖吗?”面对大家的质疑,我不知所措,害怕自己的大胆尝试最后会变成千夫所指。于是,我不再出声辩驳。然而,在语文课上,老师的一番话再次点燃了我的希望:“曾经,曹雪芹的那本书无人问津,甚至遭人批驳。现在,我们说到《红楼梦》,会称其为‘千古奇书’。”挣扎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早上下课后,我去办公室递交了个人朗诵组的报名表。一只不敢飞的毛毛虫怎么可能变成蝴蝶呢?上场前的那一刻,我十分不安,身边有些认识的朋友看到我一言不发,纷纷开口宽慰我,并一致夸赞我的朗诵水平极高。“Very quietly I take my leave/As quietly as I came here(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能感觉到聚光灯一动不动地照在我的头顶,我眼中的观众席人影模糊,我耳中自己的声音清晰无比。直到说出最后一个英文单词,台下的掌声轰然响起,我才清醒过来。下台后,我跟随个人组的选手走在最后面,扬起的嘴角久久没有落下。走到最后一阶观众席时,一个拿着相机的女孩突然拉了我一把,我疑惑地抬头后,发现她正冲我露出灿烂无比的笑容,嘴巴一张一合地说道:“我好喜欢你的声音!你的英文朗诵超级棒,你好厉害啊!”三天后,在公告栏获奖人员里,我看到了自己的名字,以及自己怀着一腔热血坚持的那个题目《Saying Good-bye to Cambridge Again(再别康桥)》。那一天,是我人生中无论多少次回忆起来都会笑出声的一天。我们生来并非就是蝴蝶,但我们不要做一只失去蝴蝶梦而随波逐流的毛毛虫,更不要做一个没有梦想的人。人生苦短,何不大胆地飞一次呢?(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2021级硕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