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高工移动机器人行业群,加微信:18688951061,出示名片,仅限移动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链相关企业
12月30日,国内人形机器人企业星尘智能(深圳)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星尘智能”)宣布其人形机器人Astribot S1正式开启预售。
据介绍,该机器人末端最大速度为10m/s,最大加速度为100m/s2,单臂额定负载10kg,夹爪最大夹持力为200N,最小开合时间仅需0.1s,工作半径为80cm。
图源:星尘智能
星尘智能称,该机器人研发耗时1年,兼具聪明的“大脑”以及灵活的“身体”。具体看其软硬件:
硬件方面,S1搭载了星尘智能自主研发的高性能电机传动系统,该系统不仅集成了控制、传感、驱动等多个复杂系统,且经过多次迭代升级,赋予了S1高度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其操作速度和精确度接近工业机器人的水平。
同时,S1采用了模块化设计理念,特别是头部、手部和躯干的模块化设计,可以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和需求进行快速组装或拆卸,显著提高了任务适应性和灵活性。
在机器人的腰部位置,星尘智能为S1引入了仿生“腰”,并把足部设计为可移动底盘,这些增强功能不仅提高了机器人的工作效率,还为其学习进化能力提供了更多维度的数据收集机会。
图源:星尘智能
软件方面,S1支持通过视频、动捕及遥操作等多种方式收集数据,并通过强化学习、模仿学习和多模态大模型等多种技术手段完成学习和训练,从而在各种复杂任务中展现出卓越的性能。
据介绍,S1通过模仿学习技术,能够利用现有的真实世界视频数据和人体动作捕捉数据进行训练,这种技术的运用大大降低了高质量数据采集的成本和难度,提升了泛化能力的潜力。
同时,S1还结合“力反馈”AI模型和多模态大模型,能够在多种复杂环境中实现感知、认知和决策的能力,这在执行高难度任务时尤为重要。后续随着软件不断升级,S1的智能化水平和多任务泛化能力还将进一步提升。
资料显示,星尘智能成立于2022年,是一家致力于人形机器人研发的企业,公司专注于研发“新一代较强AI机器人助理”,能像人一样学习、思考和劳动,与人流畅智能交互,会使用人的工具和设备、帮人完成枯燥、困难或危险的任务,不断拓展应用场景边界,实现泛场景通用操作能力。
S1是其于今年4月发布的首款人形机器人产品。从公布的视频来看,基于上述系列硬件技术及算法的支持,S1可像人类般执行多项任务。比如在家庭场景中,S1可执行物料分拣、吸尘清洁、叠衣服、颠勺炒菜等任务。
图源:星尘智能
“腾讯系”带队,一年半完成三轮融资
自成立以来,星尘智能已经完成三轮融资。分别为2023年3月和10月的两轮天使轮融资,均为披露融资金额,资方分别为德迅投资和云启资本;第三轮是发生于今年6月的Pre-A轮融资,领投方为经纬创投,该轮融资金额达数千万美元。
以最后一轮融资时间来算,相当于星尘智能只花了一年半的时间,便完成了三轮融资至Pre-A轮,同时还发布了其人形机器人产品S1。
这样的融资速度不可谓不快,但从当前爆火的人形机器人产业来说,这个速度只能说是人形机器人企业们的“常规表现”。
在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初期,企业们一个明显的共通现象就是——早早便拿到了融资人的钱。有成立不过一年左右便完成融资的星动纪元、星海图、逐际动力、松延动力等,甚至有完成多轮融资的“明星企业”智元机器人。
当然,风口当前的“占位心理”是一方面原因,但资方们的果断出手,更多是他们对于被投企业的看好。翻看已完成融资的人形企业名单,不难发现,这类企业背后的创始团队阵容都极其“炸场”。
星尘智能同样如此。
企查查信息显示,目前团队的核心成员有6位。其中,创始人兼CEO来杰,是星尘智能的灵魂人物。据官方介绍,来杰拥有16年的机器人研发经验。他本科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后获得五邑大学的智能系统硕士学位。
在成立星尘智能之前,来杰曾在香港理工大学担任助理研究员,并在百度小度机器人担任团队负责人。此外,来杰还曾作为腾讯Robotics X机器人实验室的一号员工,负责嵌入式和软件方向,主导研发了轮腿式机器人Ollie项目。
轮腿式机器人Ollie
图源:腾讯Robotics X
联合创始人戴媛,则是星尘智能的另一位核心成员,她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获得了博士学位。与来杰一样,戴媛在2018年加入了腾讯Robotics X机器人实验室,共同推动机器人技术的商业化进程。
据悉,除来杰和戴媛之外,团队其余几名成员均来自腾讯Robtics X机器人实验室,有着强大的“腾讯基因”。且团队成员们皆背景丰富,来自谷歌、优必选、百度、华为等前沿科技公司,以及全球顶尖高校和研究院。
技术团队的强大,正是星尘智能备受投资人青睐的重要原因。这也符合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早期的一个投资特点——投“人”。
“星辰大海”的C端,落地艰难的C端
许是因为“商业化落地元年”的逼近,今年下半年以来,不少人形机器人企业接连公布量产和预售的消息。单是在本月,就有众擎机器人和普渡机器人先后宣布其人形机器人产品开启预售。更早之前,开启预售的队伍中还有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等。
但在这份“预售名单”中,星尘智能略有不同的一点是,其S1是面向C端的人形机器人,这是当前人形产业中极少数ToC的代表之一。
目前,国内面向C端的人形机器人企业除星尘智能之外,仅有乐聚机器人、戴盟机器人、UniX AI等少数几家,而国外也只有1X、NEURA Robotics、Mentee Robotics等。
即便是带头推动这波人形机器人浪潮的马斯克,也多次表达了未来落地C端的规划,但目前Optimus也只能安排在特斯拉工厂内搬砖。并非ToC不吃香,无论是对未来市场数据的预测,还是业内人士的看法,均指出C端是人形机器人未来最大的应用场景,尤其是家庭场景。
那么,为什么大部分人形机器人企业都选择ToB而不是ToC呢?
归根结底,C端万亿市场背后,是远大于B端的落地难度。
首先是B端关注的成本问题,B端大部分为结构化场景,如今年大家率先选择落地的汽车工厂。这类场景中的任务大多重复单一,企业的需求不如ToC模式广泛,且市场规模较大,一旦实现成功应用,复制和推广的成本相对较低。
且在ToB模式中,企业往往更容易计算投资回报率。例如,通过人形机器人提高生产效率、减少人力成本,企业能够更快地看到经济效益。
其次,技术稳健性与可靠性也是限制因素之一。C端是非结构化更强的场景,任务相对也更复杂,比如家庭场景中的打扫卫生、物品分拣、做饭、倒水等,这对人形机器人的泛化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且相对B端而言,ToC的人形机器人更加注重用户体验,如交互的自然性、操作的简便性等。以星尘智能团队的“前东家”腾讯Robotics X实验室于今年9月发布的人形机器人“小五”为例。
“小五”集合了此前多代机器人研发的核心能力,融合了四腿轮足复合设计、大面积触觉皮肤、多指灵巧手以及安全人机物理交互等多项自研技术,可在人居环境中处理复杂任务,并与人交互。
据介绍,“小五”的设计主要就是为了更好服务于人,尤其是在家庭养老方面。比如,其使用的触觉皮肤,让小五拥有更加敏锐的触觉感官,可实时感知老人起身时的压力、姿态、温度等,并根据其实际情况调整自身的力道和身高。且机器人软性的皮肤也不会让老人感觉到冰冷或坚硬。
而率先落地B端,还有一点好处就是,先让资本们看到一部分人形机器人实际的落地情况,由此吸引更多资本入场,进而继续推动整个产业的发展。基于种种因素,大部分企业均选择从ToB起步,再逐步切入ToC。
写在最后
尽管大部分企业选择先在B端切入,但ToC的愿景几乎是大家共同期待的,要实现这一愿景,人形机器人的“泛化能力”仍需不断提高。且目前无论是B端还是C端,都尚未形成闭环,即便是已经“小规模”进厂打工的人形机器人们,距离大规模落地也仍有差距。
要知道,这两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小规模”落地是能用,“大规模”落地,那是好用。
-END-
历
史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