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陇东报 | 何其庆幸与君度(闫安)

文化   2024-12-12 17:41   甘肃  

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我们!

征稿啦

“我与陇东报”开栏啦!特邀您从读者或者作者的角度,讲述自己与《陇东报》之间的故事,可写自己的感悟体会及与《陇东报》的小故事,也可畅谈对《陇东报》的建议意见等。文稿字数要求在2000字以内。


我与陇东报主题征文作品展

张应君 摄





何其庆幸与君度





作为生活在庆阳这一方土地的人,《陇东报》是从小就出现在我生活里的重要读物。在城里工作的叔父,每次回老家总要带一沓厚厚的报纸,让我当作学习的资料。叔父特别交代,报纸上的一些文章对于学生的写作有着极大的帮助。现在想来,他不经意间的一句嘱托却为我以后顺利通过遴选考试,长期从事公文写作埋下伏笔。

在信息流通尚不发达的年代,获取知识、信息的途径往往普通且单一,最关键的就是书籍和报纸了。路遥在创作《平凡的世界》之前,就收集了当时十多年的报纸,以便他宏观把握整部书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人物背景,这对后来小说的主题塑造也是必不可少的。这可能也是《平凡的世界》经久不衰的关键缘由吧。 

历史就像一面镜子,映照着往昔的峥嵘岁月,也昭示着未来的前进方向。《陇东报》作为庆阳唯一的党报,是我们了解掌握国际国内变幻形势和庆阳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的主要渠道。上学期间,对报纸的阅读只限于家中仅存一些旧报纸,但旧闻旧事也可以常学常新,得益于对报纸和文字的钟爱,考大学时便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中文专业,也认识很多在汉语言领域有着极深造诣的老师,经唐风汉韵的熏陶,终于鼓起勇气开始了漫长而又艰难的文学创作。

2008年,我出版了自己的诗文集《以春天的名义》。

参加工作以后,办公室每天都会送来的当天《陇东报》,我便有更多的机会去酣畅淋漓地品读报纸中的经典,对于有些意犹未尽的文字,索性制作一个可以粘贴的剪贴本,方便随时查阅积累,一年下来已经整理了五大本。学习的过程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枯燥且无味,但机遇却会在悄然间赋予他成功的惊喜。2012年,在家人的鼓励下,我报名参加了市上组织的秘书人员遴选考试,顺利成为市直单位的一名文秘工作者,这或许是《陇东报》对我这么多年默默坚持的一种奖励吧。

随着年岁逐增,对《陇东报》的信任和依赖越来越深,无意中萌生了在报纸上发表作品的冲动。在新的工作岗位上,王祜涛部长是对我的公文写作影响最深的一个领导,工作之余我更喜欢称他为师傅,时至今日这个尊称已成为我们两人的默契。师傅也是在公文写作中成长起来的优秀一代,是庆阳最有名的“笔杆子”之一。用师傅的话说,我虽然有公文写作的基础,但潜力还没被挖掘和释放出来,这也使我一度陷入困顿。一天早上,师傅拿着一摞《陇东报》放在我面前。“这是今天的报纸,你把一版、三版好好看看,三版的那篇论文要背下来,明天早上你背给我听……”“好的,王主任”,嘴上应者,心里却极度恐慌。师傅也似乎看出了我的焦虑,随即说道,“写材料其实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只要做到善于积累,理清思路,观点鲜明,就成功了一半了,让你背是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师傅的这番用意给予我公文写作新的认知。公文是具象化的思想,起草公文材料的过程,是文秘人员研究问题、淬炼思想的过程。写好一篇公文,往往需要超凡的智慧和艰苦的努力去创造。从那以后,每天我都要抽出半小时读当天的报纸,用一小时来背诵一些公文的范本。这个习惯直到十几年后的今天,我依然坚持着。

自此之后,我在公文写作的路上越走越远,也越走越宽。我的诸多文字开始走进《陇东报》,走向更多的媒体。对于文秘人员来说,我们在工作学习中必须不停地练,不停地写,写得多了,思想就会变得丰富。写得久了,思想就会变得深刻。反过来,只有成为思想深刻的人,才能更好地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贡献智慧。这也是新时代、新形势对每个干部的基本要求。

其实,经营文字就是经营思想,更是经营人生。


作者简介

闫安,甘肃宁县人,庆阳市作家协会会员。2008年出版个人文集《以春天的名义》,先后在《中央农村工作通讯》《甘肃日报》《甘肃经济日报》《甘肃农民报》《散文诗》《陇东报》等报刊发表文章200余篇,获国家、省、市各类征文奖50余次,作品曾入选《中华当代诗歌精选》《当代茶诗选》等。



  发  布 | 徐   杨  

  核  发 | 禄永峰 

视听庆阳
在这里聆听庆阳,在这里读懂庆阳!这里是庆阳市融媒体中心倾情打造的集文化、文学、书画、诵读、读书等为主要内容的图文和视听类平台。“一点庆阳”“听吧”“北地风”“书香庆阳”等品牌栏目和版面期待您的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