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我们!
征稿啦
“我与陇东报”开栏啦!特邀您从读者或者作者的角度,讲述自己与《陇东报》之间的故事,可写自己的感悟体会及与《陇东报》的小故事,也可畅谈对《陇东报》的建议意见等。文稿字数要求在2000字以内。
我与陇东报主题征文作品展
蓦然回首,出生于陇东黄土高原的我已在人生之路上艰难而执着地走过了五十多个春秋,从小爱好文学的我在文学创作道路上辛勤地耕耘了三十多年,品尝了许多苦涩,也品味了许多喜悦。
此刻,面对摆在书桌上的依旧散发着淡淡墨香的三十余份《陇东报》,我思绪连绵,激动不已。这是我上午整理书柜时,特意从书柜里捧出来的,因为在我心中,这一份份来自千里之外的内容丰富、编辑精美的报纸,仿佛一件件精致的工艺品。几次搬家,我都小心翼翼,随身携带。每次阅读,我都被许多诗文中浓郁的乡土气息与独特的地域文化深深地感动和吸引。每次,当我收到来自故乡的《陇东报》时,仿佛见到了来自老家的亲友,内心深处的激动难以言表。无论是品读庆阳本土作家诗人的作品,还是品读其他名家的作品,都是一种难得的享受,更是一次心灵的净化与洗礼。
与《陇东报》结缘,是在1991年1月的一天。当时,正宁县文化馆我第一次见到了《陇东报》,报纸丰富的内容令我耳目一新,尤其是副刊上小说、散文、诗歌等栏目应有尽有。更让我感到欣慰的是报纸在体现本土特色、扶持本地文学新人的同时,适当选发国内知名作家诗人的新作,不仅提高了报纸的品位,也满足了读者的需求。于是,我便将《陇东报》的通讯地址等信息认真地记录在自己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准备投稿。
当时,高考落榜的我在老家务农,白天下地干活,每当夜幕降临,我便独自在窑洞里昏暗的灯光下看书、读报或写作,渴望通过阅读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更希望通过一首首诗歌或一篇篇散文来抒发自己对故乡的热爱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感悟。
几天后,一篇题为《黄色遐思》的散文终于诞生了,这篇短文通过一系列的联想与描述,表达了自己对黄土地、华夏民族以及伟大祖国的无限感激与热爱。1991年1月13日晚上,我将最终定稿的散文《黄色遐思》工工整整地写在自己特意买来的稿纸上,小心翼翼地装进信封,第二天,骑自行车冒着刺骨的寒风到五公里之外的县城邮局去邮寄。稿件寄出之时,我仿佛完成了一份光荣的任务。尽管之前自己已经在其他报纸上发表过几篇习作,但这次毕竟是第一次给心目中神圣的家乡报纸《陇东报》投稿,心里既兴奋又紧张。惊喜有时会在不经意间突然降临。近两个月之后,我惊喜地发现自己的散文《黄色遐思》刊发在1991年3月13日的《陇东报》第四版“黄河象杯”全国微型文学大奖赛专版上。不久,我便收到了编辑部寄来的墨香浓郁的样报。
《陇东报》社的编辑老师认真严谨的审稿态度以及不厚名家、不薄新人的选稿原则让我敬佩不已。从此,每当自己有了新作,总是首先投给《陇东报》。
辛勤地耕耘迎来的必定是硕果累累。三十多年以来,我向《陇东报》累计投稿400多篇,先后发表作品近百篇。其中,经过编辑老师润色之后刊发于《陇东报》“北地风”副刊的诗歌《陇东故乡》与《取暖》还入选由陇东报社主办、陇东学院文学院、庆阳市作家协会协办的陇东报《一点庆阳》新年诗会,并与陈默、高凯、李建荣、刘鹏辉、申万仓等庆阳本土诗人的作品一起,于2016年12月20日晚,由陇东报社和陇东学院的朗诵爱好者在陇东学院倾情演绎,传递乡音乡情。
回望自己走过的路,我感慨万千。正是《陇东报》编辑老师多年来的提携与厚爱,激励我朝着既定的目标艰难而执着地行进。如今,我已在《诗潮》《星火》《散文选刊》《甘肃日报》《陇东报》等报刊发表作品200多篇,加入了省作家协会,有作品入选《中国实力诗人作品选读》《追梦——当代农民工诗选》等多种选本。作品曾荣获第六届“苍生杯”全国有奖征文三等奖。2020年出版诗集《秋风渐凉》。
而今,每当我在工作或写作中遇到困难之时,我便会双手捧起来自故乡的散发着阵阵墨香的《陇东报》仔细品读。因为,在那一刻,我会感受到一缕阳光的温暖,感受到一股前进的动力。
发 布 | 徐 杨
核 发 | 禄永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