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谢文魁,甘肃镇原人,军人,大校军衔。工作之余坚持写作,有新闻报道及散文在军内外报刊发表。
牵心
悠悠岁月,茫茫人海,因牵心了你,我的世界从此不再孤寂。
——题记
《说文解字》对“牵心”的解释为:为他人的事情而担心或牵挂,表达了对他人关心和牵挂的情感。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陇东方言里,“牵心”有着独特的魅力,令人难以忘怀。“牵心”一词天然地蕴含着一种温度,能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让大家分享美好故事,回味温情时刻。
小时候,“牵心”这个词时常挂在奶奶嘴边。在那个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年代,亲戚朋友之间除了在逢年过节或者家中有红白喜事时会相互走动联系,平日里基本上没有什么信息沟通。奶奶想念娘家人的时候,心里就会“牵心”他们;牵挂远嫁的女儿时,同样也会为女儿“牵心”。那是一种深深的挂念,在岁月的长河中悠悠流淌。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国家在黄河上游永靖县盐锅峡镇修建水电站,用来发电和灌溉。为大干快干出成效,各地都要轮流派青壮年参加大会战,爸爸也被公社统一抽调去了工地。千里之遥,音信全无,奶奶满心牵挂着爸爸。她担心爸爸是否能吃饱,会不会受冻,爸爸是“旱鸭子”,她更是害怕爸爸万一掉进水里可如何是好!总之,奶奶整日都提心吊胆、坐卧难安,还常常绕过妈妈,在娘娘、婶婶跟前哭诉,嘴里不停地念叨着:“牵心儿子!牵心儿子!”
有一次,奶奶听说另外一个公社和爸爸一同被送往工地的一个人受伤被送了回来,她二话没说,拉了个拐棍就出了门。翻山越岭,爬坡过坎,边走边打听,当找到那家人,得知爸爸一切都好时,奶奶喜极而泣,放声哭了一场,就又急忙往回走,她想把好消息早点告诉全家人。天黑时分,奶奶一瘸一拐进了门,整整一天时间,她硬是用一对“三寸金莲”一步一步丈量出了三十多里风雨路,小脚磨破了,裹脚布被血染红了,可奶奶却满脸洋溢着幸福。
有一年,二妈突然生病去世了,二爸从小残疾,奶奶牵心他们家几个半大不小的孩子吃不上饭,就提出要过去帮衬度日。二爸家在山区,坡陡沟深,生活不便,爸爸妈妈不太愿意,可最终还是没有拧过奶奶,她说手心手背都是肉,哪个孩子日子过不好都会让她牵心。自那以后,奶奶便在山里含辛茹苦地劳作,为二爸撑起了一个家,把孩子们抚养长大。只是,她这一去,就再也没能走出那座大山。
虎国宁 摄
“牵心”表现的方式虽因人而异,但最终的目的和倾注的感情都是一致的。
为了贴补家里生活,大哥十多岁就开始外出打工挣钱了。每次出门妈妈都要一一找到同村年龄大些的人求情说好话,托付他们在外面多多关照大哥。但凡在本县范围之内,距离近些的地方,只要能找到,妈妈总会隔三差五托人给哥哥带衣服带吃的,生怕他在外受苦。如果走得太远,没有办法联系了,妈妈的心就似乎是挂在了嗓子眼上,没有一天能安稳。
妈妈常说,牵心,就是个病!有儿有女有亲人,这病就治不了。
二姐远嫁他乡,妈妈经常见不上,就牵心的不行,我每逢探亲休假回到家,妈妈都会让我第一时间去看看二姐,每次都是大包小包带吃的用的。
大姐年龄大了,加之姐夫去世后,一个人在农村生活不便,就跟儿子进城养老了。妈妈总是担心大姐在城里吃不好,经常让在农村的三弟给大姐带自家榨的胡麻油、应季的新鲜蔬菜,还有树上采摘下来的杏子、柿子、苹果等,凡是能带上的,都让三弟往城里捎。
“牵心”在不同的时代也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儿孙们大多在城里工作和生活,妈妈牵心的人也随之增多了。好在社会发展了,沟通方式变得多种多样,电话能随时接打,视频能随时通播,八十多岁的妈妈耳不聋眼不花,智能手机玩得也很溜,牵心谁了就拨打谁电话。有时,她怕打扰上班的儿孙,就在微信家庭群里按人数发个红包,看着一个个儿子女儿以及孙子们都领了红包,她就放心了,一旦谁没有及时领红包或者长时间没回信息,她就会着急,不放心。实在忍不住了还会故意拨打你的电话,当你接通了,她却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说:“没有事,是我眼花拨错了!”挂了电话,她才会安心。
男人不会像女人把牵心挂在嘴上,但体现在行动上却一样情真意切。我们兄弟四人只有三弟一家在农村,爸爸妈妈一直跟他们一起生活,三弟有了儿子后爸爸妈妈视若掌上明珠,疼爱有加。一次,三岁的孙子感冒发烧,随口说要吃冰棍。那时候,农村没有商店超市便利店,没有冰混可买。为了让孙子能吃上冰棍,爸爸徒步去了镇上,在商店里买了两支冰混后就赶紧往回赶。盛夏之际,天热温度高,冰混出了冰柜就开始融化,一滴滴冰水从爸爸手里往下流,他干着急没办法,只好一路小跑往回赶,汗水湿透了衣裤,鞋子上、裤腿上粘了一层黄土,当把两支融化的还剩下不到一半的冰棍送到了孙子手上时,爸爸却幸福地笑了。
小时候,腊月里杀了猪,蒸了血灌肠,煮了猪血面,母亲总会一碗碗舀好,并在上面罩上一层肉片,叫我们端给左邻右舍的老人们先尝个鲜解个馋。如今,社会发展了,生活福裕了,很少有人这样做了,可逢年过节回老家,她还是不断催促着让我们走亲戚看老师,村里年龄大些的老人更不能少了谁。
王勇 摄
牵心是一种道德文化,是一种美德传承,一代代,一辈辈,在耳濡目染中感染延续,发扬光大,传递亲情,相互温暖。
父亲晚年后,有一个习惯雷打不动,就是每个星期天都要守在电话机旁等电话,儿子的孙子的电话,凡离家在外的一个个都通过电话了,他才会放心。否则,他就一直在电话旁边守着。有一次,我出差上高原,一路上没有信号,等到了有信号的地方时天已经很晚了,心想就不打扰了。可没想到,没有一会儿我的手机就响个不停,一看是老家的电话,心想完了,一定会挨骂的。当我小心翼翼地接通电话后,传来的是父亲急切的声音,他问我的手机怎么一整天都打不通,是不是出什么事了。我急忙解释说,海拔高,路上没信号。还没等我说完,他就又接连问,连信号都没有的地方是不是很高很冷,路是不是很难走,一定要注意安全。我一边应答着父亲,一边抹着被泪水模糊了的双眼。如今,父亲已然离我远去,然而,那种被父亲“牵心”的感觉,却如同一束永恒的光,一直温暖着我,在岁月的长河里,成为我心灵深处最柔软的慰藉。
爱一个人,不是一时的牵手,而是一世的牵心!三十九年的军旅生涯,聚少离多是生活的常态。曾经,妻子的牵挂只系于我一人之身,如今,儿子也踏入军营,她的牵挂便又多了一份。一家三口分别在三个不同的地方工作、学习、生活,我们见面的机会寥寥,团聚的时刻甚少,但彼此的心却无时无刻不紧紧相连。我们相互守望,这种相互牵挂的情感,宛如一条坚韧的纽带,让我们跨越了时空的阻隔,突破了距离的限制,使亲情在岁月中愈发浓郁深沉。
今年8月10日,在执行任务途中再次路过西藏阿里班公湖,恰巧正值七夕节,这让我不禁想起了一桩往事。那是2016年8月9日,我们一行人出差路过班公湖,在休息之时,有人说道:“今天是七夕节,是咱们中国人的情人节呢,大家都给媳妇发个节日祝福吧!”于是,周围的人纷纷行动起来,有人发语音,有人发短信。我则通过微信给妻子发了“情人节快乐!”没想到,妻子秒回:“只要你安好,我天天都是情人节!”这看似简单而朴实的话语,却饱含着深深的思念与牵挂,宛如一股暖流,瞬间涌进我的心间。如今,再次路过班公湖又逢七夕节,这又是一个无法团聚、没有陪伴的日子。在这特殊的时刻,我默默许愿,愿妻子在这个没有情人相伴的情人节里,依然能够快乐如初,希望我的思念能够跨越千山万水,为她带去一丝慰藉。
岁月流转,世事变换,牵心的爱在每个人的心中生根发芽,延续传承!周末节假日离家近的尽量都会拖儿带女回一趟,回不了的也会打个视频问声好聊会儿天。每逢过年,则不管远近,不管有钱没钱,都会想法设法回家过年。
我想,这就是牵心的真谛吧。让我们在牵心中相互守望,在牵心中彼此幸福……
诵读者简介
米玲,庆阳市融媒体中心节目主持人、资深新闻播音员。主持的直播类节目《庆阳新闻》,多次获全省优秀节目奖。
投稿提示
作者您好,您所投稿的邮箱是《陇东报》“北地风”副刊、“书香庆阳”版邮箱,我们会及时查阅。投稿邮箱:ldbswhzkb@163.com。投稿时,切记在稿件后注明详细地址、联系方式,以及与个人身份信息一致的名字、身份证号、银行账号、开户行名称等相关信息,便于纸媒采用后发放稿费。同时,欢迎关注掌中庆阳客户端“文化频道”和“视听庆阳”微信公众号,方便浏览已编发作品。
作 者 | 谢文魁
音 频 | 米 玲
发 布 | 徐 杨
核 发 | 禄永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