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大检修及转型升级项目
电力系统建设回眸
10月,有机合成厂总降压变电站投入运行。历时4个月,执行操作6413项,全区11座66千伏和2座220千伏变电站全部一次送电成功。其中大部分投运操作都是在2024年大检修期间——变电站送电黄金窗口期完成的。
这次大检修不仅是一次常规的供电系统维护,更是全公司电力保供能力新发展新跨越的重要里程碑。
做足准备算着干
公司炼油化工转型升级项目分布在东、中、西三个区域,横跨三十里化工城。变电站配备在各个厂区,位置比较分散。
转型升级项目启动之初,经公司估算,全区新项目投产后,需新增用30亿度的电量。
“必须从公司层面整体考虑,统筹三个区域的用电情况,根据需要规划和制订电力新建和改扩建方案。”机动设备部副经理席志佳告诉记者,前期充分的规划准备成了公司电力系统升级的首要任务。
新建120万吨/年乙烯、炼油厂蜡油加氢等转型升级重点项目都在东区,是公司的用电大户。
在电力系统升级过程中,不仅要满足各化工区基本用电需求,同时也要解决原有隐患和新老电力系统结合问题,并最大程度降低投资费用。
与直接接引66千伏用电相比,新建一座220千伏变电站承担电力供应任务,接收国家电网的高压电,并转变为66千伏电压供给炼油、新乙烯等装置,电价每度便宜一分钱。“从长远考虑算持久账,我们自己建设一座220千伏变电站,每年可节省2000万元的电费。”席志佳说。
统筹设计、打通流程、提交材料……为了投用东部220千伏变电站,公司机动设备部与电仪中心(检测中心)在5个月时间里,先后给省、市供电公司等单位提交了83项、2000多份资料。
“这是近几十年来,第一次建设220千伏大型变电站。相关手续办理流程、上报的材料、对接的专业部门,都需要我们去研究摸索,在公司领导及兄弟单位帮助下,我们按时按规定完成了全部材料的提交和申报,并且顺利通过审核,获得了投运许可。”负责新建变电站手续申报的电仪中心(检测中心)项目部二级工程师刘伟说。
中部化工区主装置较少,用电负荷相对较小,无需建设高容量的220千伏大型变电站。
“通过与市供电公司协商,从江北变电站和铁东变电站接引电力外线,我们准备新建两个66千伏的总降,用来满足公司中部转型升级项目新增用电需求。”电仪中心(检测中心)中部电仪一车间主任许骆平说。
由于地处北部城区,建筑设施密集,厂区之间有城市道路相隔、互不相通,在市区内跨厂区搭建电力外线十分困难。
为了联通变电站和装置区,同时最大程度节约成本,中部地区的外线建设大量利旧炼油厂原炼油总降、加氢总降、芳烃总降3个变电站倒出来的24千米架空线,与部分新建线路连接形成新的电力外线,节省外线建设费用约4000万元。
万平电站起平地
从国家电网引入的两条高压电力外线需要跨越大小山峰、穿过村庄农田,接入东部石化220千伏变电站。
“吉化用电等级被归为一类负荷,按照规定,石化220千伏变电站需要接引两路电源,目的是保证一路电源停电后,另一路能够独立承担电能供应,保证装置用电不受影响。”东区项目经理部副经理张天宇说。
2022年冬天,公司开始对东区新建变电站的电力外线进行踏查,以寻找最佳铺设路径。踏查队员的脚印踏遍考察区域的山野密林和乡村小路,变电站的外线线路逐渐清晰。
电力外线
经过黄金村、下江密峰村,到大茶棚村、望马沟村,再到榆树沟村和天太村等村镇,石化220千伏变电站外线总长接近28公里,与之配套的输电塔数量众多,搭建每一个塔几乎都需要新开辟一条施工通道运送建设材料。逢山开坡道、遇田搭钢板,施工队伍在山地田间,一边开道铺路,一边搭设输电塔、联通电力外线。
“施工前,公司按照林业部门要求办理了审批手续。外线架设完,我们还要将受到影响的山林和农田恢复原状。为了节省开道和后期恢复的成本,我们反复踏查,尽可能减少开辟和占用的林田面积。”转型升级东区项目经理部电气工程师梁凤珍说。
一些新开辟的山路坡度达到45度以上,大型运输车辆难以通过,只能使用四驱手扶车运输水泥,浇筑塔基。为了防止装载过满,上坡时水泥倾洒在山路上,车里只能装半斗水泥。有些山坡通道比较狭窄,大型吊车无法通行,组塔时只能用抱杆吊装塔材。
施工期间,外部协调也是困难重重,东区项目经理部和施工队伍花费近1年时间才完成了前期庞大的工程,将电力外线接入新建变电站。
作为全省最大的用户变电站,石化220千伏变电站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米,主要安装4台18万千伏安主变压器、100多面二次系统盘柜以及一体化电源、火灾报警系统、主变水喷雾灭火系统和东部电控中心等等,大小设备不计其数。
二次设备调试是变电站投运乃至整个变电站建设的最大难题,对于容量规模大、技术水平高的石化220千伏变电站更是如此。涉及保护控制、通讯、自动化等多个专业学科。东区项目经理部和吉林供电公司、吉电集团联合组成二次调试团队,集中分析讨论调试中出现的问题,得出结论后第一时间排查验证。
二次调试关键在捋顺所有设备之间的连接和逻辑关系,同时保证软件和实体设备之间的控制功能灵敏有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有过硬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还要十分熟悉图纸。
“变电站的二次图纸有两千多张,仅盘柜中的二次端子就达到近5万个,控制电缆10万多米,二次接线工作量非常大,且端子之间的线路连接逻辑必须正确,一处接错,电力系统控制功能就会出现问题。由于逻辑复杂、相互影响,通过试验分析查找问题很考验调试者的技术水平。”吉电集团负责二次调试的潘育宗说。
二次调试进度直接影响变电站投运,也决定了大检修后东区装置能否开车。为了快速熟悉接线思路,老师傅付国伟将几千张图纸用车拉回家,每天晚上熬夜梳理流程,记了一厚本笔记。前期的准备工作有效地提高了现场接线调试的效率。从5月1日开始二次线敷设,到单体调试和联调,花费了4个多月时间,完成了二次设备调试工作。
“早来晚走已经是常态了,白天我在现场监督施工质量、确认设备状况,晚上跟进施工进度、处理设备隐患问题,每天得走上几万步吧。”电仪中心(检测中心)东部电仪一车间副主任张大伟说。
220千伏变电站项目开工以来,张大伟一直坚守在项目建设的关键岗位上,直到投运的前一夜,他还在反复确认着每个送电操作步骤。从设备安装到线路铺设再到控制调试,每个施工环节张大伟都精益求精,事无巨细地检查核对。在现场值夜班蹲守时,张大伟发现了问题,都当场解决,绝不让问题过夜。经常工作到深夜或凌晨,他就简单铺个垫子,和衣睡在现场,第二天又早早起来工作。
变电站投运前夕,张大伟带领团队,加班加点跟进开展“三查四定”,按要求进行安全质量和送电前设备投运检查,查摆一次接线隐患70多处,整改二次接线问题400多点,完善施工问题60余项,配合吉电集团与省电力调度遥控、遥信、遥测对点3400多个,为石化220千伏变电站一次受电成功作出了巨大贡献。
八日投运战昼夜
9月15日20时03分,在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调度控制中心指挥下,西部化工区化肥220千伏变电站启动受电操作。
作为西部转型升级项目的核心设施,化肥220千伏变电站改造后承担着化肥厂、合成树脂厂、丙烯腈厂等单位新老装置的供电任务。由于需要等待全部装置停车后断电,在所有装置开车前恢复供电,留给变电站施工及投运的时间只有8天。
为了给验收预留充足时间、避免耽误变电站投运,停电完成后,电仪中心(检测中心)西部电仪一车间主任赵亮组织施工力量,接连4天昼夜不停安装调试组合电器,调整控制系统。“完成变电站改造施工之后,我们马上邀请省市供电公司专家前来验收,他们提出了30多个整改项。我们带着车间员工和施工团队连续30多个小时逐项整改后通过验收,获得了正式投运许可。”赵亮说。
1
2
3
主变压器抽油安装电缆是变电站投用验收前的最后一个关键步骤,需要抽出部分变压器油,接好电缆并试验完成后再将油加注进入变电器。
由于变电站大部分设备停电维修,备用电源容量只能维持一台变压器注油设备用电。“如果主变一台一台地卸油注油,时间不赶趟了,所以我们向公司汇报,紧急协调一台柴油发电机和一套滤油注油设备,实现两台主变压器同时注油,为变电站按时投运节省了许多时间。”电仪中心(检测中心)西部电仪一车间副主任王洪峰说。
存放变压器专用油标准较高,要求油罐不能有杂质,公司现有储存设备无法满足条件。赵亮得知情况后,立即与机动设备部沟通协调。经过多方共同努力,连夜从沈阳调来一个符合要求的储油罐,在最短时间内解决了变压器油存储难题。
按照国家规定,企业变电站的操作权和调度权在省市供电公司,所有的操作都需要向电力公司请示,要求极其严格。除特殊情况外,送电操作全过程不停止。省电力调度使用直通电话,全程指挥每一步操作,合上开关、拉开刀闸、投入保护……每一步操作完成后必须立刻向省电力调度汇报,等待下一步操作指令。
“因为电气操作是一个线性的逻辑关系,需要一步接着一步进行,不能同时进行不同操作。操作期间,从开始一直到送电结束,为保证操作人员始终清楚每一项操作的原因和目的,原则上不更换操作人员。”赵亮说。
经过22小时的投运操作,9月16日17时58分,化肥220千伏变电站受电所有操作动作顺利准确完成,投用一次成功。
如今,在这化工城里,电流似那奔腾不息的江河,源源不断地为每一个生产环节输送着能量。它见证着东部大型变电站从无到有的突破,西部变电站从有到优的蜕变,中部变电站扩容利旧的智慧。那一个个超前细化的规划准备、高质高标的施工组织、精心精细的投运操作,如同奏响的激昂乐章,推动着电能供应水平紧跟企业转型步伐,加速升级。
文字:李稳智
图片:刘飞 孙万民 马子强 付懋城 吴燕姿
编辑:武聪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