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年龄段:中班
时间:2024年7月
主人公:瑶瑶、诺诺、张张
Part 01
来源与背景——
自从孩子们来到以积木为主要材料的游戏区,用不同形状的积木组合在一起后拼搭出自己想要的物品或造型,他们的搭建兴趣就日趋浓厚。
恰逢上周开展了体测活动,几个孩子谈论着关于走平衡木的体验,有的孩子说:“踩到上面我有点害怕,但我还是很喜欢。”有的孩子说:“走的时候小脚不在地上了,可好玩了。”
瑶瑶便提议:“那我们自己也来搭建试试吧,一次源于近期搭建经验及走平衡木体验的搭建之旅悄然拉开帷幕......
Part 02
过程与实录——
2024年7月1日——“桥”初建
1.“拱形积木直线桥”。
游戏开始了,瑶瑶和小伙伴一起拿了卡扣积木、小长方体积木和拱形积木开始搭建,由瑶瑶牵头,3人一起将拱形积木一个挨一个摆放,并不断延长,10块拱形积木连成了一排(见图1)。这时,瑶瑶用手指着旁边说:“要是小桥能再搭到那边就好了。”小伙伴也回应着,并伴着爽朗的笑声一起在上面走过。
拱形积木直线桥游戏现场
图1:拱形积木连成一排
笑声过后,诺诺继续邀请瑶瑶一起拿了拱形积木,每人两块,分别连接在瑶瑶口中的“小桥”两侧,边连接边走上去尝试,在连接到第18块时,旁边小伙伴请瑶瑶看了其他小伙伴搭建的作品。(见图2)
图2:观察其它小伙伴的作品
瑶瑶看过以后又看看自己搭建的“小桥”,然后说:“咱们这个太简单了,要拼一个这么高的。”(她用手比划着)之后,连接好的拱形积木被瑶瑶推开,又开始重新连接。(见图3)
图3:推开重搭
小伙伴们一起行动,大约3分钟过去,20块拱形积木又一次连在一起,和推倒前一样的“小桥”再一次出现。瑶瑶看着自己的小桥没有说话,随后将3个长条卡扣积木倾斜搭在小桥尾部。这一刻,这座“直线拱形积木桥”与推倒前相比有了细微变化。(见图4)
孩子们发现,从倾斜面走下去容易摔倒,瑶瑶又想到办法了:“可以从这里坐着滑下去!”
图4:“拱形积木直线桥”落成
拱形积木直线连接完成后,诺诺又注意到自己第一次拿来的小长方体积木。瑶瑶和诺诺选择了小长方体积木叠加在上面继续增高,连接时是以小长方体的最长边为连接点依次连接摆放,过程中有搭建拼摆的,也有上桥尝试的。
连接到第30块时,小伙伴们走上去尝试小桥滑不滑(见图5),大家都顺利通过以后,瑶瑶继续“建桥”。
图5:上桥尝试
2.“三层积木叠高桥”。
在这样专注探索的过程中,瑶瑶在调整位置发生变化的小长方体积木,她把每一块积木向左边移(见图6),调整完成后继续开始连接。
图6:尝试调整位置
接下来的2分26秒,瑶瑶、诺诺和张张一起,边连接边尝试,持续合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情,第57块小长方体积木放上去后,第二层叠加增高完成了。(见图7)
图7:第二层叠加增高完成
第三层叠加增高开始了,他们注意到了自己第一次拿来的小卡扣积木。
大家把小卡扣积木叠加在小长方体积木上,连接、拼摆时依然是对齐连接的方式,孩子们运了12个卡扣积木后,开始寻找工具——改用小车来运积木,一次能运7块,工具的改变增加了每次拿取积木的块数(见图8、图9)。
图8:用“身体”运材料
图9:用“小车”运材料
工具的加入提高了连接搭建的速度,瑶瑶专注地连接着,很快,29个卡扣积木铺满“小桥”,一座“三层积木叠高桥”建成啦!(见图10)
图10:“叠高桥”建成
过程中,诺诺用三角形积木和一个小长方体积木做了“警示装置”,瑶瑶也在“小桥”下坡处安装了“保护装置”(见图11)。这一次,搭建结束,孩子们兴致勃勃地讨论着如何搭建更高一点的“桥”......
图11:警示及保护装置
分析与思考
基于幼儿游戏现场的分析
兴趣、意图: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社会领域指出,4—5岁幼儿能按自己的想法进行游戏或其他活动。
本次“建桥”的兴趣生发点是幼儿体测中走平衡木的经验迁移,从而有了自己“建桥”的游戏想法。
此前,幼儿有搭建经验但没有建桥经验,所以,在开始搭建时,他们的注意力聚焦在连接搭建上,搭建过程中受到同伴启发,有了将桥搭高的想法,于是尝试推倒重建,再次思考后,他们依然连接拱形积木,将其作为第一层。
这样的尝试可能成为后期“搭高桥”的一个激发点。
能力发展:
瑶瑶能迁移经验在上、下桥处搭建斜坡,出现斜坡不稳的情况时,她会调整“下桥”方式,说明她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和感知能力。
从建“桥”过程中三层桥的搭建和连接方式来看,幼儿有了基本的连接、延长、叠高、组合等建构能力。瑶瑶将积木调整了8次以上,使其边与边对齐,在这个过程中,她有了自己搭建的内在秩序感。
合作与体验:
建“桥”过程是以瑶瑶为牵头人,但是在需要的时候,小伙伴都能帮忙拿取所需材料,说明孩子们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与同伴合作的能力。
在本次的探索中,幼儿对“桥”有了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在“桥”上走过,孩子们脸上都洋溢着笑容,所以在“建桥”与“尝试过桥”的过程中有了愉悦的情绪体验。出现的“保护装置”和“警示装置”是生活经验迁移的体现。
教师的思考
在今天的游戏过程中,教师基本没有干预和介入,幼儿所有想法都是自发的并且主动探索。
在倾听对话时,他们有的说:“我取了好几次积木。”有的说:“自己建的小桥很好玩。”还有的说:“我是和小伙伴一起搭的。”同时,3个孩子都说:“我们的桥一层一层变高了,好开心呀!”
孩子们表达着成功的喜悦感和继续搭建的兴趣......
在倾听对话之前我也曾纠结,今天孩子们想将“小桥变高”,可是最终也没有多高,教师是不是当时可以作为参与者加入,隐形支持一下呢?但是在倾听中发现,幼儿对于自己搭建的“桥”很满意,有自己愉悦的体验。
或许就是因为有了教师的“忍住”,孩子们才会有接下来的创造。
所以,有时候教师的忍住和相信才是最好的支持。
2024年7月2日 “桥”变高
1.“高桥”1.0
游戏开始,他们便拿着自己前一天下午找到的垫子、单元块、长条木板等材料来到场地,直接行动起来。
瑶瑶首先选择了两个绿色的长方体积木分开在两边摆放,然后将长条木板直接架空在上面,“桥”出现了。
图12:警示及保护装置
这时,孩子们过“桥”的热情依然未减,可当瑶瑶走到“桥”中间处却滑了下去,大家一阵惊呼。(见图12)这样的体验过后,小伙伴们纷纷说这座小桥不稳,同时开始想让小桥变稳的办法。
诺诺提议将小桥底下放上积木,她说这样就不会掉下来了。就这样,小桥下面一块挨着一块摆了小长方体积木,但在摆的过程中出现了不一样的声音。张张说:“我觉得这样没用啊,还是晃的,不信我试试。”张张以直接体验的方式告诉大家,这个办法不可行。
这时大家都停止积木的连接,讨论了起来。
讨论后,孩子们开始观察并寻找材料,我将不远处的轮胎往近处挪了挪。只见她们将目标锁定在轮胎上,同时搬来两个轮胎放在绿色长方形积木上,但小伙伴刚踏上去就陷了下去。(见图14)
孩子们意识到这样不行,这一次的调整并未成功。
图14:尝试
图15:“高桥”出现
孩子们开始继续尝试,去掉绿色积木块,将长条木板直接架空放在两个轮胎上。持续4分钟的时间里,有位置和轮胎大小的多次调整,孩子们在不断找寻最合适的轮胎。
在一番对比和尝试后,孩子们将两个大小相同的粉色轮胎一组,黄蓝轮胎一组,双层轮胎上架空放置长条木板,终于,一个宽木板倾斜连接,“高桥”出现了。(见图15)
2.“高桥”2.0
图16:宽、窄模板调换位置
又到了过桥尝试的时刻,这时又出现了新问题:倾斜长木板架在轮胎上不稳。这一新问题又一次引发了小伙伴们的讨论,发现左右、前后调整位置后都不行后,诺诺又提议将桥面的宽木板与窄木板调换位置。(见图16)
这样,宽木板就成为了桥面,细板倾斜架在轮胎上,孩子们纷纷说“行行行,这个行“,并开始尝试走上“高桥”。
图17:桥继续变高
大家尝试了约3分钟,张张和瑶瑶走到昨天的积木桥处,左瞧右看后把它拆掉了,然后把拱形积木拿到了宽板上依次排列。(见图17)
排列完成,瑶瑶问我:“我可以上吗?”我微笑并靠近她没说话,瑶瑶自己思考过后站上去,慢慢走过“高桥”,后面的小伙伴相继尝试。
图18:高桥2.0完成
这一次的成功体验过后,孩子们把上一次的小卡扣积木又叠加了上来,由4个轮胎、一块长条木板、一块宽木板、9块拱形积木、13个卡扣积木组成的桥产生了。(见图18)
分析与思考
图标分析
基于幼儿游戏现场的分析
对于材料的了解:
“小桥”顺利建成后,孩子们萌生了将“桥”搭高的想法,于是开始寻找自己需要的材料,为建桥做准备。这个过程中,有孩子们对于常见材料是否能组合变高的思考和判断,这样的学习同样是宝贵的。
必要的探索体验:
《指南》指出,科学学习的过程中要适应幼儿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不应为追求知识技能等而破坏幼儿的探究热情。
这次将”桥“搭高的过程中,孩子们将两种表面都较光滑材料组合在一起,且接触面是凸起的,所以会有点晃。这是孩子们遇到的困难,放小长方体积木这样的调整与不稳固及接触面和长条木板本身的宽窄毫无关联,但这样的探索经历可能也是一种助力幼儿探索稳固性的必经阶段。
激发探索兴趣:
《指南》指出,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索兴趣、体验探究过程,让幼儿在体验和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这次的建桥过程中,幼儿运用已有经验和基本的建构技能进行组合、拼搭,一次又一次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索兴趣始终不减,在自主探究中,幼儿搭出了自己想要的“高桥”。
安全预判能力:
《指南》指出,4—5岁幼儿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逐渐增强,在游戏中一次次运用垫子,也充分体现了孩子们对于安全因素的考虑,有了一定的安全预判能力。
教师的思考
游戏过程中,孩子们一直在探索解决问题,当探索“桥”稳固性陷入困境时,教师微微移动了不远不近处的轮胎,有一个孩子看见了,但最后提议使用的不是她。
教师开始思考这次支持的适宜性,如果不移动,是不是他们也会自己寻找并选择其他材料呢?但通过与孩子们交流发现,当时轮胎在他们的视线内是他们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
所以,教师要适时发挥支持作用,但要放下期待,因为教师提供的只是一种可能性,孩子们会根据需要做出自己的选择。
同时,瑶瑶从“桥”上掉下来,有接触面导致不稳的原因,也有木板本身窄的原因,在交流对话中,教师有关于此问题的抛问,后面“桥”建成后她们也有过调整,但是孩子们没有讨论到,教师也并没有过多的提示,
也许在接下来的探索中,他们会自己发现这个问题。
2024年7月3日——百变“桥”
有了前两次的“建桥”经验,今天开启了第三次建桥之旅......
1.第一座桥——“雪花片桥”
这一次,他们不约而同地先后取到了彩色大雪花片,一片横一片竖进行延长连接。5分钟左右,每个人的雪花片都连接在一起,就这样,由19片雪花片连接成的长条出现了。
他们在长条不同的位置用力抬,可雪花片“桥”无法“站立”,满足不了“过桥”需求,孩子们不再纠结于雪花片本身,而是转向其他材料,每个人都在发表着自己的观点,商量、思考后,只见他们找来平衡板、单元块尝试辅助。
第一次,他们只将积木块垫在雪花片下面,小“桥”仍然无法站立,第二次,两种积木块垫高组合也失败了,第三次调整积木块位置仍失败。
瑶瑶并没有放弃,而是取来了第一次使用过的拱形积木,两块拱形积木分别垫在雪花片左右两侧,就这样雪花片可以立稳啦!
图19:“雪花片桥”建成啦!
18个拱形积木放好后,一座雪花片桥出现了。(如图19)
2.第二座小桥——“安吉箱桥”
孩子们快速找到需要的安吉箱,同时也找到了横板、垫子,这次选择横板时,诺诺要拿2号板,瑶瑶指着3号板说:“拿这个,拿这个。”于是,这次他们选择了3号板。
3名小伙伴把安吉箱推到场地中间,在两个安吉箱中间搭一块横板(如图20),然后又放了两块垫子,一块在两个安吉箱中间,一块在安吉箱旁边,很快,两座一样的“安吉箱”小桥出现了,3个小伙伴坐在上面,开心极了。(如图21)
图20:安吉箱桥
图21:两个安吉箱桥
3.第三座小桥——“平衡板桥”
搭建完两座“小桥”后,孩子们好像找到了“建桥”的乐趣。他们又跑到第一次搭建的场地,这次他们将目标锁定在小地垫上,两两拼接相连,14块小地垫拼接为一个大地垫,在上面走一走、跑一跑。
诺诺和瑶瑶商量后,又将不远处的平衡板搬过来,4个平衡板依次放在垫子中间。小伙伴小心翼翼地走在平衡板“小桥”上,瑶瑶走到中间时摔倒了,小伙伴注意到后及时将平衡板翻了过来。这一次“小桥”稳了,他们在上面开心地跳舞。(如图22)
图22:开心的跳舞
分析与思考
图标分析
基于幼儿游戏现场的分析
探索创造:
第一座“桥”完成后,孩子们能继续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敢于到另一个场地搭建“安吉箱”桥,在看到地垫以后继续探索,这与日常营造的宽松氛围有很大关系。
经验迁移:
近几天,孩子们对搭建不同样式的“桥”产生了兴趣,本次游戏中当“雪花片桥”无法通过时,瑶瑶在关键时刻提出用昨天的积木试一试,这让所有小伙伴感到很欣喜并且进行尝试。
说明孩子们通过实际操作、亲身体验习得的建构经验也在内化和迁移应用,经过3次调整,最终成功通过。
教师的思考
在3座不同“小桥”建构过程中,教师给予充分的探索时间和更加“无边界”的探索场地,也是支持游戏探索的重要条件。
本文源自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铜川第一幼儿园,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推荐阅读
胡华:“儿童视角”下幼儿园环境创设的思考与探索 华爱华:活动区材料如何投放才能促进幼儿发展?
王海英:园本“沉浸式”教研立足于教育实践
解决教师工作中的“真问题”
吴荔红:如何撰写幼儿园游戏活动案例?
冯晓霞:《指南》社会领域要点解读
王春燕:幼儿园课程故事的内涵、问题与对策
朱家雄:幼师培训应当把握教师的 “最近发展区”
李季湄等:《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
虞永平:让幼儿园课程评价情境化、真实化
|版权说明 学前智库原创文章欢迎经授权后转载。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并保持文章完整性。本公众号因教学和研究需要转载或选编的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编辑:刘诗诗 美术:黄 琳 终审:刘 菁
电子邮箱:327792652@qq.com
联系主编:189 7114 4641(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