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晶波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幼儿成长档案,通俗地说就是关于幼儿成长过程的详细记录。在教育实践中,为幼儿创建成长档案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工作。一份好的成长档案既可以详细、生动地描述幼儿在园的学习与生活,又可以帮助教育者对幼儿的发展过程进行动态、适宜的纵向评价,以弥补横向评价的不足。更为关键的是,它可以帮助教师加深对幼儿的理解,寻找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从而提高教师与幼儿之间互动的质量,促进幼儿园与家庭形成教育的合力,引发幼儿的自主学习。因此,为幼儿创建成长档案已被看作是充分贯彻《纲要》中“尊重幼儿的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这一指导思想的一项重要举措,不仅在当前幼儿园教育实践中普及开来,在一些地区甚至成为评估一所幼儿园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笔者曾对十余所幼儿园创建的幼儿成长档案做过小范围的比较和分析,在对教师的匠心与智慧以及所付出的时间与精力惊叹、感佩的同时,也发现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误区。
在本文中,笔者将借助于阐释创建成长档案的原则,从以下四个方面对一些明显的误区进行说明,以期对幼儿园实践工作有所裨益。
第一事先认真规划,避免盲目堆砌
认真制订并反复修订计划是一切教育活动启动之前所必需的关键步骤,对于创建成长档案这样长期、细致、全面的工作来说,事先认真规划尤为重要。制订一份详细而完备的成长档案计划需要考虑的内容相当广泛:从确立档案的总体框架到决定具体资料的类型与呈现方式,从选择材料到分配页码,从确定收集作品的时间和频率到制定筛选的标准,等等,事无巨细全都要在实际操作之前作出安排,并要随着创建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及时地修订、完善。
客观地说,这一过程实际操作起来不仅繁琐,而且耗时、耗力,往往在短期内看不到明显的绩效。为此,有的教师往往省略了这一步骤,只是大致列出一个框架,将所有可以被看作是成长档案的内容与材料简单地聚集在一起。这样创建出来的成长档案尽管表面看来与经过详细规划而完成的成长档案没什么不同,某种程度上甚至还会给人一种材料更为丰富和翔实的感觉,但是如果深入研读则不难发现,盲目堆砌材料、缺乏详细计划的成长档案非但不能帮助我们生动、准确地了解、评价幼儿的发展状况,还会造成我们对幼儿认识的偏差。
第二,以幼儿为核心,避免将幼儿的材料当作教学活动效果的注释
成长档案,顾名思义是指关于幼儿成长的档案,幼儿当然是档案的主体。创建一份好的成长档案无论是在确立主体框架还是在收集、编排具体材料时,都要围绕幼儿的发展情况来思考与操作,必要时还要与幼儿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以弄清楚某一作品、记录对于幼儿的真实意义。幼儿的发展是在具体的教育活动和生活活动中展现出来的,从幼儿的成长档案中可以间接地看到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但是在一些幼儿园提供的成长档案中,我们发现除了可以从一些诸如幼儿的姓名、身高、体重、喜欢结交的好朋友名字等基本项上看出每个幼儿的特征之外,其他内容几乎全都围绕着教学活动的主线来编排,关于幼儿行为表现的文字或图片只是被动地充当某个栏目的填充物或注释。这种做法使成长档案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一种虚化了成长主体的教学效果记录,从而背离了创建成长档案的初衷。
第三,除了把图片或文字记录收入成长档案外,还应附加准确而细致的说明
熟悉人事档案的人都知道,收入档案的材料是以最大限度的客观化为基本特征的,不需要添加任何个人的点评或说明,但是为幼儿创建成长档案不能如此。其原因在于成长档案除了有“详细记录幼儿在园的成长过程”的功能之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作用,即作为对幼儿进行纵向评价的工具,引导教师为幼儿制定适宜的个别教育计划。
以往我们经常采用横向评价的方式来考察幼儿的发展情况,通常的做法是用一个统一的量表在某个固定的时间段对同一年龄班的所有幼儿进行测查,如小班幼儿在学年结束时可以拍多少个球,可以理解和运用多少个形容词等。这种评价方式可以帮助教师从总体上把握幼儿的阶段性发展情况,却无法帮助教师了解幼儿更为具体而鲜活的特征以及不同幼儿之间在发展上出现明显差异的原因。成长档案恰恰是弥补这一不足的一种有力工具。如果教师不仅运用图片或文字等方式记录幼儿在某个领域的具体表现,而且在旁边附加一些针对性强而又准确的说明及点评性文字,就可以帮助教育者或其他教育评价人员快速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进而聚焦幼儿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寻找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并制定出个别教育方案,为幼儿提供适宜的引导与支持。
除了教育评价方面的特殊功能之外,教师在幼儿成长档案中留下的说明或点评对于当时或日后长大了的孩子本人来说也是弥足珍贵的。毫无疑问,教师是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经典的“罗森塔尔效应”让我们知道,教师的一句真诚的鼓励与赞扬对于孩子自尊与自信的养成具有超凡的力量,不仅可以激励人们在幼年时期的成长,而且会让他们在暮年之时感到温馨与荣耀。
第四,应真正邀请家长参与成长档案的制作,而不是止于表面
幼儿成长档案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它所呈现的幼儿个别性特征,而幼儿的个别性特征与家长的教育观念以及家庭教育的实际状况密切相关。为此,一份可以准确透视幼儿实际发展状况的成长档案离不开幼儿家长的参与和支持。在对成长档案作文本分析时,我们注意到许多幼儿园创建的成长档案中都开设了由家长负责填入的关于家庭教育情况的栏目,这表明这些幼儿园都很看重家长的教育力量,并注意将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整合到一起,以形成教育合力。然而,在仔细阅读成长档案相关栏目内容后,我们发现这种“整合”与“形成教育合力”的观念大多没有落到实处,即家庭和幼儿园的教育实践之间的关联性非常弱,甚至全是毫不相干的内容,没有交集,更谈不上“互动”“整合”与“合力”。
在与教师的进一步沟通中我们了解到,出现这种偏差的原因与平时家园之间沟通与合作的状况不无关联。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很多家长习惯性地认为孩子进了幼儿园,教师就应该是他们成长中主要的教育者与指导者,自己只是给教师“打下手”,起一些辅助性作用。具体到为孩子创建成长档案,家长认为应该由教师承担全部工作,自己只需根据教师的要求提供一些必要的材料。他们并未意识到自己也是孩子重要(甚至是最重要)的教育者,自己所提供的材料本身就来源于自己的教育实践、彰显着自身的教育观念,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记录。纠正这种偏差的关键是在创建成长档案之前就和家长讲明这项工作的实质与价值,以及家长在这项工作中的角色与可能做、可以做的事,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孩子成长档案的创建过程中来。
本文源自《幼儿教育》2009,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推荐阅读
胡华:“儿童视角”下幼儿园环境创设的思考与探索 华爱华:活动区材料如何投放才能促进幼儿发展?
王海英:园本“沉浸式”教研立足于教育实践
解决教师工作中的“真问题”
吴荔红:如何撰写幼儿园游戏活动案例?
冯晓霞:《指南》社会领域要点解读
王春燕:幼儿园课程故事的内涵、问题与对策
朱家雄:幼师培训应当把握教师的 “最近发展区”
李季湄等:《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
虞永平:让幼儿园课程评价情境化、真实化
|版权说明 学前智库原创文章欢迎经授权后转载。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并保持文章完整性。本公众号因教学和研究需要转载或选编的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编辑:刘诗诗 美术:黄 琳 终审:刘 菁
电子邮箱:327792652@qq.com
联系主编:189 7114 4641(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