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旭花:幼儿园种植活动的基本内容与关键经验

教育   2024-11-20 08:04   湖北  


董旭花



山东女子学院教授


户外种植活动主要是指在幼儿园种植园地进行的一系列植物管理与科学探究活动,包括播种、移植、间苗、拔草、浇水、除虫、收获等植物生长管理的全过程。


参与户外种植活动,不仅仅是幼儿身体力行参与生产劳动、体验“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的劳动教育,更重要的是幼儿可以透过种植活动,感受一粒种子从发芽到长大的奇妙过程,观察和了解植物生长的全过程,丰富自然科学知识,是生命教育的最好途径之一,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的兴趣和积极情感。



主要活动内容



1. 常见农作物、蔬菜、花卉、树木的种植与管理活动

(1)田地耕耘。土壤具有良好的墒情植物才能生长,所以,任何植物在播种前都需要对土地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包括耕耘、施肥、整畦等。耕耘和施肥都是为了让土壤更有助于植物生长,整畦则是方便于幼儿田间管理的走动,所以,幼儿园种植园地的畦应注意田畦的宽度和畦埂的宽度,一般来讲田畦的宽度是幼儿的两臂长,这样幼儿站在畦埂上就可以浇水、除草,管理照料植物,而不会都跑进地里面踩踏。畦埂的宽度要方便于幼儿来回走动,所以相对要宽一些。在幼儿园种植园地进行的这些工作,一般都由教师操作,幼儿观看并跟随做一些辅助性的工作即可,如帮助教师捡出小石头、测量田畦的宽度、踩实畦埂等。

(2)选种与播种。如果是种植农作物或蔬菜,一般都需要在播种之前进行选种的工作,就是挑选出粒大饱满的种子,剔除杂、烂、虫的种子,这个工作有时是在收获的时候同时进行留种的。也有些植物如花生需要在选种后先浸种,发芽后再播种。现在网络资源丰富又方便,教师应在种植前查阅相关植物生长的知识,具备充足的知识储备。

(3)日常管理。不同的植物生长的需求是不一样的,一般植物生长期间需要进行浇水、拔草、除虫、施肥,还有些植物可能需要间苗、剪枝、扎架、授粉等工作,这些工作对幼儿都有吸引力,教师可视幼儿的能力和兴趣组织幼儿采用多种方式参与全过程管理工作,并在参与的过程中感受劳动的美好。

(4)收获。收获是最有喜悦感和成就感的一件事,眼见到自己种下的植物到了丰收的季节,对于幼儿是很大的激励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参与收获的过程,像掰玉米、摘豆角、摘黄瓜等活动,各年龄段的幼儿都可以尝试一下,但收割麦子、摘柿子、核桃等活动就主要是教师操作、幼儿辅助了。收获应该与分享同步进行,通过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可以进一步强化幼儿对于劳动价值的认识,感受劳动的快乐。

2. 日常观察、实验与记录活动

把种植活动放入科学素养培养的大视角去看,就不仅仅是学习种植技能、培养劳动好习惯那么简单了,在播种之后,教师应有目的地组织幼儿持续观察种子的发芽,记录自己种植的植物从发芽到开花结果的过程,发现植物生长的特点和规律。可以根据幼儿发展的水平采用多种不同的方式方法记录,如绘画、符号、图标、数字等。记录植物生长的高矮时,还可以组织中大班幼儿进行测量活动,把测量的结果用图表、数字、符号等方法记录下来。
种植过程中还可以结合田间管理进行浇水、日照、施肥等的对比实验,通过实验帮助幼儿进一步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
3. 围绕植物生长与管理的谈话活动

自己种植的植物发芽和生长是幼儿很感兴趣的话题,教师带幼儿外出散步、自主游戏、做操时,可以随机走到自己种植的园地观察和交流。也可以请值日生每天汇报植物生长状况,教师也可以藉由幼儿的观察记录组织幼儿进行有主题的交流讨论活动,这样的主题谈话活动会让更多的幼儿关注植物生长,变成有心人。


种植活动关键经验




实践问题与对策



1. 我们班种植的葫芦长大了,今天带领孩子去观察时跃跃说:“老师,里面有葫芦娃吗?”还没等我回答,田田说:“肯定有,我要一个火娃,吐火,还可以用来烧烤!”辰辰说:“我要一个水娃,能变出好多的水来,就可以游泳了呢!”
……

看着孩子们热情高涨地谈论着葫芦娃,我不知道该怎么应答,是尊重孩子们天真的幻想呢,还是如实地告诉孩子们科学的真相呢……我真的好纠结。



幼儿的科学具有其独特性。一方面幼儿的科学是经验层次的科学,而非概念层次的科学,幼儿所能理解的科学知识并不是成人意义上的抽象的、概念化的科学知识,而是直接的、具体的科学经验。另一方面,幼儿的科学是一种不完善的科学,是基于其自身的经历和体验的基础之上的、不断改变、不断完善的科学认知过程。同时,幼儿的科学具有这个年龄段独特的主观色彩,具有一定的幻想性。幼儿会赋予万事万物以诗意和灵性,有时候主观的想象和客观的现实会混在一起,幼儿会在游戏化的、假想性的情景中观察现实,探索科学。
幼儿认知发展的局限性决定了幼儿科学探索的主观性,这既是其不完善之处,也是其独特之处,因为这种独特,让我们看到科学不仅仅是理性的客观认知,同时也让我们在探求未知的同时感受诗意和想象的美好,尝试与自然对话,建立一种美好的情感链接。

上面案例中关于葫芦娃的对话非常有意思,当有幼儿问老师葫芦里面是否有葫芦娃时,教师可以暂且放下已确定的观察记录葫芦生长的科学目标,追随幼儿的兴趣,形成新的探讨话题,教师可以把“葫芦里面有没有葫芦娃?”这个两难问题抛回给全体幼儿,让每个幼儿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说明自己的理由,若形成两派相反的观点,就可以相互质疑和辩论,这个过程既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本班幼儿的已有经验和认知特点,又可以让幼儿尝试梳理自己的观点,在相互争论的过程中,既可以学习反思和质疑的科学思维方法,又可以不断吸收同伴的经验,完善自己的认识。

至于最终教师是否需要反馈给幼儿一个最科学的结论,笔者认为无关紧要,因为如果幼儿的认识没有达到科学认识的层次,教师传递的结论就是强加,即使幼儿记住了也无意义,况且,这样的讨论引发的幼儿思考和持续的探究兴趣比结论重要得多。至于预设的科学观察活动在今后的的日子里随时可以继续。


2. 今天领着孩子们去种植园地刨花生,我们种下的花生成熟了。对于刨花生,孩子们都很开心参与,每当刨出一把花生来,孩子们就像挖到宝藏一样开心地欢呼。然而有一个小朋友并没有融入其中,我问他为什么不参加,他说他觉得泥巴很脏,他不想玩泥巴,也不想刨花生。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不能强制,可是应该如何做才能帮助他亲近泥土,喜欢参与种植和收获的活动呢?




幼儿觉得泥土脏,当然不是幼儿天生就知道泥土脏,而是家庭教育中不断灌输的结果。现阶段很多的家庭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过于追求干净,吃的要干净,穿的要干净,玩的要干净,有些家庭恨不得自己的孩子生活在完全无菌的环境之中。有个幼儿园园长给我说过一个幼儿的故事,这个幼儿从出生到上幼儿园几乎没有下楼与别的小朋友玩过,为什么?家长怕孩子得传染病呗——想想就让人哭笑不得。
在很多的家庭教育讲座中,笔者都不断地强调要让孩子接地气,所谓的“接地气”的“地”就是土地,不是水泥地,不是木板地,而必须是有泥土的地,“接地气”最朴素的理解就是让幼儿踩在泥土地上,包括玩泥、玩沙、玩水,也包括种植活动和植物的田间管理活动,也包括所有的自然探究活动和与自然相连接的感知、游戏、体验活动。

如果一个幼儿觉得泥土脏,不愿意碰,教师千万不要强求,尊重他的意愿,让他在旁边观看也无妨,因为一个问题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同样,解决一个问题也不可能靠一次教育活动实现。就算是玩泥的时候,他不玩,教师也可以随他,慢慢的,小伙伴们的热情会传染给他,他也会慢慢从旁观转变到参与。如果教师急于看到幼儿转变,也可以尝试陪伴幼儿一起参与活动,用自己感受到的快乐和满足带动他。当然这样的转变,更需要家长转变观念,不再用“干净”苛责幼儿,只有家园的合力教育才能实现教育的最终目标。

注:本文节选自《幼儿园户外环境创设与活动指导》。
【重磅推荐】



推荐阅读

胡华:“儿童视角”下幼儿园环境创设的思考与探索

华爱华:活动区材料如何投放才能促进幼儿发展?

王海英:园本“沉浸式”教研立足于教育实践

解决教师工作中的“真问题”

吴荔红:如何撰写幼儿园游戏活动案例?

冯晓霞:《指南》社会领域要点解读

王春燕:幼儿园课程故事的内涵、问题与对策

朱家雄:幼师培训应当把握教师的 “最近发展区”

李季湄等:《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

虞永平:让幼儿园课程评价情境化、真实化





|版权说明
学前智库原创文章欢迎经授权后转载。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并保持文章完整性。本公众号因教学和研究需要转载或选编的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编辑:刘诗诗
美术:黄 琳
终审:刘  菁


电子邮箱:327792652@qq.com

联系主编:189 7114 4641(微信同号)

学前智库
学前智库致力于区域学前教育发展政策研究,为区域政府提供科学的学术支持;课程与教学研究,研究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幼儿教师发展研究,研究学前专业教师培养体系及教师专业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