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肠病读片训练(04)
文摘
2024-11-02 07:00
日本
针对临床症状的复发开始用布地奈德(budesonide)灌肠和口服类固醇药物治疗。开始用托法替尼 20 mg/d 治疗,并得到缓解。问题:
(1)内镜读片 ?
(2)内镜诊断 ?
(3)鉴别诊断 ?
在乙状结肠见有伴黏液附着、黄斑、糜烂的水肿状黏膜(a);直肠与乙状结肠相比炎症程度略轻,但见有小颗粒状黏膜(b)。在乙状结肠(c)和直肠(d)的血管透见征均基本正常,可以确认内镜下缓解,因此停用了托法替尼。病例解析
患病时间 3 年的左侧大肠炎型病例,针对临床症状的复发开始用布地奈德(budesonide)灌肠和口服类固醇药物治疗,但症状无改善(图4a、b)。开始用托法替尼 20 mg/d 治疗,并得到缓解。8 周后减少剂量为 10 mg/d,此后在临床上也得到缓解,但为了探讨是否可以停用托法替尼而施行了内镜检查。由于在包括以前观察到炎症的部位也可以确认炎症的改善和血管透见征的枯枝状表现(图 4c、d)。近年来提出了将黏膜愈合和内镜下缓解作为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目标,在溃疡性结肠炎的诊疗中,内镜的评估很重要。其中,白光内镜观察无论在哪所医院均可以施行,是最标准的评估方法。作为客观性评估内镜下活动性的评分有MES,虽然以前认为MES 1以下是内镜下缓解,但从长期预后的角度考虑,近年来多将MES 0定义为内镜下缓解。通过掌握临床症状与内镜下活动性之间的背离,认识复发的风险,并进行适当的诊疗;以及在确认内镜下缓解时,有助于决定减少治疗药物的用量或停用治疗药物。接下来的研究课题是,即使同样是MES 0,也有必要从组织学活动性和预后的角度进行细分。有无血管透见、有无黏液附着、发红的程度、黏膜的脆弱性、出血的程度、溃疡的深度等。根据厚生劳动省“关于难治性炎症性肠病的调查研究”小组制定的诊断标准,活动期内镜表现的特征是:在轻症病例中,见有轻度血管透见不良、发红 / 颗粒状黏膜、阿弗他溃疡、小黄点和脓性黏液;当炎症变得严重时,可见黏膜粗糙、接触性出血、糜烂病变;在重症病例中,可以观察到溃疡病变、自然出血,也有时由于黏膜的水肿严重而导致管腔变窄,存在内镜插入困难的情况。对于克罗恩病来说,内镜下缓解多被定义为“无溃疡的状态”;但对于 UC,由于是以黏膜为中心引起炎症,即使无溃疡,笔者认为也很难将有糜烂、黏膜内出血的情况认为是缓解。在 UC 患者中,除了无前述活动性表现的状态外,在血管透见征基本正常,或者呈枯枝状表现的情况下,可以认为是内镜下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