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天团遇到航空系统,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

时事   2024-12-20 11:33   北京  

“博士”在大众眼里一直是一个特殊的存在

他们几乎就是

高学历、高智商、高能力的代名词

当这些优秀的博士遇到了复杂的航空系统

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

且看中航工业南京机电的博士天团

用实际行动告诉你答案


01

来自清华大学的钟博士

2021年,钟昊从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博士毕业。在清华求学期间,他听闻同为清华大学毕业生的前辈徐舜寿开拓中国航空事业,主持、参与设计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飞机型号的事迹,心中产生了很大震动。在徐舜寿精神的激励下,在清华大学“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干大事业”的氛围熏陶下,钟昊坚定地选择了国防军工事业作为奋斗方向,毕业后很快入职南京机电。


刚入职不久,他就承接了飞机解锁机构的研制。与传统的液压驱动方案架构不同,此机构需要采用电动驱动,几乎没有任何现有产品可以在架构和功能上提供借鉴,而且该产品对尺寸和重量的需求也特别严苛,这给年轻的钟昊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面对严峻的生产任务,他很快调整好心态,积极主动地与技术专家反复讨论方案架构,查询各项设计标准,仔细推敲每处设计细节,并大胆尝试缩减产品尺寸,最终完成了全部设计工作。最终产品装调一次成功,并顺利通过了主机验收,还申报了3项发明专利。首战告捷,给了钟昊很大鼓舞。



钟昊说,虽然自己和徐舜寿相隔半个多世纪,时光不能交汇,但守卫的是同一片天空。接过建设新时代航空强国的接力棒,他将“择一业终一生”,不断发扬新时代航空报国精神,在促进航空工业高质量发展上积极作为,干出一番大事业。


有着“点亮星空”梦想的黄博士
02


2017年,黄斌达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毕业后入职南京机电,目前在南京机电工程技术部从事制造业务规划、工艺技术开发管理等工作。黄斌达说,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吴大观的精神激励着他,对初心、对创新的追求深深地撼动着他。


入职南京机电后,黄斌达首先参与建设了设计制造一体化平台项目,这个项目是影响南京机电深度变革的重大项目,涉及设计、工艺、制造、采购等多个业务域,开发实施难度很大。他和项目团队一起,白天调研业务、梳理流程,晚上研究系统实施方法,无数个黑夜与曙光的交替见证着这个团队连日的奋战与坚守。


在这个团队中,黄斌达一次次被感动着。团队里既有擦干眼泪后又咬牙坚持,最终突破技术难题的巾帼英雄,也有突遇重重困难仍连续作战的钢铁硬汉,还有任劳任怨、敢打敢拼、始终冲锋在前的全能金刚。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南京机电已初步形成了具有行业先进水平的数字化工艺设计解决方案,团队因此获得省部级、机载公司级各类奖项10余项,并荣获集团公司“最佳信息化实践团队”称号。



在黄斌达看来,数字化转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是数字技术与业务变革持续深度融合的漫长过程,它也需要更多的团队成员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各类问题。黄斌达和他的团队正在继续以吴大观为榜样,敢为人先,开拓进取,用心点亮南京机电数字化转型这片灿烂的星空,让航空强国的梦想洒满大地。

03

求是创新、矢志不渝的谭博士


2021年,谭靖麒浙江大学博士毕业后,入职南京机电综合机电系统部从事航空机电综合工作。从毕业时举起“投身国防军工、筑梦大国重器”的毕业赠言牌开始,谭靖麒就立志用青春智慧奋力推进国防军工事业的创新发展,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党和人民的新业绩。
  

入职刚满一年,谭靖麒承接了能源与热管理一体化技术验证项目的子课题。这是南京机电首次承接机电系统级能热一体化验证项目,但是项目的研究周期只有短短一年。国庆节期间,他和项目团队到南京空港园区规划试验场地,面对空旷的试验厂房,大家都很迷惘,质疑的声音也很多。这样的声音越多也就越能激起谭靖麒的好胜心,不试试怎么知道?歼10总设计师宋文骢的奋斗精神始终影响着他。之后的几个月,谭靖麒和团队成员们在厂房加班加点,建模型,摸原理,装配试验排故一步步走来,当试验装置启动、运转、性能验证一项项通过时,心酸与成就交织的那种兴奋感,让谭靖麒有了持续奋斗的方向,后来依托项目申报的9项发明专利一项项授权,他也因此荣获南京机电年度“杰出奋斗奖”。


  

谭靖麒说,自己只是南京机电科技工作者中的普通一员,深知科技创新就是从无到有的过程,它需要不畏困难,打破常规,颠覆传统,默默奋斗。收获可能来得很晚,过程中可能有诸多困难,但是只要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定能有所收获。


坚信“路虽远行则将至”的姜博士
04


姜文2021年南航博士毕业后加入南京机电燃油系统部。航空英模罗阳甘于奉献、敢于牺牲的精神品质一直激励他从学生时代走到了航空强国的主战场。进入燃油部后,他加入惰化系统研制团队,负责核心产品空气分离装置。第一次去外场调研时,他拍下了夜幕下三代惰化人的背影。教练机型号竞标准备期间,有前两代惰化人出谋划策,有多年预研积累的经验和近些年的新方法,团队得以不断完善系统性能分析模型、提升核心产品性能。最终南京机电获得竞标胜利,实现了惰化产品的首次型号应用。这一次姜文与团队一起面向镜头拍了一张合照,一反一正的合照是三代惰化人接续奋斗的真实写照。
  

团队攻关惰化系统技术的同时,姜文与小伙伴们连续三年参加中国创新方法大赛,三年的参赛经历锻炼了大家用工具理清研究思路,总结和分享研究成果的能力,最终实现了从省赛一等奖到国赛二等奖、再到全国擂台赛银奖的三连跳。比赛收获的不仅仅是荣誉,更让姜文感受到身上的责任和使命。在最新的惰化装置竞标中,团队再次迎难而上,以技术优势取得了胜利。



姜文表示,科学研究是一种开拓性、创造性的工作。需要有胆识,有勇有谋,才能选对道路,不怯懦;要敢冒风险,才能不畏艰险,不犹豫。自己要努力向前辈和学长们学习,与伙伴们一起,在创新的道路上创造出属于新一代航空人的蓝天风景。


作为新时代的航空人,南京机电的博士天团们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他们正如顾诵芬院士所希望的那样胸怀“国之大者”,对标世界一流,大力弘扬新时代航空报国精神,争做改革发展探路者,争当科技创新带头人,敢迎风雨、勇闯新路,在加快构建现代航空工业体系的火热实践中奋斗建功,在加力推进航空科技自立自强的热血征程上励志拼搏,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航空强国的青春华章。


来源 | 中国航空报、中航工业南京机电

文字 | 尚忠孝、吴清雨

责编 | 张亚歌

主编 | 郭美辰

监制 | 姜春艳

中国航空报
《中国航空报》(China Aviation News)是国内外发行的综合性报纸,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主办。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