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60年代中期,为改变生产力布局,国家将部分企业内迁到相对安全的区域,开展三线建设,四川雅安因其地理位置优势,成为布局重点之一。根据国家战略部署,1966年9月,由114厂(现在的中航工业庆安)包建的国营新安仪器厂的三分厂(液压助力器厂,现在的中航工业凌峰)在四川雅安市封家沟破土动工。
老一辈建设者发扬“大三线”精神,在祖国大西南安营扎寨,在“先生产、后生活”的方针指引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各项工作陆续展开。他们中有的跋山涉水察看、测量和征购土地;有的去汉源、雅安等地招收民工队伍;有的去成都城建规划设计院,联系设计和勘测厂外道路、桥梁、涵洞;有的积极准备住宿,以化工厂破旧草棚为基础,修补和添购稻草、百家竹搭起临时床铺……
东风大桥之前的临时便桥。
经过一番努力,建设者们征购了一百多亩土地,招收了近千名民工。大家身住草棚,脚踏荒山,从1966年9月起,自化工厂路口向封家沟方向修建道路,逢水架桥铺涵洞,逢山开路打先锋。在“小雨大干,大雨小干,无雨拼命干”的号召下,苦战三个月,建成了2.5公里长的道路和横跨陇西河上的50米便桥。道路所到之处,平整地基,修建草棚,架设水管和临时电源线,奏响了工厂建设的第一曲凯歌。
1967年5月,厂区实现了“三通一平”;6月,精密零件车间、壳体车间、装配试验车间等相继开建,封家沟工地一片繁忙景象。1970年,工厂开始投产,深山旷野间机器轰鸣,一批批怀揣壮志的建设者奔赴而来。
建成后的生活区。
两岁的刘永就是在这时随父母加入三线建设大军,来到四川大山沟里这个名叫“九号信箱”的地方。刚刚建成的“九号信箱”很神秘,远离市区,有自己的办公楼、生活区,甚至有自己的幼儿园、学校、菜市场。此后,刘永的两个弟弟刘勇、刘忠相继出生。
曾经的工厂餐厅。
兄弟三人在这个三线山沟里慢慢长大。父母每天早出晚归去上班,当时的凌峰主要是做液压助力器产品。1971年6月22日,工厂第一套产品装试成功。后来,随着生产逐步开展和企业效益的提升,工厂环境、职工生活等都有了极大的改观。
东风隧道。
刘永回忆说,母亲经常把给父亲送饭的任务交给孩子们。从生活区到工厂的一段路,对年幼的孩子来说特别长,他们需要翻山越岭才能走到工厂,有时还会遇到被野狗追咬、走山间夜路的恐惧等情况。后来,连接生活区和工厂的东风隧道修通了,对大家来说是一件非常高兴的事情。“走过长达半公里的东风隧道,真是惊喜又刺激,心里很开心,我们再也不用听到广播后还要等20分钟才能看到下班的父母,送饭时不用走山路,父亲也能吃上热乎饭了。”刘家老二刘勇说,东风隧道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也是截至目前为数不多的当地仍在使用的设施之一。
生活中,父亲从未提起过自己的工作,往来的信件也只写明“九号信箱”。很长的一段时间,三兄弟不知道父亲做什么工作。直到有一次给父亲送加班饭的时候,他们才发现父亲生产的零件,和平常想象的不太一样。“他用的都是非常精密的尺子、量具。”刘家老三刘忠说。
三兄弟都记得工厂参与生产的某型歼击机下线,在当地的广场组织了一次展览,门票2元钱1张,当时的米1毛3一斤,肉才2毛一斤。一种对航空神秘感的向往和对父亲的崇拜在三个孩子心中蔓延。
原本是四川泸县一名教师的父亲,通过层层选拔投身到新中国的航空事业中,在三线建设中奉献了青春和汗水。但到三兄弟参加工作时,正值我国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军品任务大幅度减少,生产任务不足,工厂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为渡过难关,全体职工在党委的领导下,坚持走“军民品结合”的道路,生产了气流纺纱器、节油器、喷浆机、吸尘器、中文打字机等十余种民品。
“父亲那一代为国防工业、航空产品工作了一辈子,工厂本来是加工航空产品的,可我们却去做千斤顶、射钉枪等民品,虽然效益还算不错,其实心里特别难受。”最先参加工作的刘永说。
一天,兄弟们正在交流着工作。正在工厂实习的老三刘忠讲起了自己的经历。“我师傅说,这个射钉枪的技术含量并不低,要把它当成是练兵的工具,等着我们军品任务的回归和到来。”刘忠的话,让三兄弟陷入沉思。
同一时期,三个兄弟和更多的凌峰人、更多遍布祖国各地的航空人,正像那位老师傅所说的——努力把工作做好,等待着美好明天的到来。
恰在此时,凌峰当初依山而建的厂房,因一场突发泥石流直接冲毁了一个重要车间,关键生产设备设施损失殆尽。1991年,工厂脱险搬迁纳入国家“八五”三线调整规划。1992年10月,四川广汉新址破土动工,干部职工边生产边基建,历时4年半,于1997年告别雅安老厂,顺利搬迁至广汉新厂。工厂靠国家政策扶持和职工辛勤劳动,完成了工厂发展史上的战略转移。
凌峰旧址俯瞰图。
“2000年我们接到一个任务,大家高兴惨了!”很多年后,在央视的一档节目中,回忆起当年军品任务回归时的心情,刘忠讲起来还很兴奋,“任务来的时候,我一宿没睡着。我们的航空事业,我们的工厂,终于迎来了春天,这也是父亲的愿望。”
在完成脱险搬迁不久,凌峰上下攻坚克难,年度销售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公司站到了新的发展起点。2011年,原四川航空液压机械厂改制为四川凌峰航空液压机械有限公司,装入中航精机股份,参股及其他资产并入四川凌峰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标志着公司真正成为上市公司的一部分。
生活区旧址现状。
如今,刘家三兄弟再也不为没有军品任务而发愁了。他们聚在一起聊得更多的是怎样又快又好地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
老大刘永成为一名调度员,负责生产车间运转;老二刘勇作为热表工段的班组长,为战机零件披上更加坚固耐磨的盔甲;老三刘忠通过刻苦学习,获得了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2018年、2023年连续当选为第十三届、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7年来,每年两会,他都会带着来自基层一线的建议,为国家技能人才成长和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我是从三线走出来的航空人,三线精神教会我择一事、忠一生的坚持,我们也从国家航空工业发展中收获更多。”刘忠说。
而今的凌峰已经成长为研制和生产航空机载液压产品的专业化企业,是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四川省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为多种机型配套研制和生产大量零部件及系统级产品,满足了各类机型的先进性需求,广受客户好评。
怀揣三线建设的火种应运而生,凌峰承载着时代使命,从简陋工棚起步,一路攻坚克难,历经岁月淬炼。档案里泛黄的文件,封家沟山坡上的建筑群、厂房里斑驳的老机器,桩桩件件都在诉说着三线建设的故事;广汉凌峰现代化的数控工厂里,新时代的航空人正用青春和汗水织就更加美好的明天。
来源|中国航空报
文字|姜坤英、黄丽霞、易闫妮
责编|张亚歌
主编|姜坤英
监制|姜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