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建设60年 | 大山里那些骄傲的灵魂

时事   2024-11-22 14:01   北京  







20世纪60年代,在茫茫戈壁、崇山峻岭、贫瘠荒凉的祖国大西部,建起一个个军工基地、科研院所和工厂,这是一段浩荡的战略迁移、史诗般的建设历程。

四川雅安地处群山环抱之中,完全符合三线建设选址要遵循“山(靠山)散(分散)洞(隐蔽)”的原则。1965年,三机部所属5家以生产航空仪器仪表为主的工厂定点在雅安城区龙岗村(俗称飞机坝)后,很快破土动工。1966年3月,国家计委和西南三线建委经空中考察后认为,工厂建在城南飞机坝目标太明显,不符合“靠山、分散、隐蔽”的原则,要求另选新址。



经过对名山、荥经、芦山、雅安等县的重新考察,最终确定几家工厂分散建在雅安西北3公里的李家沟、雅安城南5公里的周家沟和雅安城东北5公里的封家沟。同时,为减少投资,便于管理,成立代号为291的总厂,下设几个分厂(一分厂即今天的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泛华,二分厂是今天的四川新川航空仪器,三分厂是今天的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凌峰,四分厂是今天的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川西机器)。


又是一个春天,漫山的油菜花再次盛开。它们可曾记得,当年那群怀揣梦想的三线创业者青春的模样?那年,他们告别了父老乡亲、老师、同学、战友,从条件相对优越的大城市,来到了祖国大西部、偏远山区的西南边陲小镇。弹指一挥间,奋斗的岁月已悄然走过了50多年,那些奋斗的身影,曾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战天斗地,谱写了一曲曲奋进的“三线建设之歌”。那一段青春和热血燃烧的激情岁月,已经深深铭刻在每一个参与者们心灵深处。


雅安自古有“天漏”“雨城”的说法,在这里建工厂面对的困难非常多:道路泥泞不堪、出行不便;建材缺乏,就地想办法解决;没有机械设备,就采用人挑肩扛;“晴天抢干、雨天巧干、白天大干、晚上加班干”。几十载披荆斩棘,筚路蓝缕的拼搏,大三线中一座座厂房建了起来。


在今天雅安市雨城区北郊的山坡上,仍矗立着一座“五烈士纪念碑”。



雅安航空三线创业者永远不会忘记1966年7月28日。这一天,青衣江上游的芦山、天全、宝兴等县连日的暴雨,造成山洪暴发,河水猛涨。想到河滩上还存放着很多物资,基建工程队党支部书记范开海辗转难眠,带领一批复员转业军人奔赴河滩,职工们紧随其后,搬的搬、抬的抬、扛的扛,搬运物资,转移设备。经过大家两个多小时的努力,大部分物资被转移到安全地带。


第二天早上7点,青衣江水位仍在继续上涨。眼望河滩,范开海发现还有物资被洪水卷入水中,他便挑选了一些身强力壮、会游泳的青年人,由他带领继续抢救,其他人被安排清理库房。这时水情突变,涨势凶猛,不到20分钟时间,范开海等12位同志被困在河水中不能上岸。厂领导闻讯,即刻赶到现场,指挥救人,派人找绳子、汽艇、汽车轮胎、木船,想尽一切办法营救人员上岸。经过奋力救援,2人获救上岸,5人自救成功脱险,而参与抢救物资的范开海、杨开平、雷秀雄、卢俊达、卢世伦等5人被无情的洪水吞噬,不见了踪迹。那一刻,现场所有的人都惊呆了。惊醒过来,不少人争着要跳下江去救战友,面对巨浪卷着江水,人们死死拉住要下江的人,江面上只有撕心裂肺的哭喊声:“范书记,你在哪儿?快上来呀……”


他们牺牲时,最大的才30多岁,最小的只有23岁,都是刚刚从空军复员转业的军人,还没有来得及与父母、亲人相见,就直接来雅安投入三线建设。当年他们还那么年轻,哪来的那么大无畏的英雄气概?难道他们就肯舍下父母与亲人?难道他们就不想美好的人生与前程?今天的人或许很难理解,为了物资怎么能把命都搭上。但当年的建设者太知道了,那些拿到的少许物资对当年还不富裕的国家来说已实属不易,交通不便一路拉到山沟里也是费尽周折,他们怎能不珍惜?


为了祖国、为了国家航空事业,把生命献给大三线建设,他们是真正的英雄!


当时提出的口号是“先生产、后生活”,边建设、边科研。没有办公室,也没有宿舍,干部和职工就寄居在当地农民家的茅草房里,在阴暗潮湿的屋子里靠着一把计算尺、一盒绘图仪、一副三角板搞设计、计算、绘图。艰苦的环境、简陋的设备并没有动摇创业者的锐志,他们克服创业中的重重困难,积极而又坚韧地开展科研工作。工厂技术科一位年轻女技术员加班加点设计绘图,劳累过度导致已怀孕八个月的胎儿因缺氧胎死腹中。还有一位技术人员,经常通宵达旦工作,超负荷工作劳累,积劳成疾,过早付出了年轻的生命。临终时,他拉着同事的手说:“一定要把产品工艺定型完成好!”


那个时候,多少航空三线创业者长年过着囊中羞涩的拮据生活,可却没有人因此而畏惧和计较,他们每天想的就是工作,干的是尽快把工厂建起来!这就是三线人的情怀,这也是三线人可歌可泣的青春。


“七五”时期,航空工业面临着一个新转变,即由过去保证“临战状态”需要的“军民结合、以军为主”转为适应和平时期现代化建设的“军民结合、以民为主”。这个转变使泛华军品任务陡然下降,工厂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一些技术人员纷纷“跳槽、下海”。走出去的人员中,有些人成了老板,发了财,过上富裕生活。“老高,你是专家,只要你肯过来,保证能发财!”面对往日同事的盛情邀请,时任工厂技术科科长的高光锋没有答应,他心里想的是工厂没搞好,自己过得再好也会觉得空虚。高光锋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航空仪表专业,工作期间曾参加《中国航空百科辞典》《航空传感器实用手册》等书籍的编写,在专业杂志发表多篇论文。因工作成绩突出,荣获多项表彰和奖项。泛华厂史记载,在歼11飞机工程研制中,高光锋为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荣立二等功。


忠诚一辈子,奉献一辈子。回望三线历史,老一辈的航空人为祖国的航空事业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宝贵青春,甚至生命,他们用忠诚奉献践行了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铮铮誓言。


传承是最好的纪念,奋斗是最好的传承。长空逐梦半个多世纪,泛华人在“三线”精神的感召下,始终牢记“航空强国、航空报国”使命,不断自我超越,聚力奋进,勇毅前行。


1997年,凌峰厂告别雅安老厂搬迁至广汉。


 

2014年,泛华随企业整体调迁战略的实施,从奋战50年的三线山区雅安整体调迁到成都。几家工厂都迎来了跨越式升级发展新机遇。



每年清明节,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川西机器的团员都会前去祭扫,追忆先辈,汲取奋进力量。


今天,五烈士的事迹仍被铭记。


每年清明的日子,留在雅安地区的川西机器的吴大观青年志愿者们都会怀着崇敬之情来到“五烈士纪念碑”前,清理周围长出的杂草,为英雄们献上一束鲜花,重温誓词,从先烈事迹中汲取奋进的力量。



来源 | 中国航空报

文字 | 乔闪光

责编 | 张亚歌

主编 | 郭美辰

监制 | 姜春艳

中国航空报
《中国航空报》(China Aviation News)是国内外发行的综合性报纸,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主办。
 最新文章